繁荣民族文化 推展敖包盛会
安建洛++刘秉承
2014年6月10日至11日,内蒙古敖包节推展活动启动仪式暨巴特尔乌兰敖包传统祭祀活动在鄂托克旗举行,拉开了打造蒙古族统一节日的帷幕。推展活动前后,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的蒙古族群众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敖包祭祀活动。
资料显示,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除内蒙古外,其余4个自治区均有自己区域性的节假日,在推展活动前开展的节日文化问卷调查中,收集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员的意见建议,有96.3%的受访者赞成和支持设立一个蒙古族的统一节日。
据了解,蒙古族曾经有20多个民间传统节日,敖包祭祀是其中认同度较高、群众参与普遍的重要节日之一,但该节日在时间、仪规、内涵等方面尚未统一。为此,敖包节推展委员会决定以“政府支持、民间推进” 的方式加以统一与引导,尤其是注重在时间上的统一。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蒙古学会会长、自治区敖包节推展委员会主任吴团英认为,统一节日的设置有“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有利于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三是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是有利于推动加快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特别是有利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创新文化与旅游业态;五是有利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吴团英表示,相信敖包节一定会成为一个继承天人相谐传统、传承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的节日,成为维护社会和谐、巩固民族团结的节日,成为寄托人们对未来生活美好向往、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节日。
敖包节推展委员会计划明年选取若干盟市或旗县作为扩大推展试点。同时,还将开展自治区知名敖包的普查、整理工作,建立敖包博物馆,打造敖包主题文艺演出节目,制作拍摄敖包电视专题片,设计创作敖包节主题徽标和主题音乐等,从学术研究、文化产品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实施推展活动。在推展活动结束后,将视情况提请相关机构以自治区人大立法或自治区主席令的形式将敖包节确立为我区统一节假日。届时,我区各族群众均能享受这一假日。
在鄂尔多斯,特别是与宁夏、陕西交界地区,敖包祭祀是一个多文化融合发展、多民族共同参与、具有共同文化认同的盛会
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多由石块垒成,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之上。根据是否有精神信仰,可分为祭祀性敖包与非祭祀性敖包两种。从敖包的组成数目上看,则有奇数敖包与偶数敖包两种。奇数敖包比较常见,是蒙古族主要的敖包形式,以单独1座、9座或13座居多;偶数敖包多见于藏传佛教的寺庙敖包与喇嘛敖包中,有2座、4座、8座等形式。据鄂托克旗民俗专家曹纳木介绍,鄂尔多斯市是自治区敖包文化保存最好的地区,其敖包无论数量还是种类在自治区都首屈一指。鄂托克地区(包括鄂托克旗与鄂托克前旗)在历史上曾有过600多座大小不同类型的敖包,到了近代仍有270多座,是自治区境内敖包数量最多的地区。
2006 年5 月,敖包祭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祀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血祭,即宰杀壮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祀神灵。这种祭法在有些地区现已不存在。二是洒祭,就是“洒注礼”,即在敖包前滴洒鲜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到了近代,还增加了白酒、点心等祭物。三是火祭,即在敖包前堆干树枝或干牛马羊粪点燃,祭祀者排队绕火三圈,边转圈边念着自家的姓氏;然后供上祭品,把全羊投入火堆里。火烧得越旺越好,象征家族各业兴旺。四是玉祭,即用玉器作为祭祀品。由于资源限制,玉祭现已基本消失,但在部分地区还演变出用其他物品代替的礼仪。
据鄂托克旗文联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祝颂传承人、敖包节主祭祭司敖云达来介绍,在鄂托克旗,祭祀的流程大体是这样的:一年前,祭祀用的81只羊就已经被选好,必须是尾巴大的绵羊。在选定后,要在羊尾上绑好红丝带,春天时不能剪羊毛,不能鞭打,要提供足够好的饲料和清水。在祭祀仪式的前夜,这些羊将被宰杀制成一种叫“羊背子”的祭品。仪式开始三天前,喇嘛会在敖包附近诵经,12位祭司在主祭祭司的率领下,在祭祀前夜将祭品摆好。
祭祀正式开始是上午6点,喇嘛们会先颂祭祀佛经。9点半,主祭祭司带领大家祭“禄马风旗”,300名蒙古族少年面向敖包颂“伊金桑”。鄂托克旗盛产一种灰色绵羊,这种羊在祭祀时是作为“神羊”来禅封的。当“伊金桑”的颂声结束,祭司会对“神羊”做宗教仪式上的处理,此后这些羊不能被鞭打、不能被宰杀,每逢敖包祭祀都要带上祭坛接受再次禅封。
敖包下有一圈平坦的土路,数十匹马停在那里,牧民们将挤好的马奶端给祭司,还准备了“百眼井”里的井水,奶和水将作为“阿尔山”(蒙语意为圣水)进行洒祭。
