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与赵朴初佛教文学略论
作者:王彦明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摘要:为促进中国当代佛教重兴和健康发展,赵朴初提出了“一种思想,三个传统”的人间佛教,并就佛教与两个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问题进行论证。他的佛教文学创作,充分践行了人间佛教理念,书写农禅家风,歌颂建设人间净土,为佛教振兴而四处奔波,行愿无穷。
关键词:赵朴初;人间佛教;佛教文学
收稿日期:2015-06-15
作者简介:王彦明(1982-),男,山东临沂人,讲师,文学博士,从事佛教文献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99
文献标志码:志码: A
文章编号:编号: 1009-1971(2015)05-0090-03
赵朴初(1907-2000年)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和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一生爱国爱教,在国内外佛教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受佛教徒和信教群众的尊仰。他为引导中国佛教健康发展,促进当代佛教全面振兴,在汲取传统佛教优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思想,三个传统”的人间佛教,并就佛教与两个文明建设、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进行了系统论证,至今仍为佛教界所遵循。赵朴初也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其佛教文学创作,书写农禅家风,记录国际佛教友谊,礼赞人间净土,为中国佛教发展而鞠躬尽瘁,行愿无穷,充分践行了其人间佛教思想。故草成此文,敬请方家指正。
一、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
1983年12月5日,赵朴初在中国佛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做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正式提出“提倡一种思想,发扬三个传统”[1]18-19的人间佛教理论体系。
“一种思想”指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1]19。人间佛教包含了自利、利他两个维度,涵盖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基本法则,最高目标是建设人间净土。自利、利他两相结合,不仅提升佛教徒自身的修养,而且能够利益大众,有利于社会的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三个传统”指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赵朴初认为:“中国古代的高僧大德们根据‘净佛世界,成就众生’的思想,结合我国的国情,经过几百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农禅并重的丛林风规。”“农系指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性的劳动,禅系指宗教学修。……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年来,一直大力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号召全国佛教徒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实践。”[1]19中国佛教史上高僧大德辈出,“他们译经著述,创宗立派,传经授业,留下了浩瀚的佛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宝贵资料,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努力开创佛教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新局面”[1]19。他们梯山航海,在陆、海丝绸之路上传播友谊的种子,交流中外文化。中国佛教界应当继承这一传统,开展佛教文化国际交流。
自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要抓以后,赵朴初进一步阐释了人间佛教与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成为人间佛教思想的有益补充。1986年3月,赵朴初在《关于佛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中认为佛教音乐、文学、绘画等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佛教的无常观、缘起论、戒律等均可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987年2月,中国佛协举行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赵朴初做《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的报告,认为党和国家从政策、法律上尊重和保护佛教徒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佛教徒也要爱国守法,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党和政府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想,对宗教政策进行了充实和调整。