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版图】朱氏宗祠系列

2022-09-28 19:04 360百科  主页 > 记忆 > 百家姓版图 > 百姓祠 >

打印 放大 缩小

           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点睛导读



朱氏宗祠 - 浙江省景宁县渤海镇门潭村   360百科

所属类别 :
其他
 

朱氏宗祠,朱熹后人550年守望的家园 烟雨迷蒙。缓步来到半仙山朱氏宗祠。

宁谧的祠堂前面,是一口水面微波无澜的池塘;陈旧的祠堂门前,一村妇和小孩在怡然自得地玩耍。大门掩饰不住岁月的洗礼,土黄破败的颜面,仿佛老人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一阵微风吹过,飘飘的,竟吹起了宗祠的些许神秘。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 占地面积

    500余平方

  • 建于

    明朝

 
 

折叠编辑本段沛国堂宣威朱氏宗祠

沛国堂朱氏宗祠,位于宣威市城郊东北两公里的环城路边,系落籍于宣威杨家屯的朱姓始祖,钦封怀远将军的轰祖第九世孙象贤祖个人投资百金兴建而成,其建设规模于其时堪称一流,系土木结构的三间两耳上乘优质木材建盖的四合大院,室内木板吊顶,雕龙画凤,屋脊扣檐起翘,气势恢宏,祠堂内的器皿设置完整配套、香炉、供桌、牌位、牌匾一应俱全。

朱氏宗祠建设的时间有据可考,时为乾隆十六年建盖,祠堂碑刻四至界定清楚,尊礼仪、重文治的入祠家规醒目严谨,氏族兴旺发达。在伴随时间快速流逝的同时,转瞬之间的朱氏宗祠历经了275年的风雨沧桑。象贤祖也远离我们而去,但建祠之功后辈永世不忘,每逢上坟必先至其墓,族人都尊称其为祠堂老祖。

沧桑百年的宗祠,而今已失去了初建时的光彩,变得破烂不堪,面目全非,五十年代成了公共食堂,六十年代祠内设置变成了四旧,破而不立,荡然无存。七十年代成了栓牛,摆寿木的场所,至八十年代东、西两厢房坍塌,一片狼藉。至后来,一为祠堂有人管护,二为解决村间低龄儿童就近入学方便,草草拼凑了点资金,在倒塌的东西厢房位,修补建盖成了不太像样的教室与宿舍,供小孩读过几年书。至九十年代,一因教学点分散,不便于管理,二因房屋建盖简陋,既不利教学,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而闲置,成了被抛弃的危房。近年来更成了种菌和堆放垃圾的场所,族人见之寒酸透顶,黯然失色。

跨世纪的年代,亦是盛世之年,轰祖后人,人才辈出,十万、百万资产者众多,厅、处、科级者辈出,有感于当年祠堂祖一人可建祠,何况盛世,俊杰辈出。时值公元二OO九年的五月吉日,在轰祖十八世孙碧桢的倡导下,成立了修建沛国堂朱氏宗祠筹委会,拟在宗祠原址,号召族人,捐资百万,再次修(扩)建朱氏宗祠,恢复宗祠昔日光彩,供族人祭祀、议事、办事。以增强族人凝聚力,弘扬光大宗族精神,为振兴家族事业作奉献。

为此,宗祠沧桑史实的简要文字记载,旨在说明朱氏宗祠的原址所建地,权属朱氏宗祠,既不是堆垃圾种菌的场所,也非其它,产权及使用权隶属于沛国堂朱氏宗祠家族所有,特作文字记载并阐述其历史形成的因果原因,并请原址所在当地执事者及相关主管单位给予签印,证明所载所写,情况属实,特作此据,留档祠内资料收藏。

注:文字简载主旨在于宗祠前侧,曾有建校办学的瞬间,权属并非学校所有。简载宗祠历史的历程,有过建祠的辉煌,也有辛酸与不快,现旧祠已拆,新祠再现。对旧祠的历史,权属的界定。曾经当地行政主管核证批复"情况属实"且加签名公印为据。

折叠编辑本段广东省东莞市朱氏宗祠

建于明朝距今550余年

朱氏宗祠大门坐北朝南,两旁各有1个土灰色的石门墩,大门顶上有一幅造型生动的浮雕和褪了色的遒劲有力的"朱氏宗祠"四个大字,这就是附近有名的颇有神秘色彩的南粤古建筑群了。

