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版图】360百科:陈氏宗祠系列

2022-09-28 20:57 360百科  主页 > 记忆 > 百家姓版图 > 百姓祠 >

打印 放大 缩小


          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点睛导读


以下均转自360百科】

陈氏宗祠 -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

所属类别 :
其他
 

陈氏宗祠位于宝秀镇郑营村内,始建于1925年,座南朝北,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土木结构,青瓦三进四合院。祠门高大雄伟,牌坊式建筑,砖石结构,三开间,瓦顶、门框皆用砖石拱卷。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陈氏宗祠

  • 行政区类别

    云南省红河州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它是中国古典式回廊四合院建筑与民间吊脚楼建筑的完美结合;它的布局结构中透着智慧的灵气与精湛的技艺;它的雕饰与结构的简约、精当、色彩之协调,与整幢建筑作为一个宗祠的身份十分贴切,体现了宗祠建造者的十分优秀的内在品质,它的建筑主题是儒家思想观念与滇南侨民、本土民族建筑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与发扬;宗祠的礼仪与教化功能在新形势下得到了扩展与升华,保护传统的宗祠建筑,是时代的需要。

陈氏宗祠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为清末进士陈鹤亭所建。祠占地3427平方米。[1][2]

折叠编辑本段景区

氏宗祠沿中轴线依次为祠门、莲池、阁楼、中殿和大殿。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其前石狮一对,雕琢精湛;莲池上有三孔石桥,雕十二生肖图,其内建筑雕琢亦精。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

陈鹤亭

陈鹤亭曾赴日考察,回国后任天门、黄坡、宜都知县,受蔡锷召任参事,后任蒙自道尹、个旧锡务公司总理,主持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临石铁路”。  

 

陈氏宗祠 - 螺江宗祠

所属类别 :
建筑
 

陈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为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出资倡建。该祠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牌楼、天井、大殿、花园及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陈氏祠堂

 
  • 外文名

    Chen ancestral temple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螺江陈氏最早是陈广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从新宁(今长乐玉溪)迁来,"吾螺之分支于陈店而上溯玉溪"(陈宝深语)。至于其远祖世系,则无从稽考,便独树一帜,取居住地名而称"螺江陈氏"。以陈广为开基祖。广号巨源,明赠征仕郎。传孙五人:曙、暄、映、晔、暎,是为恭、从、明、聪、睿五房之祖。再传而长房又衍为三派,合之为七房。后代子孙以此七房为祖,繁衍生息。"江山代有才人出",仅从明朝至清末,就出了二十一个进士,一百零八个举人,可谓人才济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后期陈承裘父子四进士,陈宝深兄弟六科甲,真是占尽风流。陈氏子孙中,最为著名的人物,清代的有陈若霖,清刑部尚书,精于律学,善于办案;陈宝深,清末著名教育学家,官至太子太傅,补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和弼德顾问大臣。现代的有中国海军第一任轮机中将陈兆锵;侨梁公路建设专家陈体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之夫人陈意映等等。螺洲陈氏宗祠,其大殿为悬山单檐,屋构为穿斗式贺构。正中置放着大供桌,供桌后为大型神龛,供有列祖列宗神牌约1000余面。大厅为道光皇帝在陈若霖70岁生日时御赐的"福寿"大字匾牌,可谓皇恩浩荡,隆宠有加。

折叠编辑本段特色

陈氏宗祠,给人印象最深的特色有三:其一牌匾联对多,这里的匾联多达一百余幅,且多为名人题咏及御赐之作。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程序等人题辞,给祠堂添色不少。其二为青漆白壁,显示出为士大夫府第,名门望族。其三,大殿中高挂灯笼的灯杆放置于"紫微銮驾"主梁下之外侧,这与其他屋宇架构有所不同,寓意着宗族子孙只有向外发展方更有前途,显露出建祠祖先的远见卓识。

有清陈若霖修、道光元年刻本《螺江陈氏家谱》,及民国21年(1933)续修排印本《螺江陈氏家谱》等谱牒。

折叠编辑本段人才辈出

螺江陈氏宗祠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始建于明嘉靖后期,早先是由陈氏家族六世祖创建的家庙,至清康熙十六年(677年)方扩建为家祠。在封建科举时期,螺江陈氏有过许多的进士和举人,在民主共和的年代仍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2006年9月23日,记者来到了螺江陈氏宗祠。该祠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牌楼、天井、大殿、花园及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宗祠"的大门上许多"南元"、"馆元"、"进士"的横匾。其中"螺江陈氏宗祠"是由清代封疆大吏左宗棠亲题匾额,更由李鸿章亲自撰门联曰:"冠带今螺渚,诗书古颍川。"

