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东巴文字美学功能的转变
【摘要】东巴文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图画象形文字,文字形态十分原始,但依然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东巴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有着“文字的活化石”的美誉。东巴文字经过时间的磨炼并未被淘汰,到了现代社会,它的特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纳西族东巴文字的分析,揭示东巴文字的特点与其在现代社会中向美学功能发生的演变。
【关键词】东巴文字;纳西族;美学功能;文化
【中图分类号】H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1-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1.041
在我国西藏东部和云南省北部,居住着纳西族的人民,该地人民使用的是既包含表音成分又包含表意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字。东巴象形文字又称纳西东巴文、东巴文等,是承载以纳西族为主体的灿烂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巴文字在纳西族语言中叫作“司究鲁究”,有两层意思:一种是表示记在木头、石头上的痕迹;另一种则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东巴是智者的意思,这种文字多被用来撰写、传授宗教典籍,掌握它的多為东巴教的教徒——东巴,因此也称为“东巴特额”,就是东巴文字的意思。东巴文有超过1400个单字,词语比较丰富,到了现代,仍然有人在使用东巴文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有着“文字的活化石”的美称。东巴典籍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进行了数码记录。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从东巴文字从象形文字衍生出了另一种标音文字,叫做“哥巴文字”。哥巴表示弟子,哥巴文就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它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哥巴文字的笔画简单,一个字对应一个音,运用哥巴文字记录的典籍有200多册。但由于哥巴文字的符号重复率较高,常用字只有500多个,且标音不标声调,同音和近音代替很多,虽然哥巴文字和东巴文字一样继承下来,它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
一、东巴文字的特点
(一)记录性
东巴文字虽然是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但依然具有很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相比需要经过系统学习、大量训练才能掌握的现代文字,东巴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更直接、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如东巴文字中的“孕”字,就是一个简单的全身女子的形象,在女子的腰腹部有一个半圆表示隆起的孕肚,半圆中画一个小人表示身怀六甲。“育”字的形象也十分直观,直接在一个女子形象下画一个小人,表示生育。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时代,有很多人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纳西族人民将其归结为神的旨意,他们对神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在东巴文字中,有专门的字表示大力神、天神、战神、生育神等等。但是文字所表现出的神,并没有给人以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感,相反,看到的人会觉得这些字充满了趣味性,感到亲切和放松,可见在纳西族人民眼中,神并非是严肃、冷漠、疏离的形象,他们是带有人间烟火气的。
以东巴文字写成的《黑白之战》,是纳西族非常重要的英雄史诗作品。“黑白之战”是翻译过来的名称,纳西语中叫作“东埃术埃”,表示东部落与术部落的战争,丽江县宝山一带也叫作“鲁排鲁纳抗”,表示“白石黑石斗”,《纳西族文学史》中称为《黑白之战》。无论是在纳西族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南方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作品中,《黑白之战》都有着难以超越的地位和价值,它被完整地记录在纳西族的东巴典籍中,《黑白之战》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白之战》有着庞大的叙事脉络,篇幅很长,主要讲述古代纳西族两部落为争夺象征着光明的日月星辰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包含声势浩大的战争、紧张又扣人心弦的明争暗斗、催人泪下的父子之情、格拉茨姆和董若瓦璐的感人恋情。《黑白之战》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节跌宕起伏,每个情节之间具有连贯性,对于细节的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丰满、传神。该故事记录了纳西族人民眼中宇宙天地和人类的起源、万物的繁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等等,内容翔实。
东巴文字的表意功能体现了实用主义美学观,我们可以透过以东巴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历史文化遗产等去领会纳西族人民爱好正义、向往光明自由的精神信仰,探寻纳西族人民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这个富有深厚、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民族的信息。
