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高若玉:房山杨家将传说的非遗之魅

2024-01-28 08:52 《北京纪事》杂志  主页 > 记忆 > 百家姓版图 > 百姓祠 >

打印 放大 缩小

美学财富   乔惠民署书栏头点睛导读   
国土名片网钤印 王子盧






房山杨家将传说的非遗之魅
 
 
《北京纪事》杂志 2024年1期 作者:高若玉
 
 
 穆桂英-杜显清画
 
 
房山穆柯寨
 
房山区位于北京市的西南部,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的交界地带,拥有丰富的辽金文化遗存。这里曾长期处于北方边境,保留了大量抗击外族侵略者的历史记忆。因此,流传有大量与杨家将相关的风物传说,这些传说主要围绕“大破天门阵”和“孟良盗骨”两条叙事线索行进,展示了房山人对家乡风物的阐释与想象。其中的穆桂英传说,以“母子亲情为主题”,展现了女性英雄背后的多元人物特征。
 
杨家将传说广泛流传于华北地区,以史书记载的人物本事为基础,经文人笔记、话本、院本、小说、说唱、戏剧等多种文艺形式的加工与传诵,历千年而不衰。清末学者俞樾在其笔记《小浮梅闲话》中评论道“演义家所称名将,在唐曰薛家,皆薛仁贵子孙也;在宋曰杨家,皆杨业子孙也。”。杨业(杨继业)、杨延昭(杨延朗)、杨文广祖孙三代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其事迹在《宋史》《辽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篇》等史书中均有记载。《宋史》:杨业曾大败辽军于雁门关;雍熙三年,率军兵出雁门,收复朔州(今朔州市)、云州(今大同市)、应州(今应县)、寰州(今朔州市东),和辽军激战飞狐口(今名北口峪,位于张家口市蔚县宋家庄乡北口村),后被奸臣所妒,战死陈家峪;杨延昭主要战斗在河北中部的宋辽边境;杨文广主要在西南作战。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描述杨业父子:“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苏辙在其创作的《过杨无敌庙》中也表达了时人对杨业的崇敬之情:“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可以看出,自北宋时期开始,杨家将的故事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宋、辽、金时期,杨家将故事在民间话本中愈加丰富,如《杨令公》《五郎为僧》等。元代雜剧,如《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殖》中开始出现佘太君的形象,并形成了“抗辽保宋”的民族斗争主题。
 
明清时期是“杨家将”文艺作品的爆发期,诞生了《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北宋志传》《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平闽十八洞》等小说作品,与《四郎探母》《李陵碑》《穆柯寨》等戏剧作品。与前代相比,这一时期的杨家将传说在汲取宋元话本、杂剧、民间传说的丰富内容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补充与发展,特别是穆桂英等女性英雄的角色,变得更加丰满。民国时期,杨家将传说改编的戏剧作品最具代表性,如京剧《辕门斩子》《洪洋洞》,豫剧《老征东》等。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谭鑫培、马连良、盖叫天、马金凤、常香玉等戏剧表演艺术家,都塑造出非常经典的杨家将形象。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影视艺术的广泛普及,影视作品成为杨家将传说的主要传播形式,诞生了如《杨门虎将》《少年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等诸多作品。
 
房山区杨家将传说主要流传在良乡与燕山,与当地的风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增强传说丰富性的同时,体现了民间传说对构建地方文化阐释体系的重要作用。其中,燕山的穆桂英传说反复出现了穆桂英对孩子眷恋不舍的情节,将母性作为描绘的重点。流传在良乡的“孟良盗骨”传说,主要反映了民众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理写照。
 
