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水游城所在地,明代曾是南京名刹承恩寺

2024-01-27 21:02 中国网-金陵晚报  主页 > 记忆 > 庄严国土 >

打印 放大 缩小





水游城所在地,明代曾是南京名刹承恩寺
 
2017年05月05日08:30  金陵晚报  新闻爆料:finance@china.org.cn 电话:(010)82081166
 
  南京三山街路口东北一侧的水游城,如今已是集餐饮、购物、住宿、休闲等于一体的商贸中心。然而,五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前期,在水游城及其北面,曾建造了一座当时名气很大且是皇帝敕赐的禅院——承恩寺。
 
  这座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承恩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荣辱兴衰呢?
 
  宦官王瑾其人
 
  要说承恩寺,就不能不提明宣宗时期的大太监王瑾。
 
  王瑾,原名陈芜,交趾(今越南)人。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派大将张辅平定安南(越南)内乱时,将其带回并入宫。
 
  当时,陈芜也就十来岁光景,长得眉清目秀、外表俊朗。《明史·宦官传·范弘》对他有简略的记载:“英国公张辅以交童之美秀者还,选为阉,弘及王瑾、阮安、阮浪等与焉。”
 
  陈芜进宫后,便做了朱棣皇孙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的贴身太监,服侍朱瞻基。朱瞻基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也就是朱元璋驾崩的那一年。据传,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美梦,梦见父亲朱元璋将权力交给了自己,并对自己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陈芜到朱瞻基身边时,朱瞻基才九岁,两人年龄相当,因此,更多的时候,陈芜充当了朱瞻基的陪读,故而两人的关系非常好。朱瞻基即帝位后,立刻提升陈芜为御用太监;并赐姓名为“王瑾”,字“润德”;同时赐给王瑾刻着“肃慎”二字的印章。
 
  随后,在朱瞻基平定皇叔、汉王朱高煦谋反,以及率师巡边、亲征等活动中,王瑾均扈从跟随。班师回朝后,王瑾得到了宣宗给他的玉带、金鞍等很多赏赐。以后,四方有兵事,王瑾都以太监的身份参与。宣宗去世后,王瑾仍一如既往地参加军事活动,如正统十三年(1448年),就曾与太监曹吉祥一起提督火器营,前往福建征讨邓茂七率领的起义军。
 
  王瑾除了不断从宣宗那得到珠宝的赏赐外,又多次得到宣宗赏赐的银记,上面分别有“忠肝义胆”、“金貂贵客”、“忠诚自励”、“心迹双清”等题字。宣宗甚至还把两个宫人赐给王瑾为夫人,给他的养子陈林封了官,并让他改姓名为王椿。
 
  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王瑾病逝。王瑾死后,被葬于南京牛首山。作为前朝元老,其家人和跟班随从中,就有十几个得到了明景帝朱祁钰赐予的官职。
 
  承恩寺的兴建
 
  自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虽不再是明朝的国都,但作为留都仍保留了五府六部这一套中央机构,两边的官员也常有来往。
 
  明洪熙元年,朱瞻基受其父皇明仁宗朱高炽的委派,前往南京处理相关事宜时,作为扈从的王瑾自然也一同来到南京。
 
  王瑾作为南方人,对于南京和北京两地的气候,自然是更喜欢南京。因此,便有了在南京置地买房的念想。当时,明故宫虽是南京作为留都的政治中心所在,但作为明太祖朱元璋旧居吴王府旁的这块地方,仍是南京最为繁华的商贸之地。于是,王瑾以多次受赏的积累,在今水游城一带耗巨资置地建造了豪宅,作为其养老的住所。
 
  除了水游城一带,如今的太平南路以西、慧园街南边,还有一条以王瑾的字为名的小巷“润德里”,想必五百多年前的王瑾,当年也在此购置了房产。
 
  景泰年间王瑾去世后,当时的司礼监太监陈祥等人,奏请将王瑾旧宅改为寺,且乞赐额名,明景帝准奏并赐额“承恩寺”。
 
  据明南翰林院士王與的《承恩寺记略》载:“承恩禅寺在南京旧内之旁,前御用监王公瑾之故第。公既殁,改宅为寺,敕赐今额。而复裒其余资,加缮治焉。寺袤五百有四十尺,广杀其袤二百尺有奇。其东北皆附禁垣,南辟山门,门侧列肆余七十楹,连欐以达于西,皆俯临通衢。”
 
  承恩寺建成后,曾于明成化、万历年间两次进行修缮。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曰:万历年间的承恩寺仍有“基址一百二十七丈,东至旧内门,南至三山街,西至官街,北至旧内院墙”。
 
  早些年兴建水游城时,根据出土的石柱础等文物,不难看出当年的承恩寺,其规模之庞大、气势之宏伟。
 
  利玛窦曾住过承恩寺
 
  第一个将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介绍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三次到过南京。其中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第三次到南京时就住过承恩寺,而且此次在南京的时间最长,对南京的印象也极好,其所撰的文章中,充满了对南京的欣赏和赞美之词。
 
  清道光年间,当时承恩寺的主持、六合人释定志(鹰巢)曾编著了一本《承恩寺缘起碑板录》;同时,还编写了一本《承恩寺诗存》,其中收录了十多位诗僧的诗篇。这数十首诗中,有的写景抒情,有的状物言志,不乏一些优美、隽永的雅句佳作。
 
  光绪二十五年,承恩寺遭遇了一场大火,寺宇廊阁几乎损失殆尽。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当时的南京市政府专门做出规定,将承恩寺这块市有基地用以兴建小学。
 
  著名作家、诗人冯亦同,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其参加革命的父亲在苏北奉命北撤时,曾随母亲一同来到南京的外祖父家,并在承恩寺小学受过短暂的启蒙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依旧是一所学校,即“承恩里小学”。歌曲《莫愁啊莫愁》的曲作者、著名音乐家陶思耀,年幼时也曾在承恩里小学读过书。 王成璞
 
(责任编辑:罗伯特)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