走进祠堂的大门,光阴瞬间轮回,门外是人间朗朗乾坤,门内却是悠悠千年历史。抚摸着祠堂的一根根楹柱,凝视高高在上的斗拱、雕栋、檐柱、屋脊,观赏雕刻在房顶木梁、窗棂和门楣之上的细腻纤巧、精美绝伦的鸟兽花草和古代戏文图案,一股怀古之情就滋生在心头了。

据同行的半仙山村退休老书记朱启明介绍,朱氏宗祠是半仙山开村始祖朱敬斋主持筹建,距今已550余年了。朱敬斋是朱熹的第13代后人,大约于明朝嘉靖至隆庆年间,由东莞螯峙塘转辗迁到横沥半仙山,世居此地繁愆生息

朱敬斋秉承先人遗风,为示光前裕后,让后代缅怀祖德宗功,勉励子孙节礼传家,于是始建朱氏宗祠。现朱氏宗祠建造为五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面宽13米,进深36、4米,面积计500余平方,硬石顶、红石为柱、青红石作柱基,第二进金柱为格木柱,木梁架驼峰,雕刻精美;祖宗牌位上供奉着落足扎根半仙山的朱敬斋、朱如斋两兄弟先祖孝名;祠堂内的红砖碧瓦、雕梁画栋上,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记载着一个个古时的故事;石雕、木雕,彩绘着各种艺术图案,昭显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南粤民居的古老和岭南建筑文化的深远。朱氏宗祠朱氏宗祠

岁月如流,沧海桑田。550年过去了,这座建造宏伟的宗祠也遭到了较大的损坏。据记载,朱氏宗祠曾经遭到两次大劫难,第一次是土改时期,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红卫兵小将们将祠中文物、祖宗灵牌、朝廷恩赐金牌等,一概压烂付之一炬;祠内的石刻、木刻、浮雕也被大铲除,村民们不甘心这些祖宗遗产被摧毁,在夜里偷偷地用黄泥巴把之糊起来,这真是土办法。然而,今天谁能体味到个中的滋味?只能由衷地赞叹村民们的机智、勇敢、诙谐了。现在我们只能从剩下的浮雕、图案中窥视到当年岁月遗留下来的痕迹。改革开放后,朱氏族人慷慨捐助村委会主持出钱出力,于1984年和1989年重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它的原貌。

宗祠是一种文化传承

宗祠于我们,感观上一直是壁垒森严的。走在朱氏宗祠里,时时惊讶于高台的威严,高台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飞龙、舞凤,呈现出不可侵犯的王者气派;神龛和牌位、烛台和高堂无时地释放着余威,这一切摆放和一切布置都渲染和映衬着无形的威严和神秘的气氛。我们禁不住想知道--宗祠到底是什么?

翻开记载,宗祠,习惯上称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宗祠是一种不同于民居的建筑,它是反映一个地方伦理意识和宗族思想以及历史文化的突出载体。先辈在缔造这样的载体时,融入了他们人生追求、风俗崇尚和精神理念,这可从祠堂的高台上的楹联中窥之:"接考亭正学绍箕裘说诗书奕奕家声丕振,溯婺邑昌宗怀水木兴孝弟绵绵世泽长存"这幅对联意在告诫后人在修身、立业、做事、治家等方面,要遵循的道德伦理。这让走在清幽寂静的祠堂里的我们,禁不住震撼了:庭院深深深几许?

宗祠也许更多的象征着一种专制的权威,这就是我们往往会感到其建筑森严的原因。可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个宗祠,在封建的宗法社会里,凭着它在世俗社会的力量,它多少还是起到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作用,它把某些传统或地方文化的精髓都溶汇在一个官府衙门之外更让人敬服的权威所在,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形式传递给宗族里的每一个人。因此,它更属于一种文化。有宗祠的地方,都会有宗谱,它记录了几百年的家族史,而且是那么的源远流长。

据半仙山朱氏宗谱记载,朱熹第三代嫡孙朱钜,是南移入粤始祖,朱钜长子朱满是移居东莞始祖,朱敬斋是朱满第五代玄孙,明朝嘉靖年间,朱敬斋携带家族由东莞螯峙塘正式入居横沥半仙山,至今已发展成5个族房。现定居半仙山的朱氏直系有1500多人,绝大多数村民都是朱熹第13代后人的子子孙孙。定居半仙山朱氏后人繁衍发展至今,已出过不少俊杰,其中朱珩公儿子朱兆莘,先后任总统府秘书、国民政府外交次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兼西南五省外交特派员等职。现在生活在半仙山的朱氏后人,秉承祖先经商传统,兴办实业,成就斐然。