鄂托克旗公其日嘎乡百眼井村境内,有一条东北——西南的凹形地带。在这片长约300米、宽约100米的地上,过去曾分布着108口井,今日仍存80多口。据说这些井是成吉思汗命巧匠打出的。因此,尽管蒙古族在习俗上忌讳使用不流动的水进行祭祀,但在鄂托克旗,洒祭用的“阿尔山”必须出自这里。
洒祭结束,祭祀活动也到了高潮。在主祭祭司的带领下,参与群众开始绕敖包顺时针转圈,共同祈求风调雨顺。敖包下的牧民们也骑上马,绕着敖包顺时针奔驰,祈求家畜兴旺。
在仪式结束后,山脚下的广场排起长队,参与祭祀家庭不管来的是几个人,一律按家庭全体成员的份额发放祭品。
在鄂托克旗的敖包祭祀中,参与者并不仅仅限定于祭祀该敖包的家庭成员。据敖云达来介绍,任何民族的成员,只要遵守敖包祭祀礼仪要求,都可以参与敖包祭祀并分得祭品。“我们的敖包祭祀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汉族、回族参与祭祀的身影,这是一个不分民族的庆典活动。”
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王其格对这种多民族共同参与的现象做过深入的研究:原鄂托克旗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三个省区交界地带,由于这种地理特征,在与陕西、宁夏两省和乌审、杭锦、阿拉善等相邻盟旗的接界地带曾经有过近100处边界敖包和其它地界性标志物。在陕西省靖边县、定边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陶乐县及内蒙古的乌海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杭锦旗境内还有近50座原鄂托克旗所属敖包。其中的部分敖包当年随鄂托克蒙古人北迁时被迁移到现在住地,大多数敖包留在原建造地。这些遗留在外省、外盟、市、旗地界的敖包,如今已为两旗蒙古族群众和两地各族民众所共同朝拜、祭祀。该地的汉、回民众按着蒙古族习俗,在农历五月十三日等规定日子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他们焚香祭拜敖包神、关老爷、财神爷、药王神等诸神的同时,也按照汉族传统开展唱大戏、集市等活动。目前,在原鄂托克敖包中由蒙汉民众共同祭祀或当地汉族人祭祀的敖包有近30个。这种现象在乌审旗、杭锦旗等地的遗留敖包祭祀中也普遍存在。在过去,蒙古族的传统敖包祭祀一般都不让外地、外姓、外族等“外人”参加。而鄂尔多斯边缘地区出现的这种两地民众和各族群众共祭敖包的独特现象,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两地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而且表明了敖包文化演化发展的新动向。这不仅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和谐共存的时代音符,也是敖包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的研究课题。
这种随历史演变而出现的多文化融合发展、多民族共同参与、具有共同文化认同的现象正是敖包节推展委员会所提倡的。正如吴团英所言:“我们所提倡的敖包节应该是这样的:首先它是传统的,但又不仅仅是传统的,它同时又包含一切应当包含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它首先是蒙古民族的,但又不仅仅是蒙古民族的,它同时也是各民族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的文化平台;它首先是区域的,但又不仅仅是区域的,它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北部边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本站敖包节推展活动中,体育竞技、文艺表演、商贸洽谈、学术研讨等多种文化经济活动荟萃一堂,打造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护和传承我区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要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使民族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此次敖包节推展活动以节日庆典为契机,丰富了我区民族特色文化内容,不但为今后的推展活动提供了模式借鉴,更将不断丰富我区各族群众文化生活内容,进一步推动自治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敖包那达慕:民族体育的盛事。那达慕,蒙语意为娱乐、游戏,是蒙古族聚居地区传统的体育活动,基本赛事有三项:赛马、射箭、搏克,部分地区还有赛骆驼、赛布鲁、蒙古象棋等项目。据考证,那达慕起源于敖包祭祀活动,其三项基本赛事在敖包祭祀中也会举办。
实际上,在敖包节推展委员会设定统一节日的问卷调查中,那达慕是排名仅次于敖包祭祀的选项,其在民间的知名度并不低,也获得不少专家的认可。为什么统一节日最终花落敖包节?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敖包祭祀有比较统一的时间,且能包含那达慕的基本赛事。