宗祠第二进有一座"横墙",隶书横匾:"代羹墙"。这"羹"字的重点在于教育。

折叠编辑本段陈宝琛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仅从明朝至清末,陈氏家族就出了二十一名进士,一百零八名举人。值得一提的是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为陈若霖的曾孙,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顾大臣,并为毓庆宫皇帝授读,恩赐紫禁城骑马。早年他入翰林,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等被誉为"枢廷四谏官",甚得当局宠信。曾有"庚辰午门案"冒犯"天颜",但终促使慈禧太后修改"上谕",获信于民。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崇厚贪生怕死,擅自签订不平等条约。陈宝琛失声痛哭,指出国家不能失去主权,坚决主张"诛崇厚,毁俄约"。以后他又提出东三省官员应满汉兼用、福建巡抚应移驻台湾等无疑都是很有远见的建议。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越南战争,陈宝琛因推荐唐炯、徐延旭"堪往军事",唐、徐战败,遂以"荐人失察"之过,降5级调用,"闲居"福州。但他在福州期间不甘寂寞,任鳌峰书院山长,又创办东文学堂,亲自任学堂监督,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之后陈宝琛还作为福建铁路公司总理,亲自到南洋各埠募股,建设"漳厦"铁路,开福建建设铁路之先河。溥仪登基后,陈宝琛被起用,为皇帝授读三年三升,恩宠极隆。但民国时,陈宝琛仍留恋于"故宫"的小皇廷,这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但他爱国,极力反对引渡溥仪到东北去建立伪满洲国。他劝说:"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不要轻信郑孝胥的欺罔之言"。溥仪则认为陈宝琛"忠心可嘉,迂腐不堪",擅自出走。陈宝琛"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在东北,"求为陆秀夫而不可得"。

他的胞弟陈宝瑨和陈宝璐都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并称"兄弟三进士",与"同榜双夺魁"一样都是"螺江陈氏"家族的殊荣。陈宝琛的3个胞弟陈宝琦、陈宝璜、陈宝瑄等也皆举人出身,时称"六子科甲",显耀榕垣不仅如此。陈宝琛的父亲陈承裘为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祖父陈景亮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曾祖父陈若霖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

此外,在陈宝琛堂兄弟诸侄辈中还有许多"进士"和"举人",最有趣的是光绪十六年除了宝瑨、宝璐"双进士"外,还有堂侄陈懋鼎也是"进士"。光绪二年(1876年),有陈琇莹、陈翥、陈懋侯等3人同榜进士,光绪十八年(1892年)有陈瑜、陈希贤等2人同榜进士。最后一个进士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科的陈柏侯。

折叠编辑本段陈若霖

最为福州人有口皆碑的是陈若霖。陈若霖累官至刑部尚书,尤以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为人所称道。据说他在任内曾判一个"贝勒"死刑,令人感佩之极。后人据此编演《陈若霖斩皇子》剧目,虽然与史实有所出入,但弘扬正气、反腐倡廉确是陈若霖的一大"官德"。当年的林则徐特别崇敬陈若霖,自称是陈若霖的"门下士"。

折叠编辑本段螺江陈氏族人

陈宝琛之后的"螺江陈氏"族人,有的参加革命,成为革命先驱;有的研究学问,成为专家学者。记者在"螺江陈氏宗祠"里看到许多当代陈氏著名人物的巨幅照片,其中有陆军中将陈长捷、海军中将陈庆甲、交通建设学家陈体诚、福建师大教授陈矩孙、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陈岱孙、科学院院士陈彪、物理专家陈萀……

折叠编辑本段陈岱孙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在95寿辰庆祝会上自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他70年如一日矢志于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笔写信祝贺说:"先生年高德勋,学贯中西,授业育人,六十八年如一日,一代宗师,堪称桃李满天下。我于一九四七年入清华,吴非入门弟子,而先生之风范文章,素所最仰。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之后,始得求教于先生之机缘,得益良多。"足可见陈氏宗祠真可谓人才济济、星月交辉。

折叠编辑本段教育为本

螺江陈氏之所以历百年而不衰,人才辈出,都源于"教育"二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家族、一民族如此,一泱泱大国更亦然。相信这些孩子在这些文化底蕴的熏陶下,也有不一样的人生。


陈氏宗祠 - 隆庆陈氏宗祠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词条暂无分类
 

隆庆陈氏宗祠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罗南隆庆村。隆庆陈氏宗祠,又名"聚德堂",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为三进四合院式平面布局,保存较好。2006年被评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隆庆陈氏宗祠

