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我的春城|张永帅 吴 波:昆明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2023-03-10 23:09 昆明学院学报  主页 > 关注 > 气候旅游 > 世界春城 >

打印 放大 缩小

栏头主题:世界春城  我的春城
        署书点睛:乔婷(国土名片网特邀书法家)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张杨、李浩



昆明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昆明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张永帅,吴 波

(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以及承载有一定文化意义的活动、事件、物件等。[1]正确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化解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形成良性、和谐的互动关系,既可以之获取物质收入改善人们的生活,又可以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翠湖被称为“昆明的眼睛”“春城的窗户”[2],不仅自然风光优美,人文资源积淀也非常深厚。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工作的要求,昆明市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目标中,围绕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3]明确昆明传统历史城区要形成“三山(五华山、圆通山、云大山)绕一湖(翠湖)、城(历史城区)轴(正义路、三市街、文庙直街、文明街的城市传统轴带)带(串联圆通山、翠湖、篆塘、大观河、大观楼历史文化景观带)相连”的历史城区格局,使翠湖在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的地位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一、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及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意义

(一)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突出价值

1.翠湖周边是昆明城市水脉、文脉、人脉的聚合地

水是生命之源。流淌与散布在一座城市中的水,犹如人体的血液,为这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古人有所谓水为地之脉的说法,而城中湖犹如这座城市的眼睛,是这座城市心灵的窗户,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灵性,是这座城市水脉的核心。晋人郭璞《葬经》有“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4]之说,一座城市之中,河流所经,湖水所在的地方,大都人气最旺,文化也最为昌盛。那些位置较佳、水域面积较大、自然风光优美者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水脉、文脉与人脉的聚合之地。作为昆明的城中湖,翠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城中湖的典型代表,翠湖周边乃昆明城市水脉、文脉、人脉的聚合之地。不唯如此,作为高原城中湖的翠湖,不仅是构成昆明山水之城的基本要件,更是塑造昆明生态之城、绿色之城必不可少的要素。

2.翠湖周边文化积淀深厚,见证了昆明数百年的发展与变迁

翠湖不但是山水相间的公园,而且早已成为昆明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标志。“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与之为一体”[5],翠湖由城外之湖与滇池相连到城中湖的变化,不仅是一种自然水体的变化,还是人类改造自然历程的反映,是昆明城市格局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翠湖入城后,不知有多少发生在昆明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与翠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柳营洗马、贡院盛况、明宫残忆、洪化烟雨、讲武风云、联大奇迹等历史遗迹联系着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见证了昆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历史。一个湖,一座城,翠湖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明镜,清晰地映照出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数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

3.翠湖周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交相辉映,是地方特色文化最为富集的区域

翠湖周边是昆明地方特色文化最为富集的区域。首先,特色鲜明的地方建筑在这里汇集。中原的一字形、四合院等形式的民居在元、明时期传入昆明,与少数民族民居互为影响,形成了地方特色突出的传统民居类型。如典型的“一颗印”式民居及其一般变体形式,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等,袁嘉谷旧居、朱德旧居便是如此;而在中法战争之后,随着法国势力对昆明影响的加大,传统民居融合了法式建筑特色,形成了融贯中西的近代混合风格,如熊庆来故居。其次,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在这里尽情展示。从历史上的祭祀龙神、莲花寺求神拜佛活动、文人结社祭祀、中秋赏月、翠湖对歌等到现在的少数民族歌舞展演、翠湖喂鸥、昆明狂欢节环翠湖歌舞巡游等,翠湖周边仿佛一座大舞台,不断上演着反映不同时代的民族民俗文化的大戏。第三,这里还是昆明饮食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区域之一。集中于翠湖周边和市井的老字号传统餐饮深受人们的喜爱,位于翠湖环路的中高档餐馆在饭点时也是人头攒动,各类型的茶馆人脉极盛,沿街小店里的风味小吃更是受到大众的追捧与欢迎。凡此种种,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交融,使翠湖周边成为昆明最具传统魅力,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地区。

(二)保护与利用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保护利用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昆明城市精神,服务于昆明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将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1.为提升昆明国际区域城市旅游品质服务

昆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昆明旅游业,除了扩大旅游规模,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造精品旅游项目提升昆明旅游品质。游客来昆明旅游,关注度最高的除了昆明宜人的气候外,就是翠湖公园,吸引他们的不仅有这里的自然风光,还有深厚的人文资源,不少外地游客就是通过走进翠湖而认识昆明、感知昆明,从而形成对昆明的印象,翠湖已俨然成为昆明的城市名片。加强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既可以强化翠湖作为昆明城市名片的功能,又有助于促进旅游消费,提升昆明旅游品质和昆明城市知名度和认可度。提升昆明旅游品质,加快昆明旅游业发展,加快昆明国际区域城市建设步伐,既是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的目标,也是加强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必然结果。