(二)文化性
使用东巴文字写成的古代典籍文献,是我们了解纳西族早期历史、文化、天文、地理、哲学、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信息的重要来源。根据东巴典籍文献的记载,在洪荒时代,有三个圣人同时出生,他们住在不同的地方,分别创造了汉族、藏族和纳西族的文字。这个记载具有很强的神秘色彩,但是纳西族人民对汉族和藏族的友好态度是毋庸置疑的。
“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东巴文字最开始的物质载体多是木头、石头、竹子等天然材料,木牌画被认为是东巴文的前身,一般多由东巴祭司们绘制,主题是宗教。书写工具多为竹管、高粱秆、玉米天花杆。纳西族人民将竹子从中间劈开,将前端削尖,再用刀在尖头上刻出一条缝用于引墨水,竹管内可以存放墨水。相比竹管,高粱秆和玉米天花杆的制作更方便,吸水性也更好,但不能用力,使用寿命不长。后来出现了铜笔,制作步骤和竹笔相似,铜的质地坚硬,这使得铜笔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但也因此铜笔不好掌握,只有使用娴熟的大东巴才能运用自如。木牌画在宗教仪式结束后往往就被丢弃,为了便于弟子们学习,木牌画的画法就被记录并装订成册,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木牌画的内容也逐步充实,形成了图画文字,最终成为象形文字。后来随着纸张被发明出来,人们开始在纸上书写东巴文,记录东巴经的纸张叫作东巴纸,这种纸张取材于当地特有的构树,吸水性强,质地较厚,易于保存。东巴经书的装订形式和印度的贝叶经相似,长度28厘米,宽度9厘米,分为三层,每页从左往右书写,每单元间以竖线相隔,一个单元是一句完整的话,单元长度由书写内容和书写字体而定。通过将东巴经和贝叶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东巴教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藏族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在一些东巴文化生态保护良好的地区,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带有东巴文的路标、墓碑、账本、地契等古物。
纳西族人民的生活经历也通过东巴文字显示出来。纳西族人民最开始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接着不断向江河迁徙,最终在金沙江上游的高原地带定居,开始以畜牧和农耕为生。
纳西族人民作为居住在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拥有着自己的一套文化价值体系,通过对东巴文字的挖掘、研究,东巴文字蕴藏的文化信息得以呈现,显现出该民族人民令人惊叹的智慧。
(三)艺术性
东巴文是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文字。纳西族学者蓝伟说:“象形文字从它的造字以及整个发展的情况来看,它是从图画逐步发展演变成现在的东巴文字,所以现在的东巴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一个东巴文字都是很美的一幅画。”东巴文的线条流畅、颜色鲜艳,主体形象生动,从而形成了疏密有间,气韵生动的“连环画”类型的风格。东巴文字的造型方法还运用了“夸张”和“减法”的手法,更展现了它的形象美。
除此之外,东巴文还是自然美的典型代表,文字是记录语言,记录生活的工具,东巴文作为早期的象形文字,记录了当时纳西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东巴文字用简单的笔法,勾勒出飞鸟走兽、自然花木、山川河谷的形象,是图画,亦是文字,不同于现代符号化、抽象化的文字,东巴文字具有绘画性和写实性,带有强烈的感官色彩,给人以视觉冲击,让观者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康德认为,只有当人自觉以一种无利害关系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它才能产生审美知觉,获得审美愉快。东巴文字就是“审美无利害”的代表。东巴文字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价值,需要我们现代人细细品味,东巴文字,是原始先民的艺术留存,体现了人类早期最自然的审美观,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对美的追求。东巴文字是东巴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巴文字既具有文字所具有的抽象性,同时也带有描绘事物轮廓、特征的具象性,这使得东巴画也表现出自然质朴、生动形象的风格特点。比如传统东巴画中的“天”字,形状像是蒙古包那样的帐篷,“地”字看起来是一块平地上长满了青草。东巴文字和东巴画透露着纳西族人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这既受到东巴教教义的影响,也和他们居住在大自然中,所看到和所接触到的都来源于自然界有关。
二、东巴文字在现代的应用
东巴文字的生命很长,一直在现代还有着很多的应用,这也体现了东巴文字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
云南省的丽江市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游客在旅途中会购买纪念品,在当地我们可以看到带有东巴文字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印有东巴字画的布袋、钥匙扣、木雕等等。在每一个木雕上,都刻着不同的东巴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与雕绘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丽江东巴文的趣味性和美学价值。