朱氏宗祠一直是族人的象征,朱氏后人引之为荣,从不让外人闯入。清末民初开始办为学堂,作为村民启蒙教育之地。族中议事处事、村民集会也都选之为场所,每年春秋二祭祭祀祖先族中耆老,每年老祖宗(朱熹)诞辰等节庆日都集中祠堂大排宴席纪念一番。朱氏宗祠不仅是朱熹后人拜祖的地方,也是朱熹后人记录功名的"圣地"。祠堂门前的旗杆石刻有"光绪十一年乙酉科朱珩立乡试中武第二十四名举人"等记录朱氏后人功名的字句。

久经风雨的朱氏宗祠,现已残垣断壁,摇摇欲坠,但其结构完整、风采犹存,实为少见。当地人认为,只要进行一定的修复和保护,就可以开发成一处独特的古民居景点。

折叠编辑本段湖南省江华县贝芝头朱氏宗祠

江华县朱氏宗祠位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贝芝头村,供奉唐末剿灭贺州黄巢起义大将朱政,唐中和元年(881)时任都知兵马使的朱政,率三万大军攻打黄巢,从山东济南南下,过荆州、衡阳,直逼广西贺县;得胜后班师,途经今江永县"日月相会",政公因身患重病,自知难以北归开封见道县新车村山青水秀,土地肥沃,遂上表朝廷,解甲归田;朱泽是朱政之后,明洪武年间,朱泽遵高祖朱仲雷之命,隐居不仕,率本支后裔散居于潇水上游河畔贝芝头村,居于4 乡17村,人口过万。贝芝头的祠堂;本村人俗称"大堂屋,"陈旧的祠堂门前,一村妇和小孩在怡然自得地玩耍。大门掩饰不住岁月的洗礼,土黄破败的颜面,仿佛老人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一阵微风吹过,飘飘的,竟吹起了宗祠的些许神秘。

建于明朝距今四百余年

朱氏宗祠大门坐北朝南,两旁各有1个土灰色的石门墩,大门顶上有一幅造型生动的浮雕,这就是附近有名的颇有神秘色彩的湘南古建筑群了。

走进祠堂的大门,光阴瞬间轮回,门外是人间朗朗乾坤,门内却是悠悠千年历史。抚摸着祠堂的一根根楹柱,凝视高高在上的斗拱、雕栋、檐柱、屋脊,观赏雕刻在房顶木梁、窗棂和门楣之上的细腻纤巧、精美绝伦的鸟兽花草和古代戏文图案,一股怀古之情就滋生在心头了。

朱政秉承先人遗风,为示光前裕后,让后代缅怀祖德宗功,勉励子孙节礼传家,于是始建朱氏宗祠。现朱氏宗祠建造为三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面宽13米,进深36、4米,面积计500余平方,硬石顶、红石为柱、青红石作柱基,第二进金柱为格木柱,木梁架驼峰,雕刻精美;祖宗牌位上供奉着落足扎根新车的朱政先祖孝名;祠堂内雕梁画栋上,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记载着一个个古时的故事;石雕、木雕,彩绘着各种艺术图案,昭显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湘南民居的古老和湖南建筑文化的深远。

朱政.字颐德,公元823年8月15日出生,山东莒(j u)州箕屋山人,(现山东莒县,滨海城市日照市辖区)。鼻祖乾健公的第45代孙。公元879年8月25日酉时病逝,终年56岁,总管行军刺史(前线总指挥)。朱夫人,姓孙,名全节,山东孝源泉人(现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当天大户人家才女,政公夫妇二人共生育三个儿子:长子朱南强,次子朱南武,三儿朱南仲。忠良世家,政公父亲,朱鼎臣,唐朝督知兵马使(相当现在战区司令员)

朱政,自幼聪颖好学,嗜好舞枪弄棒,受家庭影响甚深,武功基础扎实,饱读诗书,《五经》,研习大量古代兵法书籍,立志有朝之日同烈祖烈宗们一样,报效国家,是位文武全才,有抱负和责任担的青年。

公元840年6月,颐德随父戎,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军事素质过硬,足智多谋,受战友们青睐,深得父亲及父亲身边将领们的赏识和器重。

乾符五年,即公元878年,黄巢发动暴乱,势如破竹,惊动唐政府高层及皇上一一唐僖宗(李儇),遂即,皇上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下发平息叛军黄巢的公文,昭示天下,政公接到任命前线总指挥命令之际,目光如炬,魁伟丶钢铁般身躯如柱立群首,坚定般地接受皇上指令。