2.打造昆明城市精神,为昆明文化强市建设服务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指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切实遵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着力保护好前人留下的城市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打造昆明自己的城市精神,是昆明建设文化强市的内在要求。翠湖周边是昆明水脉、文脉、人脉聚合之地,加强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是延续昆明历史文脉的重要举措,是打造昆明城市精神必不可少的一环,也必然会为昆明文化强市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3.为把昆明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服务

把昆明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与把昆明建设成宜居城市、和谐城市一脉相承,是目前昆明城市建设的目标。加强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将翠湖片区打造为生态昆明建设的标杆,有助于把昆明建设成为一座城乡环境优良的绿色城市和个性特色鲜明的魅力城市;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努力把昆明建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全民共享的宜居城市。充分挖掘翠湖水文化,既“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又突出昆明历史文化,彰显昆明人文魅力,为把翠湖片区建设成为和谐社区、和谐街区创造条件,从而使翠湖片区成为和谐昆明的典型地带,起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和谐昆明建设。从而最终使昆明成为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成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为全国城市建设起引领作用。

二、当下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省委、省政府、昆明市委、市政府向来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花大力气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开展针对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摸底工作,明确了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类型、遗存、遗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保护利用现状,为全面推进云南陆军讲武堂、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的品质提升工作夯实了基础。但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翠湖周边”或“翠湖片区”的空间指向须进一步明确

“翠湖周边”或“翠湖片区”并非不言自明的空间概念,其界限何在,从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要求看,“翠湖周边”或“翠湖片区”的空间指向何以成立,这都是需要明确的。相关文件和报道几乎都没有对此进行明确的描述,相关规划在图纸上虽有所标明,但并未进行必要的论证和说明。

(二)翠湖在昆明城市中的核心地位尚未得到充分彰显

明朝时期昆明修筑砖城时,翠湖作为城市的内湖被围在城内。经过数百年的营建,翠湖作为昆明城市的内湖,在昆明城市(现昆明主城)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强化。昆明这座城市,就是以翠湖为核心而建成的山水园林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不少行政机关外移,翠湖在昆明主城的核心地位在人们心目之中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被重视程度,也就影响了其开发和利用。

(三) 对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积淀的挖掘仍有深入的空间

近年来对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虽然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零散开展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不够,尚未真正做到对资源数量、类型、内涵、保护利用状况全盘深入的掌握;而与此相关的是,应该如何从整体上认识翠湖片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尚存进一步探讨的空间,现有资源比较零散,没有得到充分而又系统的展示,缺乏完整的叙事体系。

(四)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辨识度普遍不高

翠湖周边尽管存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目前大多辨识度都不是很高,不少历史文化资源没有进入游客的视野。在外地游客看来,除了翠湖、讲武堂、西南联大遗址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供游览的地方,不利于使人们在认识层面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的概念,制约了游客对翠湖片区历史文化内涵的整体认知,不利于将翠湖打造为昆明的旅游名片,不利于翠湖周边旅游的发展。

(五)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间的通达性不够

翠湖周边的交通通达性不强,沿湖一带道路普遍较窄,周边缺乏停车设施,缺乏步行体系;各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通达性不强,除环湖一带历史文化资源可步行游览一遍外,到其他历史文化旅游点,大多都需要乘车,但目前却没有设立翠湖历史文化片区交通专线车,乘车往往需要转车,或乘车后还需一段时间的步行,从而使翠湖历史文化片区通过交通的连通作用形成一个事实上的完整“片区”受到限制。

(六)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

尽管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整改,如过去曾一度为餐馆的袁嘉谷旧居已停止营业,恢复了本来面貌,但是不合理利用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翠湖周边名人故(旧)居基本上都已为他用,没有以其本来面貌保护起来,或现用途与名人故居文物风貌严重不匹配,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和感觉污染。

三、翠湖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目标、原则

(一)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对翠湖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升翠湖片区历史文化品质,打造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留住昆明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延续昆明城市历史文脉,塑造昆明城市精神,彰显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地位;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指数,[6]把翠湖片区打造成为生态昆明、和谐昆明的典型社区,助力昆明成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二)目标

大力提升翠湖片区旅游品质,把翠湖片区建成为5A级景区;深入挖掘和提升翠湖片区历史文化内涵,把翠湖片区申报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 改善翠湖片区的人文环境,将翠湖片区建设成为文化、旅游、文创有机结合的示范区。

(三)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城市的集体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文明,是城市历史的一种延续,它像是一条纽带,将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串联起来,使得城市的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得以延续。做好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应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原真性原则。历史文化资源首先要保证是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留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面貌。在后期的整治中要 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面貌。

