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夏同龢:戊戌状元 法政先驱

2023-07-18 18:07 搜狐号-文史天地  主页 > 名片 > 国土人物 >

打印 放大 缩小

点睛锦言:瑰宝人物
署书推介: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今日国土书画院副院长、国土名片网总编辑
栏头拓制:乔杨
插播荐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



【专题文史】夏同龢:戊戌状元 法政先驱 

编者按:

清末光绪年间,共进行了十三次科举考试,贵州籍两位学子赵以炯和夏同龢大魁天下,成为贵州历史上唯有的两名文状元。然时局跌宕,当时之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科举选拔的人中龙凤,无一不面对新形势下的自我转型与嬗变。夏同龢无疑是这最后十三位状元中的佼佼者,他自费东渡日本学习法政,回国后兴办法政学堂,更成为我国行政法研究与实践之先驱。在他的身上既可见传统士大夫的自强与维新,又可见民国肇始之后,士大夫转型为第一代知识分子的脉络和新迹。

久渴逢甘雨,他乡见故知。

洞房花灯夜,金榜状元归。

——宋·释云岫《偈颂二十三首》

诗中四种境况,自古被国人视为人生乐事。其中的“金榜状元归”,更是千百万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科举制度,启于隋唐,终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历一千三百余载。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起,至公元1904年,历代王朝共产生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这其中,有饱学鸿儒、有道德君子、有诗文才俊,也有中庸贤良。而能挟时代风雷而动,既为状元、又为留洋学生者,贵州夏同龢,第一人也。

夏同龢(1874—1925年),字用卿,又字季平,贵州省麻哈州(今麻江县)高枧村人。其先祖为明初自南京一带来黔戍边的“屯堡人”,定居麻哈州已历500年。至同龢出生时,高枧夏氏已繁衍六代,诗书耕读,广育良才,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高祖夏鸿时,曾任陕西石泉、洛川知县,是晚清著名学者、“西南巨儒”莫友芝的岳父。夏同龢的父亲夏源,历任云南沾益州知州、南宁知县,后赴四川合川县任盐运使。童年的夏同龢,小小年纪便跟随父亲,足迹踏遍了西南三省。

夏同龢

1884年,夏源在四川任上,延聘重庆璧山名士胡安铨为夏同龢的蒙师。胡安铨后来成为翰林,并一度做过光绪皇帝的老师。得到名师的教诲,同龢的启蒙之路从一开始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常与学侣赛读《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少年时已通读四书、五经”。

1887年,夏源因病辞世。13岁的夏同龢远赴广东,投奔兄长夏同彝,并继续就学于名师。1893年,夏同龢回到贵阳乡试,中举人,年19岁。但因故错过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会试。年轻的同龢,继续埋首攻读,等待着下一次大考年——戊戌年(1898年)的来临。

戊戌,中国近代史上风云激荡的一个年份。刚刚经历了甲午之败、公车上书的大清朝野,正在“变法”与“守旧”之间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年轻的光绪皇帝,痛感丧师割地的屈辱,迫切希望以新政奋起图强。他数次召见康有为,聆听其见解,一场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变革即将来临。戊戌大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9日清晨,346名新科贡士步入紫禁城保和殿,迎接最后的大考——殿试。其中便有日后的北洋总理钱能训、藏书家傅增湘、俞平伯之父俞陛云、冯友兰之父冯台异,以及来自贵州的青年才俊夏同龢。

殿试考的是“策论”,问卷围绕着“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个方面展开。夏同龢展卷而书:“臣闻为治莫先于法祖”,挥挥洒洒,洋洋2000余言。整张答卷,夏同龢先后提出了“万物皆有变化”的历史观、“循名核实”的用人之道、“因时制宜”的用兵之道、“先之以威猛”的绥远之道,对于财政的匮乏,他更是直言不讳地写道:“八旗生齿日繁,及直省防勇、绿林增饷所致”。写完最后一段“将英俊之士,可以兴军旅之威,可以振四夷之守,可以固九府之财,可以充斯所为,扬大烈,觐耿光,我国家万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时,紫禁城已是黄昏夕照。

主考官孙家鼐(咸丰九年状元)及昆冈等八名阅卷大臣在众多考卷中发现了这篇逻辑缜密、激情四溢的文章,对其赞赏不已,一致评定为前十名,送呈御览。殿试结束仅仅两天,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正式拉开帷幕。6月12日,皇榜公布,钦点贵州麻哈州夏同龢为“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继十二年前青岩赵以炯大魁天下后,贵州历史上第二位文状元就此诞生。正所谓:“四海喜闻新政日,六街争看状元时。”(丘逢甲诗)夏状元同龢,时年二十四岁。