政公回家安抚夫人及家人后,阔别家乡,随行三个儿子,领三万大军分左丶中丶右三路从山东出发,挥师南下,渡长江,跨黄河,所向披糜,发扬了"一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果敢,坚决的作风,演绎了当代真实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风格,战争间息期,政公号召部队帮助当地百姓兴修水利,颇为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公元878年12月,经过历时6个半月,艰苦卓绝地奋战,端掉了黄巢盘踞在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几个省的据点,之后插向福建,直逼广东湖南,广西。

次年7月16日,政公总部机关在广西贺州,遭叛军重重包围,经过一整天鏖战搏杀,突出重围,击溃叛军,政公部队损失惨重,自己身负重伤。南仲闻讯,极度悲伤,心急如焚从湖南战场,日夜兼程赶赴父亲身边,又急告大哥,二哥速达贺州。

经随行军医诊断,政公不但伤势过重,但最要命的是患有癌症和恶性疟疾病(冒瘴,碑文记载)时日不多了,兄弟三人和将领们商议后即刻启程护送将军回首都洛阳,途经道县,天公不作美狂风暴雨,泥宁坎坷,行程异常艰难,担架断绳子,又断杆子,兄弟三人决定休整,好不容易在新车集圩,找到几间破旧民房,安顿下来。

三天后睛,政公拖着疲惫之躯在儿子们搀扶下,观望新车周围环境,发觉此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卧龙藏虎之地,自知病情一天比一天恶化,有生之日甚至在用时辰计算了。向北望,长长叹息,回归无望,决意死后葬于这个地方,后辈人亦完全可以在此立足生活。

公元879年8月25日,一代英雄郧落!如肝肠寸寸断。南强主导安排善后工作,葬新车顾山,坐东南朝西北。皇上同意兄弟三人,尽孝守墓解甲归田,躬耕新车,安家落业。随后,南强,南武北上回山东接母,不料,待强丶武兄弟到家时,慈母已辞世,享年59岁,葬莒州箕屋人,料理母亲丧事后,兄弟俩返回道县新车了。后来,山东老家的家业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下落如何,一直杳无音讯,又无文字记载,直至今天都在猜测中。

根深叶茂,树大分枝。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政公后人,潇水河畔,繁衍生息,遂行散居大小村落:新车.八家,土墙,麦山洞,宝塔脚,老屋,新屋,新茶,江华贝芝头,万室(石),白泉,木浪,东冲等。不仅如此,《朱家祖训》《村规》透视朱氏家族遵纪守法,爱家人,爱祖国;为人处世高风亮节,为官清濂,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此的家族才能傲立社会,涌现出一代又一代文武精英豪杰:

政公第20代官副使朱应雷,元朝指挥将军朱必达,

贡生(相当现中央党校进修学员):朱思敬,朱道生,朱世香多人;

进士(研究生):朱管,朱十朋等

清朝:

建威将军(相当现在上将军衔)朱希广等.

行营东安把总(相当现在市公安局长)朱显烈,

正六品(地级市长)朱显辉,

太学生(一本生即重点本科生)朱安明,朱乐俊。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变革中,军阀混战,土地革命战争年代,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都不泛政公后人,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抛头颅,撒热血。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今天经济社会改革时期各行各业都有政公后代精英为之献出新贡献: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上下"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时期,荣获省劳模,省政协委员朱洪修(宝塔脚人),现省农业厅,道县农委都保存他的档案。后因遭到迫害于1961年5月自尽,享年60岁,原道县建设银行行长朱万先(1965~2005)因病英年早逝(宝塔脚人),官方是这样评价的"曾荣获中央共青团荣誉称号,为道县工业园趋形融资改革及未来发展奠定了里程碑,功不可磨!"

滚滚潇水东逝去,浪涛竟显英雄本色。政公家族像潇水源远流长,川流不息,顺势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新生机,我们更加地凝心聚力,众志诚城为家族事业发展,书写历史新篇章!