二是整体性原则。特定的历史文化遗存产生于特定环境之中。对遗产的保护,只有坚持保护其整体性的环境,才能使其在有机的整体中体现出其真正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是辨识性原则。历史文化资源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时代特征是可辨识的。辨识性原则就是要承认不同时间留下的印痕,不能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使之难以辨识,难以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凝重。

四是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强调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永远在路上”,是一个永无止境、持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可持续性还表现在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进利用的最大化。

四、对策与建议

(一)围绕翠湖,加速推进昆明主城文化核心区建设

加强翠湖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工作之一便是要明确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的空间范围,以明确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实施的空间界限,并应从“统一性”“完整性”的角度充分论证“这一空间范围”何以成为翠湖历史文化片区;在规划上还应充分考虑“这一空间范围”的“统一性”“完整性”。

相对于昆明其他地方,翠湖片区文化遗迹分布较为集中,建议把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的空间范围以翠湖公园为圆心,延伸至10 km2范围,东至青年路,西至一二一大街、凤翥街金家祠堂,南至人民中路文庙,北至圆通山;10 km2的范围,由内而外应分为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为翠湖环线以内的圆形区域,拓展区为三山连线内的环形区域,最外围的环形区域为辐射区,保护利用的重点在核心区,其次是拓展区,辐射区在保护利用中起辅助作用,各区域定位不同,保护利用更应突出各自特色,并相互关照以形成彼此既区别又有机联系的整体:利用翠湖周边丰富的博物馆业发展的基础和资源禀赋,对现有的熊庆来、李广田旧居纪念馆、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一二一”纪念馆、朱德旧居纪念馆等博物馆在服务质量、开放水平上进行提升改造,建设开放周钟岳旧居博物馆,打造翠湖博物馆集群,发挥规模效应;将贡院遗址、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校内西南联大遗址、云南陆军讲武堂等从整体上打造成为科考教育文化片区,彰显翠湖作为昆明老城“文化之心”的内涵;对名人故(旧)居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充分展示其富有时代与地域特征的建筑艺术和居住文化内涵。

(二)深挖内涵,提升翠湖片区旅游文化品质

建议对翠湖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按照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分类原则,对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并通过走访、调研充分掌握其保护利用现状。对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展开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全面梳理与翠湖及其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文学、史学、艺术资料,编撰《翠湖历史文化丛书》。

翠湖是人文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结合体,应将翠湖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提升翠湖片区旅游文化品质,建议以商圈为核心、以景观为抓手、以人文为纽带,实现全旅游资源的集群,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最大化为目标,将周边街巷风貌整治改造、业态调整与构筑翠湖旅游商圈有机结合,保护现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对翠湖周边次支道路、街巷进行成业整体规划,一街一主题,一巷一名品,发展富有昆明特色的文化集市、精品酒店、餐饮、酒吧主题街巷,打造“翠湖”旅游品牌,促进文化旅游消费。

将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作为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建议:建设翠湖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平台,举办翠湖海鸥节、昆明花灯节等各类展示展演项目,重点打造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民族工艺、地方戏剧等非遗文化品牌,使翠湖文化片区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特色城市文化体验的昆明城市“活力之心”,从而进一步丰富翠湖旅游业态,提升翠湖旅游文化品质。

(三)科学规划,形成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的整体风貌和历史延续性有机结合

由省规委通过《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规划》将翠湖片区的风貌主题为“近代风”,提出对破坏这一整体风貌特征的建筑进行拆除和改造,新建建筑当以协调和凸现“近代风”主题为原则,以维护翠湖文化片区的整体风貌。因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的整体风貌是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资源见证着不同时代的历史,近代既接续于古代,又自然延续到现代,应在构筑翠湖片区“近代风”主题的同时,通过对相关历史建筑的复建,对虽不属于“近代”但又代表它那个时代的建筑进行修复提升,使其与“近代风”形成有机衔接,充分展示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的历史延续性和整体风貌的统一性。建议:始终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原则,维护翠湖周边环山绕水的街巷格局,协调片区内整体建筑高度关系,严格控制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和体量,强调水平向展开的平缓的天际轮廓线,在视觉上塑造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的整体风貌。

(四)增强辨识度,提高翠湖文化景观的认知度

针对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辨识度不高,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状,建议:1.设置科学合理的导向标志,让人一旦进入翠湖片区,无论具体置身于何处,均能按照导向指示进入下一“景点”;2.建设环翠湖历史文化长廊,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介绍各文物点,系统展示翠湖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对当下文物点与其他文物点的位置加以说明与标识,增强游客对相关文物点的空间感知度;3.制作统一、规范的介绍牌竖于恰当的位置,用于展示地名的来历、街巷的文化与历史、文物建筑的内涵与特点、遗址、遗迹的故事等;4.在保护建筑内设立展览室或展示点,主要以专题展览的方式展示昆明的历史文化,突出翠湖周边作为昆明文化圈核心的地位;5.编制以“走近翠湖,体味春城”为名的宣传册,简要介绍翠湖周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在昆明各主要酒店、宾馆大堂和客房放置宣传册供游客阅读,提升游客对翠湖和昆明的认知度;6.制作“翠湖映像”专题片,除在央视、云南广播电视台播放外,在翠湖周边合适位置设置大屏幕循环播放该专题片,强化游客和市民对翠湖文化景观的认知和认可。