清制:“一甲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夺魁之后的夏同龢随即成为翰林院修撰,六品衔,正式步入仕途。不过时势总是强过人意,新科状元在翰林院尚未把板凳坐热,“百日维新”便在守旧派的反扑下宣告失败。光绪被囚、康梁逃亡、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新政悉数被废。踌躇满志的夏同龢,此刻与众多心存社稷安危的朝野人士一样,感到心灰意冷。眼见改良时弊之路已经不可行,他逐渐萌生了远离京城的念头。

1899年,夏同龢再度入粤,与升任道员的兄长夏同彝相聚。在广东期间,夏同龢与同道交游,遍访山水名胜,留下了很多诗文、楹联、题跋。这一时期,状元郎心情较为舒畅,也有更多闲情逸兴。在潮阳,他与挚友丘逢甲同游东山金顶寺,诗赠主持能意和尚:

回出沧桑界,东岩借一枝。

婆心劝说法,慧业解藏诗。

石室容趺坐,念经喜受持。

他年溯灵迹,应续大颠师。

诗中禅意盎然,慧根尽显。晚年的同龢,皈依佛门,此时应是伏笔了。在丘逢甲所居的“淡定村”,夏同龢为之题写书房联贴:“马来西极龙卧南阳”,高度赞扬了丘的生平事业。此外还题写了村名、石刻诗碑等大量墨迹,至今犹存。

转眼已是1904年,日本“法政大学”于该校附设“法政速成科”,专门教授清国留学生以近代法律、政治、经济、外交之学。此事在中日两国激起热烈反响,东京《朝日新闻》《法学志林》等报刊广为宣传,上海的《东方杂志》也刊文呼吁“我国向学之士,曷勿奋袂而起,以速收成效耶?”闻讯后,夏同龢上书翰林院,呈请自备资斧赴日游学,获准。以状元身份而出洋留学,夏同龢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人。

1904年5月7日,法政速成科第一期正式开学。计招收中国留学生94人,课程12门,以校长梅谦次郎为首的法学博士8人、法学学士4人担任教习,主要讲授法律、政治、经济等学科,学制一年。除课堂教学外,还安排参观日本各级公私机构的考察活动。夏同龢后来回忆道:“闻诸先生之讲授,于国法学,见国家社会缔构之原理与政权分立之精神,则可知行政必先树立根据于此;于刑法、裁判构成法、民刑、诉讼法,则可知司法权与行政划分之界限;于民法、商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公私法,则可知政界之广远,其相干关系诸法为至繁赜也”。

1905年7月13日,在法政大学毕业典礼上,夏同龢获颁毕业证书并代表留学生致答辞。同月,《法律新闻》还对夏同龢进行了专访报道,当被问及“如何谋中国之改良进步”时,夏回答:“将兴法政学校,使国民皆有法律知识”,又曰“一切法律以宪法为基本”。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高质量学习,无论形式还是内容,科举状元的知识结构和眼界已经和以前大大不同。他们这一批研习经史辞章的传统文化精英,已经开始向掌握近代国家概念、法政之学的知识分子过渡。

8月底,由23名留洋学子所撰写的法学著作丛书在东京出版。计有《法学通论》(杨度)、《国法学》(罗杰)、《行政法》(夏同龢)等22种。这批书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介绍近代法政学说的丛书,后来成为国内各级法政学堂的教科书,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学的基础。夏同龢的《行政法》,以日本著名法律学者清水澄博士的讲义为基础编撰而成,全书约15万字,系统介绍了近代行政法学理念及现行日本行政体系,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知识的书籍。即使在今天读来,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夏同龢等人的表率作用,激发了更多的中国各界精英负笈东渡。前后四年间,先后有2000人入法政速成班学习,除两位状元骆成骧、刘春霖外,还包括了陈天华、宋教仁、胡汉民、朱执信、沈钧儒、汤化龙等一批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日本归来后,夏同龢回到广东,面见两广总督岑春煊,提出开设法律专门学校的建议。1905年11月,广东法政学堂诏准成立,是为今日中山大学的前身之一。经岑春煊“奏留”,夏同龢留在广州,担任学堂监督(校长)一职。他主持制定学堂章程,将法学通论、比较宪法、民法、商法、刑法等数十门近代法学课程纳入课表;还从日本聘请多名学者,来学堂执教;并主持创办了《法政丛志》月刊,刊登法学文章;同时还破天荒地办起了校外补习班,向民众普及法律知识。