以东巴文字为绘画元素的传统东巴画由来已久,但东巴画的生命力并没有因为时间长河的冲刷而减弱,反而愈发顽强。1992年,我国成立了现代东巴书画研究会,这标志着传统东巴画与现代东巴画之间形成了分水岭,现代东巴画作为一个新的艺术流派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现代东巴画的创作。如丽江知名文化学者和品正,将东巴文字与水墨写意技法相结合,对现代东巴画进行了创新,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
东巴文字除了艺术性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它依然可以作为传达讯息的语言工具。在云南省丽江市的纳西族聚居区,东巴文字的商店招牌、宣传牌、对联到处可见。2011年,清华大学举办了建校一百周年校园庆典,清华大学收到了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白地村的一篇长篇贺信。有学者对这份贺信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份贺信有重大的价值,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东巴贺信的文体、东巴文字结构、字词关系、借词以及东巴文字对现代生活的适应性等问题。
三、东巴文字向美学功能转变
(一)去宗教性
东巴文字最初的主要功能是为宗教服务,记录和传播宗教教义,比如纳西族的著名神话故事《纳西创世纪》,故事讲述了一场洪水席卷,只有崇忍利恩死里逃生,世界只剩下荒芜,他想从天神手中获取资源重建世界,却受到百般阻挠,最终战争了天神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宗教色彩,东巴教敬畏自然、敬畏神明的教义一致。到了现代,这些故事虽然还在流传,但传播教义已不是其主要目的,宗教性在减弱。比如和品正的绘画作品《猎手》的主人公就是《纳西创世纪》中的崇忍利恩,和品正使用了大量的东巴文字作为绘画语言,从现代的审美视角和功能出发,进行了创新。他讲东巴文字进行解构与重建,实现了古代与现代的融合,在视觉上使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作品的画眼是“猎手”二字,他将其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并放在黄金分割点上,又用红色与黑色搭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作者试图减弱东巴文字在艺术作品中的宗教性,突出其美学功能。
(二)现代性和装饰性
纳西族传统民俗舞蹈叫作“热美磋”,“热美蹉”发源于人类早期社会,是一种集诗、歌、舞为一体的原始舞蹈集,表演形式多为男女混唱加集体舞蹈。和品正以该舞蹈为主题创作了绘画作品《载歌载舞》,画中是围绕着“火塘”翩翩起舞的男男女女,女性戴圆形帽子,男性戴片状头冠。在这幅画中,文字的占比不大,起装饰作用,作者使用了饱和度较高的颜色,运用夸张的手法,打破了大众对以往东巴文字的印象,体现了现代美学观念。在和品正的另一幅绘画作品《金沙江》中,作者更是做出了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他使用中国传统国画画法进行创作,将原始象形文字的稚拙感、不灵活性、缺乏细腻的质感等缺点一扫而空,这一创新之举为传统东巴文字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提升了东巴文字的艺术价值,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指导。
四、结论
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要求形呈于耳,音入于耳,义感于心,东巴文字作为早期的象形文字,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东巴文字的宗教性在减弱,其记录性根据使用地区不同也发生了变化。在一些文化创意产品和现代东巴画作品中,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消费者,都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东巴文字的装饰性上,力求挖掘其中蕴含的审美价值。虽然还有部分纳西族人民在使用东巴文,但随着社会的历史变迁以及普通话的推广,东巴文化也曾面临危机。在现代社会,人们将东巴文字加入绘画、雕塑、舞蹈等领域中。东巴文字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服务宗教,已经向服务社会转变,人们将现代元素与传统东巴文字相结合,进行再创造,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同时也传递了现代人思想的创新性与包容性。东巴文字承载着纳西族人民千百年来智慧、思想与文化的结晶,是自然、和谐美学思想的代表。因此,社会各界应该持续关注东巴文明,振兴东巴文化,加强东巴文化与不同领域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冯寿轩.东巴文化论集·东巴教的原始综合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和志武.东巴文化论集·东巴教与东巴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3]蘭伟.东巴文化论集·东巴画的种类及特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方国瑜,何志武.纳西象形文字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38-40.
[5]白庚胜.东巴神话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20,36.
[6]和品正.浅论纳西族现代东巴书画[J].民族艺术研究,1991,(04).
[7]赵有恒.现代东巴画派的美学特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2) .
[8]刘丽伟.现代东巴画中东巴文的解读与重构[J].艺海,2018,(05).
[9]胡文华.纳西族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王健丰.东巴象形文字形意表达的装饰特征研究[J].民族艺林,2020,(04).
作者简介:
李冰清,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音韵学、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