在本站的敖包那达慕中,赛马以1.42米为基准分成两组比赛。据敖包节工作人员巴达日勒图介绍,蒙古马的肩高一般为1.20-1.35米,而国外引进的马种一般会超过1.42米这个基准。对比赛用马肩高设置基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赛事保护和宣传我区传统的马匹。同时,引进马种的耐力虽然不及,但冲刺力一般会超过蒙古马,做这样的设置也是维护比赛公平的一种必要。搏克比赛则分为鄂尔多斯式搏克与蒙古式搏克两种。该赛事有一个传统习惯,在奖励取得名次的摔跤手同时,还要奖励最后一名,这是一种寄希望的特别奖。游客如果想切身参与其中,射箭活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鄂尔多斯服饰大赛:穿在身上的地区民族文化标识。蒙古族服饰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以部落为标识。鄂尔多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形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男女长袍下摆长而开衩,用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妇女的帽饰、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喜穿软简牛皮靴,长到膝盖。女式长袍瘦而较长,喜欢以粉红色、淡蓝色、绿色布帛为面料。现在,许多女式蒙古袍不仅具有古典的雅致,又有现代的飘逸。这种服饰不仅深受蒙古族妇女的喜爱,也得到了许许多多爱美女性的倾慕。
在鄂尔多斯服饰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鄂尔多斯头饰。鄂尔多斯头饰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多采用金 、银 、珊瑚、 玛瑙、 珍珠、 宝石等贵重原料,做工极其精细繁复。随着时代的演变,如今的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开始采用化工合成材料,重量已大大减轻,增加了更多的饰件以丰富装饰效果。
鄂尔多斯蒙古族工艺品展销会:让民族工艺“活”起来。据内蒙古社科院策·阿拉腾松布尔研究员初步估算,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共有18类207种,是多文化的共同结晶。
鄂尔多斯位于黄河几字湾内,毗邻山西省、陕西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多种地域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特别是深受陕北文化的影响。粗犷、流畅、简捷、表现力强的黄土高原文化特点,通过民族交往渗透到鄂尔多斯文化中,反映在手工制作的各个种类、各个方面。同时,明朝中叶以来,在鄂尔多斯地区,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为鄂尔多斯文化增添了藏传文化这一要素。蒙、藏、汉三种文化成为鄂尔多斯手工制作的主流文化成分,三者的结合,丰富了鄂尔多斯手工艺术,使之更具魅力,更添光彩。
敖包文化学术报告会与研讨会:敖包节的学术名片。节日庆典的灵魂在于其文化内涵。敖包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建精神文化家园的庆典。如何阐释其文化内涵,提升敖包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如何延伸其文化脉络,扩大敖包节的参与度与共建力,离不开学术研讨的提炼和推动。
以学术研讨推动文化建设,在我区早有成功先例。由内蒙古社科院承办的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不但是草原文化节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品牌论坛,在草原文化一系列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开创性、奠基性、突破性的学术成就,对宣传草原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力。敖包节在学术会议的举办上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对草原文化论坛借鉴创新,总结提炼敖包节深厚的文化底蕴,研究探讨创新发展方式,把敖包节办成我区又一品牌庆典活动。
最后,吴团英代表敖包节推展委员会就敖包节推展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意见:一是在祭祀时间、仪规和内涵上倡导统一,但不强求统一,应充分尊重和认可民间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举行敖包祭祀活动。二是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利用好我区既有的1万多处敖包,不新建敖包;传承既有的崇尚自然的特点,利用裸露在地表的石块,不开山取石,不用昂贵的石料建敖包。三是要注重文化的创新发展,千方百计地增强敖包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四是要利用好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在注重商业推动节日文化作用的同时,避免庸俗化。
敖包节的举办,不仅能推动我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增强各民族群众互相之间的文化认知认同,打造一个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敖包盛会。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提出了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让我区的民族文化成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
责任编辑: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