 
 
 

隆庆陈氏宗祠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隆庆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2003年重修。采用中轴线对称三间三进四合院式平面布局,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素胎瓦当,滴水剪边。座北向南略偏西,三间面阔13.38米,进深37.32米,面积499平方米。头门前廊三步梁木雕戏曲人物故事,青砖墙花岗岩石脚、次间虾弓梁、石狮柁峰、雀替,花岗岩檐柱,墀头砖雕。仪门设挡中。天井两侧卷棚顶廊,木雕博古梁架。中堂"聚德堂",次间挂"文魁"、"武魁"匾额,花岗岩金柱,挂木刻对联。后堂无檐柱,檐口及后墙青砖砌柱,承托11架梁。祠堂内外墙楣彩绘壁画装饰。祠前地堂宽广,左右各树立桅杆夹一对。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历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保存完整。文革期间,村里很多祠堂被拆掉了,这间祠堂被当作是政府蚕种繁殖场,陈家祠才幸免被拆毁。

陈家祠堂门口的"陈氏宗祠"几个大字是清朝知名书法家陈白沙题的。文革期间,一些养蚕工人见这两块牌匾很平整,遂取下,翻其背面当作繁殖场饭堂摆菜的餐台,也许是机缘巧合,没想到无意中却将这两块牌匾完整地逃过了"破四旧"的劫难。1978年,罗南村从蚕种繁殖场手中收回祠堂时,才发现这两块不同寻常的餐台。


福州陈氏宗祠】

福州陈氏宗祠位于福州郎官巷。清乾隆年间,举人陈国铨与其侄清嘉庆进士陈柱勋,被朝廷特准其建宗祠“陈氏宗祠” ,永祀先祖,勖勉后人。陈氏宗祠福华堂坐北朝南,为三进堂加两侧大厢房结构,木构建筑,正门是郎官巷32号,穿斗式木构架,单层(部分两层),四周封火墙。[1]

折叠编辑本段旅游景区

福州陈氏宗祠有东、西并排主、次两座,主座共三进,主、次两座及南后街店面,总面积共千余平方米。东边主座第一进正门造型古朴大气,门墙两侧是宽大厚实的石方柱,门顶有青石板横梁,横梁正上方镶嵌着一块青石匾,匾上用宋体刻有“陈氏宗祠”四个大字,在匾的上方有一瓦覆木质遮雨飞檐,历经两百多年飞檐仍完好。石门框内有两扇对开木大门,其中一扇大门中间又套开一人行小门,石门框两侧是厚达0.6米的山墙,外墙面白灰涂饰。进了第一进正门是天井,主座厅堂屋檐上饰有雕刻精美的雀替等木构件。第二进同样有一石门框,框上无横匾、无遮雨飞檐,第三进在杨桥路扩建时被占用,今仅余两进,但仍颇为宽敞,足见当年祖祠规格之高。

主座厅堂西边有一小门通往次座,次座仅一进,正门为拱形门,门西墙脚上镶有一石碑,碑文:陈氏宗祠支业。进拱门有插屏门、回廊、天井、披榭及厅堂。

据老人回忆,当年在宗祠门口西南侧(今郎官巷牌坊处)立有一齐胸高石碑,上有克玉公名号,内容不详,此碑今已不知去向。

通过多方查证、稽考,在现有史料中有关福州源支之记载。在漳平市永福镇蓝田岭头坪“蓝田陈氏族谱”中找到了“永福华山户在福州总督府衙门口,省内郎官巷,清嘉庆六年辛酉建祠一座,号曰《福华祠》”的记载,验证了郎官巷陈氏宗祠的源支正是出自于漳平市永福镇蓝田。[2]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折叠陈氏宗祠福州的开基始祖克玉公

陈氏宗祠福州的开基始祖克玉公,系由现在的漳平市(旧制曾隶属于漳州府)永福乡蓝田村迁出(第一祖地,下同),在蓝田谱系中属九二公派华山户。其后人宁州府正堂陈国铨(乾隆四十九年福州府举人)以及其侄国子监学正陈柱勋(进士),于1801年在福州郎官巷建《陈氏宗祠》一座,面朝南向,共三进,连偏房及南后街店面,总面积共千余平方米,号曰“福华祠”。