作为南粤第一所法律专门教育机构,法政学堂的教学实践,为广东的近代化培养了第一批亟需的法律专门人才,影响深远。教师如朱执信、古应芬、汪祖泽,学生如陈炯明、邹鲁等,都是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据资料统计,民国时期广东各地方法院院长和各级检察长、庭长,几乎都是从这所学堂(辛亥后更名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的。夏同龢的理想——“兴法政学校,使国民皆有法律知识”,在南粤的大地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同时夏同龢还曾兼任两广师范学堂监督,并兼任广东地方自治讲习所所长。职分所到之处,他都努力普及法政教育,启迪民智,为推动广东地区思想近代化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广州期间,夏同龢与年仅21岁的太虚禅师结缘,深受其佛学思想的影响。太虚禅师(1889—1947年),俗姓吕,浙江海宁人。一生弘扬佛法,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是中国近代佛教界领袖、近代佛教改革运动的创始人。驻锡广州时,在狮子禅林的“佛学精舍”每周讲佛两三次,夏同龢与当时广州诸多名流居士常前往听讲,时间长达一年有余。在这样的氛围里,夏同龢的佛学造诣日益精进,并逐渐接触到了佛学中“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通达”的唯识学,并由此奠定了晚年的志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夏同龢离开广东和掌教六年的学堂,回到了故乡贵州,退居贵阳团井巷的私邸,每日读书向佛,静看城头变幻。民国二年(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夏同龢当选众议院议员。初入国民党,不久后退出,发起成立“超然议员社”,倡导“以不偏不倚之精神调和党见,维持国是为宗旨”。同年7月,他被推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六名理事之一,负责组织起草《天坛宪法》。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夏同龢殚精竭力,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出了不少具有共和精神和现代意义的法条意见。

时势再度弄人,宪法的起草工作因宋教仁被刺案、孙文发动二次革命而中断。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后,解散了国会。夏同龢转任政事堂佥事、试验委员等闲职。一腔法政理想,无处实践。此刻的心境,与戊戌年间何其相似!他不得不再度选择了离京,先后担任湖南都督府高等顾问官、湖南国税厅筹备处处长、法制局佥事等职。

1917年,应江西督军陈光远之邀,夏同龢入赣筹建江西省实业厅,并担任首任厅长。在三年的任期内,这位前清状元放下身段,为江西的矿山开采、实业开发、工厂民生做出了不凡的贡献,得到赣省各界的称誉,并获中华民国大总统授予的二等大绶嘉禾勋章。

1919年6月,辞任实业厅厅长的夏同龢回到北京,定居于西城劈柴胡同。从中戊戌年的大魁,屈指已是二十一年过去。由状元而留学生、由科举制精英而现代教育家、由诗书隽才而官场耆宿,一切都已似云烟过眼。如今的夏同龢无官无责,终日课子为娱,闲时潜心学佛,难得清静时光。随后的三年间,他组织京城数十名居士,共同出资为广济寺购置了十顷土地,用于供养寺庙开支,并建“净业堂”供佛事之用。广济寺得此厚援,弘法大业日益蓬勃,遂成海内名刹。(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

太虚大师

1921年,夏同龢邀请旧友太虚大师在广济寺讲授《法华经》,听者云集,传为佛门盛事。1924年,应太虚大师之邀,夏同龢联合梁启超、汤芗铭、李经羲、施肇曾等各界名流共50余人,共同发起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旨在发扬佛教真谛、促进世界佛教文化的交流。世佛会于1924年7月13日在庐山大林寺正式成立,绵延至今,为中国佛教与世界的交流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夏同龢作为最初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功德无量。

1925年,夏同龢心脏病发作,病逝于劈柴胡同家中,终年52岁。葬于阜成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人曰“状元坟”。墓前华表上,曾镌刻其生前自书“函下无尘海外有谧,鱼游青藻鸟萃平林”一联。历经沧桑巨变,均已无存。贵阳团井巷老宅一带,后人改名为“夏状元街”,以纪念这位戊戌状元、法政先驱。今天,这里已是熙熙攘攘的闹市。故里麻江县高枧村,有“状元第”存世,经过修整,如今已成旅游景点。园内红房青瓦、绿草池塘,错落有致。状元桥上,夏状元自撰的《四足歌》,时时引得游人驻足吟赏: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妖娆的,只求她安分守己,但得过贤惠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只求他尊贤敬老,但得过孝顺足矣;

茅庐是吾居,休想华丽的、舒适的,只求它能遮风雨,但得过避寒足矣;

粗粮是吾食,休想美味的、佳肴的,只求它三餐丰盛,但得过充饥足矣;

【作者系历史学者,自由撰稿人】

责任编辑/王晓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