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七彩云南网博园|新农科视角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人才创新培养探究(作者:赵亚玲于学媛杨凡佳)

2023-02-26 16:40 科技信息杂志·学术版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滇字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七彩云南网博园
        栏头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中华七彩云南赋》主撰作者)
        点睛导读:芬儿、李浩、张杨、李新宇



新农科视角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人才创新培养探究

2021-11-07 19:44赵亚玲于学媛杨凡佳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新农科创新人才

 

赵亚玲 于学媛 杨凡佳

摘要:“新农科建设”为我国农科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新农科建设”视角下农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探究新农科背景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旨在进一步提高云南农科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新农科建设”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新农科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创新人才

一、研究背景

2018 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农科”建设;2019 年,新农科建设在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的加持下持续向前推进。《安吉共识》促进了农林人对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考。新时代为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紧扣国家的战略要求,深化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发展“新农科”,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发展云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奠定了坚实基础。云南农业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式发展都可以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而实现。培养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人才对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对云南省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稳定有深远意义。

二、新农科视角下农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 “新农科”建设的过程中,很多方面发生了改变,如由单一的农业产业链向全产业链转变,由农业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从促进农业发展向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转变,这些转变将对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变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主动了解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农业教育与科技、产学研的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一批有交叉学科知识、懂科研、有技术的应用复合型农业类科技专业人才。

(一)升级农学专业技术人才

要发展现代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一定要与新农科建设适应,需要培养农学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有现代可持续绿色农业发展宏观视野的综合应用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可以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并促进乡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培养应用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程度较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及模式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和示范。基层农科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诸如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紧缺、知识更新慢等问题,无法满足新需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需要依靠大量农学专业人才,因此,新农科建设过程中,急需培养大批应用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三)培养农业复合型应用人才

新农科视角下,要以需求多元化推进发展的差异化和

特色化,构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精准对接、高度契合的协同育人体系,把思政教育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与涉农企业建立健全校企联合机制,提升农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着力培养一批面向基层的农业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研究

云南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高原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一些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在国内外已初具一定影响力。云南利用独特的地理、气候、物种优势、开放优势等条件,努力将云茶、云烟、云咖、云花、云药等“12 大云品”打造為全国乃至世界的绿色战略品牌。进一步加强八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食品牌”。

面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这些变化和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瞄准产业发展方向,主动适应产业结构重大调整需求,开展专业建设,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大力度整改和这些产业相对应的农学专业,主动设计新农学类专业,利用新科技改造提升农科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推进涉农专业认证,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新型人才,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四、新农科视角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人才创新培养探究

(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在新农科视角下培养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人才,必须健全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

一是农科教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优势,校企、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发挥科研团队、项目、平台、成果、社会服务基地等资源的育人功能,综合农业农村政策信息、人才需求信息、毕业生质量等信息,与主管部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等联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二是国际化协同育人。加强与世界一流农业类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协同培养高水平农业本科人才。寻求国际交流合作的新途径,完善优秀学生国际访学资助制度,推进本硕博学生高质量培养无缝对接。

三是科学人文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建立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机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探索农科类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合理融合人文社科内容,形成独特的农业类专业课教学和思政理论课、通识课等的教学紧密结合、科学和人文并举、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研究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系列课程,构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构建新农科视角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的组织体系

建立跨越兼容的组织机制,汇集教学部门,整合涉农相关学院和专业,协同构建联合培养体系。推进专业、培养、创新、产业的深度融合。

培育特色优势专业群,开发新产业和新业态下急需的新专业,更新兼具有宽度、有深度、跨学科、多层次、多学科的学习认证体系。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及时评估,适时停办不能适应、满足社会、行业需求的专业。

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培育优秀教学名师和团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优质教学平台,拓展教学互动途径,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推进优秀课程群团建设。

(三)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拓展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深化校地、校企、校所合作,试验站、示范站、推广站协同育人,联合发挥科研院校、政府和社会力量,聚集多学科、分梯次的农业科技团队,建立协同机制,以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为最终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着力开展涉农创新创业活动,助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四)优化课程建设

建立課程新标准。全面厘清涉农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新农科人才培养要求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人才需求,整体设计,全面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新农业生物制剂创制、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良种培育、食品制造与安全等知识和技能与传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拓展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素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全面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具有农科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高起点规划建设线上与线下、双线混合、社会实践与虚拟模拟等不同类别的“金课”。建设一批农科教育“金课”,开发一批新教材。健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统筹建立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流程。

参考文献:

[1]殷文,柴 强,李玲玲,于爱忠,谢军红,樊志龙,胡发龙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高教学刊 2020 年 14 期 P29-31

[2]陈良正,陈蕊,王雪娇,李隆伟,毛昭庆,李学林*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政策创新探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19,31( 11) :138~ 145

[3]焦新安 俞洪亮 杨国庆 张 勇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第5 期 P22-25转56

项目来源:云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中青年项目《适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农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SK26。

作者简介:赵亚玲( 1981-),女,云南丽江,云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 通讯作者:于学媛(1987-),女,云南昆明,云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第二作者:杨凡佳(1984-)。女,云南红河,云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学精神培育。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