折叠第一祖地的开基始祖为五八公

第一祖地的开基始祖为五八公,号云峰,文音公之子,是雍公第十七代裔孙,于公元1230年左右由今永安贡川(第二祖地,下同)迁入。五八公青年时随云峰旗(据《宋史》,旗是军队编制番号的名称,非中央管辖的地方部队。当年进驻永福的云峰旗领导者为邓耿光,所以今天在蓝田祖庙《升龙堂》里有其祀位。)驻龙岩县永福里,约于南宋理宗末年迁居永福里蓝田社(原属漳州府新罗县,明成化七年即1471年改新罗县为龙岩分州,划出五个里开设漳平县,故永福改属漳平县)岭头坪(即现陈氏大宗祠址),故称:蓝田陈。在七百多年时间里,“蓝田陈”枝繁叶茂,四海播迁,仅在祖地永福就有近五万人口,含播迁之族系,计有二十万人之众。

折叠第二祖地为今之永安市贡川镇

第二祖地为今之永安市贡川镇,开基始祖为雍公,字月铭,是中华陈氏始祖胡公满之六十一代裔孙,汝南令摄公之子,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生,世居吴兴(今浙江长兴县),少好学多才以辨博善文,年二十官拜郡守,以贤良方正被举于朝对策百余人,高宗独善其对。永淳元年(682年)推为中丞。历经武后、中宗之变,闻韦后执政,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弹劾。及玄宗及位,复召赴内阙,命崇政殿赐坐,询以民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携次子野公迁南剑州之沙阳固发冲(今永安市贡川镇新发冲村),公年八十岁矣。夫人郑氏生三子,孟苏迁宁化石壁,仲野居发冲,季运迁闽县(今福州,含长乐、闽清县)。公终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享寿九十有一。

陈氏宗祠 - 浙江省衢州市陈氏宗祠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词条暂无分类
 

陈氏宗祠位于柯城区航埠镇万川村中心,始建年代不详,清嘉靖初叶重建,咸丰年间被焚,民国四年再度重建。2012年,该宗祠评为市级文保单位。

 
 
 

基本信息

 
  • 重建

    清嘉靖初

  • 文保

    市级

 
 

该宗祠坐北朝南,面宽18米,进深26.7米,占地481平方米,门面为八字型牌坊式,小额枋单额枋设青砖浮雕二十四孝故事,左右有"纲常""纪论"文匾,次间柱设有"渔樵耕读"人物浮雕,正楼左右为人物雕刻,中间浮雕为两狮子。

走进陈氏宗祠,四合院式结构,倍感温馨。陈氏宗祠前后两进,左右设厢廊,厢廊为两层三开间。第一进门厅五开间,明间设戏台,用五柱。顶部施藻井,硬山顶。第二进正厅五开间,明次间为抬梁结构,用四柱,五架梁前用船篷压顶,后为单部架,稍间设中柱,分心向外用五柱,穿斗式结构。据了解,该建筑格局规整,保存较好,做工考究,用材粗大,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研价值。[1]
 

陈氏宗祠 - 浙江省宁波市陈氏宗祠

所属类别 :
词条暂无分类
 

陈氏宗祠,北仑大碶街道杨岙村陈氏宗祠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由门厅、正堂、左右厢房组成,分布呈井字状。虽经百年,但保存良好,又经修缮,更显其端庄大气。

 
 
 

 

基本信息

 
  • 建筑年代

    清光绪三十三年

  • 建筑面积

    700平方米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概况

每年冬至,村民们便在宗祠里祭祖,祭祀完毕,全村人围坐一起吃个团圆饭。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杨岙村只有一个姓氏--陈。明末清初时,由鄞州姜山迁来。宗祠里有两副对联说的就是陈氏家族的渊源,一是"三迁来盘谷泽被分支,一派溯姜山典留大本",另一是"乃颂曾孙有庆祀隆盘谷千秋;所称先祖是皇城接姜山一脉"。

陈氏祖宗为什么选择这山旮旯定居,现在的陈家人谁也说不出来,因为杨大公路和隧道开通前,杨岙村人挑着山货去大碶镇里卖,走山路要3个多小时。杨岙村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在很长的时光中,陈氏家族靠山吃山,生存繁衍。

山上有一条古道,一头通向春晓的民丰村,一头通向天童寺。现在交通方便了,古道虽沉寂,却留下了登山爱好者的足迹。以前也许是去春晓比较方便,一直以来杨岙村多与春晓那边的结亲。

陈氏宗祠厢房用的是玻璃窗,在100多年前,陈氏先人不知是怎么手提肩挑,把这些玻璃运进大山的?宗祠里原来还有戏台,文革的时候被拆除了,这也是陈家人至今痛心的事。上世纪80年代全村人出资,修缮了宗祠,除了祭祖外,村里的红白喜事都在这里进行。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