1993年10月15日,在中国佛协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报告中,赵朴初提出中国佛教必须而且能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或相协调。他主张佛教与政权分离,佛教不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不进行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佛教徒要爱国守法,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杨曾文认为这是“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从提出以来的最大发展”[2]。
二、人间佛教的诗意抒写
赵朴初不仅是中国当代的佛教领袖,而且是享誉中外的诗人。他用饱含深情、哲理、诗意的笔墨,真实记录了当代佛教的发展历程,抒写出对农禅家风、人间净土和行愿无穷的礼赞,成为人间佛教理论的具体实践和延伸,昭示出他为佛教振兴而做出的贡献,对当代佛教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举起锄头开净土
新中国成立后,佛教界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彻底消除了地租、经忏等剥削式经济来源,倡导中国佛教“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传统,恢复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鼓励佛教界发扬大乘菩萨道入世精神,弘法利生,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为建设人间净土而不懈努力。赵朴初身为中国佛协领导者之一,他用诗文记录下佛教界发扬农禅家风,参与生产建设的盛况,歌颂了生产参禅并重并行的禅林新风。
1953年9月圆瑛大师圆寂后,赵朴初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托,负责圆瑛大师治丧事宜。他来到了千年古刹天童寺,见寺中僧人能够承继祖庭绍隆千年之农禅家风,颇为欣喜。对此,赵朴初以诗赞道:“如来慧命云何续,要与诸师着力参。举起锄头开净土,打开书本透重关。”[3]151959年夏,赵朴初来到五台山考察佛教情况。虽在战乱中五台山各寺殿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他们农禅结合,凡圣同参,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为实现人间净土而积极努力。据《现代佛学》载,“僧众们每日的修持和工作是这样安排的:上午听讲《华严经》,朔望加诵戒,下午出坡劳动,并根据律制结夏安居”,“五台山广济茅蓬真可说是继承了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家风了。”[4]对五台山僧众农禅结合、生产修行两不误的景象,赵朴初为之鼓舞赞叹,“清凉地,凡圣可同参。举起锄头开净土,穿来牛鼻透重关。努力事农禅。”[3]581987年6月,赵朴初视察福建佛教情况时,为福建性海寺方丈慧瑛等人所作《采桑子》中谈到要发扬农禅传统,建设人间净土,“举起锄头开净土,无尽庄严,顿现人间。宝树琪花山后前。如来家业须弥重,都在双肩,高唱农禅。普与恒沙结胜缘”[3]451。
(二)净土人间现眼中
在赵朴初“一种思想,三个传统”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中,建设人间净土是人间佛教的最高目标,是他在继承中国佛教入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提出来的。在佛教文学创作中,时时流露出对人间净土的祈盼与颂扬。
1987年10月,赵朴初考察浙江佛教情况,过凤林寺旧址,拜谒岳庙,访灵隐寺,回忆起自己四十年前曾于凤林寺开办医院,济世救人。故地重游,遗迹虽屡遭兴废,然如岳飞般精忠报国之志不改,愿与天下同心之人,共建人间净土,“劫后灵山未散,庄严复现金轮。南山云起北山云。人间兴净土,天下有同心”[3]480。1997年11月,赵朴初出席灵山大佛开光仪式,见无锡市、郊区房屋墙壁皆粉白,感慨人间净土可成,“喜见白屋胜红墙,玉宇琼楼略可方。应是无尘故无染,人间净土愿能偿”[3]718。再礼灵山大佛,喜见大佛妙相庄严,周转群山围绕护持,感慨人间净土可成,“妙相庄严倚碧空,群峰周匝绕天龙。再来愿海微澜起,净土人间现眼中”[3]718。1998年,赵朴初因病住院。1999年仲春,九十二岁高龄的赵朴初写下了《吟哦从何起》,心中所想,依然在建设人间净土,“试看吟哦从何起,尽从这里涌出来。十身赫赫唯心契,一念明明与世獃。情卸娑婆皆净土,见除瓦砾尽珍台。行人但莫东西执,九品莲花处处开”[3]734。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国界的限制,成为他对整个人类社会所有国度的共同祝愿。1987年5月,赵朴初赴泰国曼谷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在使馆文化参赞郭宣颖、秘书董宪民的陪同下游泰国旧王宫与玉佛寺,不禁感叹道:“古寺邻故宫,庄严无等伦。孰云净土远?只在众生心。”[3]443同年8月9日,应日本天台宗山田惠谛之邀,赵朴初率中国佛教代表团访日。其间,庭野日敬和山田惠谛分别自东京和京都访赵朴初于穗高,赵朴初以诗相赠,其云:“不离于浊世,而净佛国土。普天现和平,广度一切苦”(《其三》)[3]461,希望能够融入世、出世于一体,维护和平,度众苦厄,脚踏实地,灵活变通,于浊世间严净国土。1990年5月24日来到箱根龙宫殿旅馆小住,回想起三十五年前游此时所作之诗“人间净土非难得,为取和平万万年”,如今两国交好,和平生活已经实现,不禁再生感慨,“人间净土非难得,卅五年前句未忘”[3]529。1991年10月,赵朴初在为日本京都佛教大学成立七十周年校庆汉俳中说:“世世弟兄缘,两国英才誓并肩。净土现人间。”[3]574-575