燕山地区的杨家将传说主要以穆桂英的事迹为叙事重点,故事主要发生在攻打天门阵的过程中,包含了《羊耳峪的酸枣刺为什么直钩》《马跑泉》《养儿峪》《奶子石》《望儿台》《歇息岗》《浴儿池》等一系列的文本。这些传说与当地的风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穆桂英破天门阵的事迹放置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中,经过语境化的加工,使得真实世界与传说世界产生联系,加深了口头叙事与地方风物的融合。在《羊耳峪的酸枣刺为什么直钩》中,人们将羊耳峪的酸枣刺不长倒钩这一自然特征与穆桂英阵前产子的情节结合在一起。在《马跑泉》中,穆桂英带领人马前往沙峪打探消息,不料途中狂风大作以至于口渴难耐,这时,穆桂英的坐骑用蹄子刨出一口泉,解决了众人的问题。在以上两个传说中,穆桂英不但自身带有神奇伟力,能够参与自然规则的制定,其坐骑亦具有某种超凡特异的能力,体现了民众希望把一切美好特质都赋予英雄的现象,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穆桂英箭垛式的人物特征。在《羊耳峪》《奶子石》《望儿台》《歇息岗》《浴儿池》中,穆桂英的产子地点被具化为羊耳峪,从而解释了羊耳峪地名的由来。穆桂英养育儿子的乳汁来自奶子石,目送儿子归家的巨石被称作望儿台,产子后歇息的山岗被叫作歇息岗,岗下的村庄叫作岗山村,为孩子洗浴的池子叫作浴儿池。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出,传说中的穆桂英既是一位驰骋疆场的女将军,又是一位充满慈爱之情的母亲。穆桂英是杨门女将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明代小说《杨家将演义》中的穆桂英武艺超群、敢爱敢恨,这一描述奠定了穆桂英这一人物的基本样貌。在民间口头叙事中,穆桂英的人物建构体现了地方民众的情感需要与精神追求。《养儿峪》《奶子石》《望儿台》《歇息岗》塑造了穆桂英作为母亲的温情形象,打破了以往单一的“骁勇善战”的女将形象,从多元的角度表现出民众对女性英雄在战场之外的想象与期待。同时,在民众的道德观念中,这一形象塑造符合社会对于传统女性角色的要求,人们在传说中强调“母爱”这一主题,即是对这一品质认同的隐喻表达。故而可以理解,人们在解释风物来历的同时,也以突出穆桂英“母亲”形象的方式传递出现实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以达到对民众道德教化的目的。
 
 
 梅兰芳饰演穆桂英剧照
 
在良乡一带,流传着一系列衍生自“孟良盗骨”的地名故事。“孟良盗骨”的情节出自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殖》。作品中始终突出“宋辽抗争”的主题,刻画了宁死不从的杨业、智勇双全的杨延昭,与忠义两全的孟良、焦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普通民众对统治者的反抗情绪,以及人们渴望通过在民间叙事中建构一系列英雄人物,来调试残酷现实带来的消极心理。在房山流传的《孟良盗骨的故事》中,杨业死后,尸骨被辽军掠往幽州。辽将其遗骨放置于良乡城东昊天塔,宋军将领孟良、焦赞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潜入辽营。孟良历经曲折,其间先后路过五个村庄,在果各庄(裹骨庄)装裹尸体,在豆各庄(斗骨庄),和追兵战斗,而后骨殖散落在开古庄(开骨庄),又在果各庄(裹骨庄),重新包裹好散乱的骨殖,在焦各庄(交骨庄)把遗骸交予接应的宋军。在传说中,果各庄、开古庄等村落,和“燎石岗”“洪阴洞”等遗迹,都得名于“孟良盗骨”的事件。经学者考证,历史中的杨家祖孙三代主要在陕北、晋北、河北中部,甘肃东部的宋辽、宋西夏边境和广西、云南的部分地区从事军事活动,而此类与杨家将相关的地名大都产生于民族矛盾尖锐的清朝初期。有学者提出,人们对自身历史的记忆不仅是一种社会的建构,而且是出于他们面临具体的生活境遇时的需求。可以看出,清朝初期的社会背景与元朝相似,同样存在较为尖锐的民族矛盾。人们建构了一系列的地名传说,期望与保家卫国的杨家将建立一条情感的通路。
 
杨家将传说源于杨家三代在历史上保家卫国的英雄功绩,经过戏剧、小说等文艺形式的加工,其故事情节及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完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家喻户晓的群雄故事体系。杨家将的产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反映了“忠”“勇”“仁”“义”等美好品質。尤其是在国家动荡之际,杨家将传说更是广为传颂,成为人们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除了口头叙事之外,杨家将传说也参与了地方景观的生产,如昊天公园、穆柯寨等。其中,昊天公园以良乡塔(昊天塔)为主要景观,建构了孟良墓、焦赞墓、盗骨洞等传说景观。穆柯寨位于房山十渡风景区的穆家口村,由三道寨门、聚义厅、习武厅、穆桂英闺房、招亲房、点将台、射箭场、古寨墙和天门阵图等组成。这些传说景观再现了杨家将的英雄事迹,一同组成了房山杨家将(穆桂英)传说的文化空间。
 
 
良乡昊天塔
 
随着时代的发展,杨家将传说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2008年,房山杨家将(穆桂英)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政府将杨家将(穆桂英)传说作为地方标志性的文化资源,参与到地方文化的建设中来,进一步丰富了杨家将(穆桂英)传说的现实意义。在当代传承中,杨家将(穆桂英)传说也作为创作素材出现在众多的民间文艺作品中。在2023年7月24日开幕的燕山地区国家级非遗项目“杨家将(穆桂英)传说”主题展览中,展出了以穆桂英传说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如剪纸、皮影、评话、面塑、脸谱、弹词、鼓书、小说、动漫作品等,进一步提升了杨家将(穆桂英)传说的文化价值。
 
高若玉(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在读硕士)
 
编辑 韩旭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