(五)统筹游线,做好相关配套和支撑体系建设

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没有很好地串连起来,而是呈散处状态,不利于发挥资源的聚合效应。为此,建议统筹建设翠湖片区人文旅游线路,以翠湖为中心发散出去。可以西南联大遗址和云南陆军讲武堂为核心,将翠湖周边的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编织起一张可以消除“瓶颈作用”、导通性强、各点有机联系的“蜘蛛网”状旅游线路网。建设这一旅游线路,还应做好相关配套和支撑体系建设。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限制机动车进入翠湖环线,减少机动车在翠湖片区的停留时间,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拓宽钱局街、螺峰街等有条件拓宽的道路,新增部分道路,充分利用可改造用地,结合增加地下停车场,提高区域通达性。开通翠湖片区人文旅游专线公交,在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点设置旅游专线站点,并以资源点名称命名站名。完善市政管线和设施,当市政管线和设施按常规设置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发生矛盾时,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加以解决。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合理布点”的原则,统一规划消防站、消防用水、消防通道和消防通讯网,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消防设施。增加公共厕所数量,完善、提升厕所内部设施。

(六)进一步提升管理层次,加快《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规划》的实施

针对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产权不统一、碎片化,《规划》实施困难、缓慢的问题,建议:由云南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昆明市委市政府具体办理,五华区委区政府具体落实,对权属关系高的资源可由省委省政府直接办理。

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政出多门,效率不高的问题,建议:引进管委会治理模式,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成立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管委会,全权负责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的整治提升和片区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加快《规划》的实施,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

(七)创新保护模式,将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指的是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亮点和主要规划对象。翠湖片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是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建议:按照真实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生活延续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保护原则实现翠湖历史文化片区完整的保护体系,丰富名城保护要素,彰显城市特色价值与格局,带动周边区域活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居住环境的保护目标,尽快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

(八)加大保护力度,实现对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

保护与利用互为条件,并不矛盾,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不合理的利用不仅破坏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而且极大地破坏了对其可持续利用、永续利用的追求。因此,厘清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产权关系,改变对部分历史建筑不合理使用乃成当务之急。建议:要全面掌握翠湖历史文化片区名人故(旧)居的权属关系,对产权单位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名人故(旧)居尽快实现产权置换,对权属关系复杂、涉及面广,产权移交难度大的,可暂不变更产权,先挂牌保护,并积极协调、引导产权所有者和使用单位按照《规划》进行科学保护,合理使用。

将文物保护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文物,在实现文物保护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文物保护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建议:1.深入探索文物合理利用新途径,推动文物资源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提倡绿道慢行系统、旅游环线系统建设,在继续加强翠湖观光旅游的同时,利用翠湖周边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体验式旅游项目,着力推进文化体验、文化休闲旅游的发展;2.推动文物资源保护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大翠湖周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在传统文化资源上的优势和作用,提供和创造对路适销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翠湖周边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3.推动文物资源保护与文创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将翠湖周边文物资源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意涵融入昆明的发展定位、建筑设计、风貌塑造、产业支撑之中,使其与图书出版、服装设计、家居用品、建筑装潢等相融合,向市民和游客提供不同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服务。

物质文化资源是静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是动态的,物质文化资源可以为非物质文化资源提供展示的场地与平台,达到动与静的结合,可以使保护与利用相得益彰。面对翠湖周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展示平台的现状,建议将部分名人故居开辟为“滇剧”“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场地和展示基地。

保护的首要目的是维持和恢复历史文化资源的原本面貌,因此,建议:对历史文建筑的维修、对传统街巷的复原等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要“修旧如旧”,切不可为了“一时”利用之目的随意破坏翠湖周边任何一处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事实,不搞大拆大建,从而达到对其永续利用、价值增值的目的。

(九)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力度,增加和提升大众参与度

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议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强化市财政对文物修缮、维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投入,确保财政对文物保护利用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切实满足文物保护利用的刚性需求。此外,还应广泛动员,通过政策上的优惠与倾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是一项专业很强的工作,需要由专业的人来做,做好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建议政府在发挥“引凤筑巢”作用的同时,重视本地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人才队伍。

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离不开大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不要关起门来进行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而要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增加和提升大众参与度,采取调查问卷、访谈、街头采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为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的整治提升出谋划策。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