(三)众生无尽愿无穷
身为中国当代佛教的引领者,提倡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是赵朴初一生的宏愿。在经历了民国年间佛教的衰微、建国初期的恢复、文革十年的浩劫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迎来了重兴的春天。赵朴初为之欣喜赞叹的同时,愿为复兴佛教、实现人间净土而鞠躬尽瘁,行愿无穷。
佛教中诸佛菩萨为求佛法广度众生,不惜头目脑髓的无我精神,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慈悲双运、济度众生的伟大愿力,成为赵朴初行愿无穷的来源。1983年9月,他在《十八罗汉墨赞》中,希望佛教徒应当学习先贤随机应化、普济人间的佛教品格,为饶益众生而摩顶放踵,无我利生,“释子应迹与墨化,摩顶放踵利天下。烟云舒卷极庄严,充实光辉之谓大”[3]364。1986年9月,赵朴初访朝鲜妙香山普贤寺,对普贤菩萨行愿赞叹不已,“普贤行愿无穷尽,劫火烧时净土存。待看千灯传慧业,相逢一笑见晨星”[3]421。“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萨,给他提供了无尽的精神愿力。1990年9月17日,赵朴初来到了地藏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深感地藏之大愿:“安立道场端正好,清泉清磬清风。众生无尽愿无穷。可能空地狱?三界佛香中。”[3]537
佛教先贤的大行大愿,深深影响、感化着赵朴初。为了中国佛教的重兴,赵朴初愿效法先贤,行愿无穷。1989年9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的贺词中,赵朴初写出了自己的四大愿望:“愿觉灯之照临兮至四十而不惑,愿祥云之舒展兮徧八表之寥廓,愿和平之吹拂兮播弦歌于吾国,愿法音之宣流兮众心开而见佛。”[3]5151990年5月23日,他在接受日本龙谷大学所授名誉博士学位时写道:“行愿无穷尽,艰难不惮劳。增荣还自勉,旧雨湧新潮。”[3]5281990年12月22日,赵朴初出席中国佛协上座部佛教座谈会和云南省上座部佛教工作会议,愿为上座部佛教的振兴、为庄严国土而努力,“万里香花结胜因,阿输结集梦堪寻。庄严国土无穷愿,八部天龙鉴此心”[3]556。1991年秋,年过八旬且在病中的他,仍然希望如老骥伏枥般护法传灯,“八十四年过,而今知免夫。遵医多饮水,阅世但观书。尚有平生志,还思老骥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3]574。1993年9月,日本佛教界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四十周年举行庆祝活动,赵朴初访日期间作《访日杂诗六首》,其一中云:“众生无尽愿无尽,日日相看德业新。”[3]632他愿为中、日、韩三国佛教黄金纽带之形成而不懈努力。1999年5月,九十二岁高龄的赵朴初亲自护送佛牙舍利赴香港供奉,《南国云飞曲·护送佛牙舍利来香港》云:“喜见倾城迎舍利,皈敬歌声不歇。紫荆花、长伴五星旗,吉祥云、飞舞南国。”[3]737这是赵朴初最后一次佛教外出,词中对香港回归祖国后佛教繁荣昌盛、社会和乐局面的赞诵,成为朴老一生爱国爱教,为中国佛教的发展鞠躬尽瘁、行愿无穷的美好见证。
小结
赵朴初先生是享誉中外的佛教领袖和文学大家,他倡导以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为主体的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中国佛教优良传统,认为佛教应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积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为增进社会和谐、繁荣、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至今为佛教界所遵行。他的佛教文学创作,赞叹“举起锄头开净土”的农禅家风,歌颂“净土人间现眼中”的人间净土建设,“众生无尽愿无尽”,愿为佛教重兴和建设人间净土摩顶放踵、广利人天,行愿无穷。他的佛教文学创作,进一步贯彻和践行了人间佛教理念,引领当代佛教文学发展,对净慧、隆莲、明旸、茗山、惟贤等人的佛教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失为当代佛教文学界首屈一指的大家。
参考文献:
[1]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J].法音,1983,(6).
[2]杨曾文.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J].佛学研究,2005:14.
[3]赵朴初.赵朴初韵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高觉.百丈家风在五台山[J].现代佛学,1957,(7):29.
[责任编辑:郑红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