" 俱往矣,数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折叠编辑本段福建省福州琅山朱氏宗祠

福州琅山朱氏宗祠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琅岐岛牛屿山西麓,背山临街,祠面宽11.5米,纵深69米,建筑面积865.5平方米,祠构堂皇,四周烽火高墙,飞檐包脊,青瓦盖顶。大门两旁镌文《朱子家训》,《朱伯庐格言》,显示琅山朱氏崇尚理学;门口左右石鼓,祠前一对石狮对峙。双斗旗杆高竖,显耀琅山朱氏历代辉煌。

祠为三进,步步登高,层层仰止。殿堂均为穿斗抬梁木构,保持明朝建筑风格。大厅悬挂"敦厚堂"匾额,显示琅山朱氏倡导忠良孝友,敦亲睦邻。大厅正上有精美牌位阁楼,放琅山朱氏历代先祖于族人牌位,于祖先画像。祠内楹联均为琅山朱氏后裔所撰,书法名家书写;大厅与回廊悬挂朱熹手迹木刻和诸多书华,文化氛围浓厚。祠前建有照墙;祠后辟有紫阳公园,颇有特色。

琅山朱氏是唐宰相朱敬则后裔,朱敬则被尊为琅山朱氏始祖。唐宋史料`福建官方档案`琅山朱氏古族谱均记载琅山朱氏源于河南永城,乃朱操次子朱敬则后裔。入闽有一千一百余载,入闽始祖乃朱敬则七世裔孙唐户部尚书朱光启;迁琅八百余载。始祖乃朱光启十二世裔孙南宋宰相朱倬;迁琅山始祖乃朱倬曾孙朱君美。迁琅山以来已传二十五世,后裔一万有余。碑刻记载,琅山朱氏宗祠始建于大明宣德十年(1435年)由琅山朱氏二十五世祖朱奎发动族人修建;大明崇祯八年(1635)由琅山朱氏三十世祖朱明庭出资重修;沦陷九十一年(1736年)再一次重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再次重修;共和国十八年(1966年)红卫兵摧毁祠堂朱氏历代祖先总谱,牌位,画像等。祠堂被充为公家仓库,琅岐供销社堆放农资化肥,加上年久失修,墙恒秃坏,木构腐烂,面临倒塌,因祠堂被公家占用,族人无能为力。八十年代朱氏族人向政府讨回琅山朱氏宗祠,后加以小规模固定修复。共和国四十九年(1997年)旅居台湾的朱敬则四十世裔孙朱立容(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还乡探亲祭祖,撰诗"恋家乡",盼"统一"向福建省人民政府捐献几百万人民币于教育方面,被育为"乐育英才"。号召族人重建祠堂,并捐资80万,在他带头下,琅山朱氏后裔纷纷捐款二百余万,共三百余万。共和国四十九年(1997年)农历八月动工,于共和国五十一年(1999年)五月竣工。经精心设计施工,宗祠更焕异彩。共和国五十八年(2006年)琅山朱氏族谱续谱结束,每户发放一本新族谱,古支谱与君美公墓出土的南宋世系谱牒安留在祠堂。

折叠编辑本段福鼎市管阳朱氏宗祠

福鼎朱氏宗祠

位于福鼎市管阳镇金溪村,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74平方米,砖木结构。天井石条有明万历丁巳年铭文,整座祠由118支木柱和雕刻精美的大梁组成,祠内尚保存明清时期匾额等文物。1997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编辑本段湖南省双峰县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位于湖南省双峰县江口,曾国藩所书大门上方"朱氏宗祠" 四个大字,笔力遒劲,严谨端庄,道出了宗祠往昔的辉煌。此祠乃朱氏族中名人朱尧阶倡建,他与曾国藩于道光十四年(1834)同榜中秀才。走进大门,穿过戏台下面的门廊,越过内院地坪,来到中厅,厅上的三块黑地金字大匾,那是民国孙科、湖南省长程潜、桂系白崇禧手迹。孙科题的是"奕叶长荣",程潜题的是"敬宗收族",白崇禧题的是"源远流长"。

厅中柱上朱尧阶所书对联。联曰:

登堂有公是公非,怀一点偏心,即对祖宗不住;

屋室要能容能让,留半分情面,勿忧家族难和。

折叠编辑本段安徽岳西县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 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城北60公里的沈桥乡梯岭村。清乾隆三年(1738年)建,光绪年间复修,砖木结构。共有3进,每进5间,面积2000平方米。前厅及左右厢房为相互通连的二层楼房,中为大院,楼上楼下面临庭院均系阁门花窗。大厅二楼中有一雕刻精致的"万年台"。中厅和后进神堂为抬梁式建筑。梁中雀替、平篮斗、内额枋均饰有各种花纹图案。屏风、槅扇精雕各种人物掌故。大门前竖有30米高木旗杆一对。整个祠宇规模宏大,威严庄重,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现为梯岭粮站和梯岭小学所用。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