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意蕴、建设成果与实践深化路径
作者:欧阳纬柠
【摘要】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反对逆全球化,加强各国经贸合作以及促进世界经济企稳回升;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反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打破文明优劣论,促进文明平等交流互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互联互通成效显著、贸易投资不断扩大、民生领域成果丰硕、全球治理持续改善。面向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要持续打造亮点品牌、完善机制平台、统筹国内国际、加强话语建设。
【关键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9.012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意蕴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同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反对逆全球化,加强各国经贸合作以及促进世界经济企稳回升。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世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个别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有的国家动辄“退群”“脱钩”,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屡次遭到国际社会广泛质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被开拓,“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各民族的联系必将越来越紧密,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大势来看,全球化的大趋势是不可逆的。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情况来看,各国经济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大势,加深全球经贸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使世界各国都能够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获利。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反对逆全球化,加强世界经济合作和企稳回升的重要行动。它“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2]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范围不仅限于中国和沿线国家,而是面向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体现了开放发展的全球化理念。它推动了国与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政策措施、基础设施、货物贸易、资金流通、民心民意等方面的联通,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探索新的发展动能和经济增长模式,助力全球经济企稳回升和可持续发展。
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治理体系本质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依靠其政治、经济和军事霸权力量从各方面持续获利。在这种治理体系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话语层面处于失语状态,其国家利益诉求难以在国际社会上表达出来。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亦难以实现和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难以共享全球经济发展的成果。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成为大势所趋。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推动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方的“大合唱”,倡导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坚持各方共同参与,各自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加强各领域合作,共同发展;确保参与的各国各地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反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西方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从始至终都在追求资本的增殖。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西方现代化造成了内部严重的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环境污染、精神空虚等问题。在国际上,少数发达国家占据着大量财富,这是造成“中心-边缘”的依附体系的根源。目前,西方国家仍在全球范围内主导着现代化进程,宣扬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除了西方现代化的固有弊病,西方国家还占据着大量资源和全球价值链上游,其建立的发展壁垒对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造成严重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想复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面临更大困难。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旨在推动各国共同走向现代化,推进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不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发,大力支持共建国家及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量的基建工程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共建国家及地区居民收入;在减贫、教育、卫生健康、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等民生领域持续推进一系列“小而美”民生项目,使共建国家及地区的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坚持平等互惠原则,使发展成果惠及发展中国家人民,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打破文明优劣論,促进文明平等交流互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生产力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不同国家和民族应该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等论调沉渣泛起。尤其是近代以来,部分西方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在对内剥削工人阶级的同时,部分西方国家对外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推进了自身现代化的进程。到了20世纪,亨廷顿等西方学者更是将这一过程理论化、体系化,为西方“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披上了一层合理性的虚假外衣,其目的在于掩饰其掠夺他国财富和实施其他各种不平等措施的真正意图。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建立人文合作交流机制和平台,促进人才交流、旅游合作、智库合作、民间交往等,真正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成果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3月,中国已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文件,[3]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愈发彰显、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互联互通成效显著。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实现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重要基础,不断深化拓展合作领域,搭建各方广泛参与、汇聚国际共识、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框架,加快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2014年底,首列“义新欧”中欧班列从中国浙江省义乌市出发,经过21天的行驶,1.3万公里的旅程,列车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标志着中欧经贸往来新通道的开辟,[4]2023年9月,列车线路增加至19条,为全球开展经贸往来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稳步推进,“丝路海运”航线通达全球43个国家,“空中丝绸之路”空中联通水平稳步提升,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持续拓展;中国同26个国家共同发起《深化互联互通合作北京倡议》,从交通、能源、信息、水利基础设施、规则标准、营商环境6个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基础设施的联通,有效降低了共建国家及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成本,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数据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将使参与国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5]
贸易投资不断扩大。贸易投资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突破地缘政治阴霾和意识形态划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兼顾各方利益,体现各方优势潜能,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体现了坚定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行动与决心。2013年~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及地区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增速高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双向直接投资额累计3800多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2400亿美元,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与此同时,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过程中,人民币“走出去”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已与20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者数量、业务量、影响力逐步提升,有效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6]
民生领域成果丰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各领域合作和项目建设;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增强共建国家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各国实现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务实成果带动各国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合作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后,航空和海运等运输通道被迫关闭或减运,但中欧班列却将防疫物资送到亚欧大陆的另一端,成为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的“生命通道”和“命运纽带”。另外,民心相通也是民生领域的重要议题。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144个共建国家及地区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孔子学院、“汉语桥”夏令营、鲁班工坊等项目,为共建国家及地区的民众提供了体验中国文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机会和路径;各类媒体、智库合作论坛机制化开展,成为凝聚共建国家共识的重要机构;“丝路一家亲”行动推动中外民间组织建立近600对合作伙伴关系,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成为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第三届“一带一路”团队合作高峰论坛发布《“丝路心相通”共同倡议》,将实施“一带一路”青年精英计划、设立“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公益基金、实施“丝路心相通”行动,持续拓展和夯实友好关系的社会基础。欧洲智库机构布鲁盖尔研究所2023年4月发布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认知趋势》报告指出,世界各国对共建“一带一路”整体上持正面评价,特别是中亚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感情非常深厚。[7]
全球治理持续改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8]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先后被载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以及其他一些区域性国际组织起草的国际法律文件中,为国家间交流提供了新的范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实现世界的互联互通和联动发展,以互联互通为重点,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优势互补为契机,主张让发展中国家共享有益发展经验,注重从共建国家及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出发选择与执行合作项目,共同研究创设规则,合作空间和弹性大,打造了全球性地区治理新典范,已成为广受世界欢迎的全球性地区合作与治理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升了其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和诉求被纳入全球议程,对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意义重大。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路径选择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事关中国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和全人类福祉的重大举措。未来,必须在巩固已有成效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增长创造更多的机遇,为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繁荣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打造亮点品牌。其一,继续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标志性工程是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外展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要重点推动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等铁路项目综合开发,形成经济廊带;推动铁路支线、缺失段等建设,实现铁路成线成网,配套建设沿线物流、仓储等设施,推动沿线产业开发,有效发挥铁路综合经济效益;重点推动吉布提港、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科伦坡港、汉班托塔港等港口项目一体化运营;完善港口集疏运条件,提升综合通过能力;因地制宜发展临港产业,增强港口对腹地经济的支撑和辐射能力。其二,持续建设“小而美”民生项目。“小而美”民生工程关系到共建国家及地区的人民切身利益,充分体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继续在减贫、教育、卫生健康、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等民生领域持续建设一批“小而美”工程,鼓励做优做强“菌草”等品牌项目,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鼓励民间交流,推动民心相通,使各国人民共享民生福祉,增进彼此友谊。其三,加强数字领域务实合作。一方面,共建国家加强数字领域的规则标准联通,推动区域性数字政策协调,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30个国家签署电子商务合作谅解备忘录,与1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关于加强数字经济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数字交通走廊,多条国际海底光缆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构建起130套跨境陆缆系统,广泛建设5G基站、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智慧城市等,对传统基础设施如港口、铁路、道路、能源、水利等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化中欧班列”、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实现多语言数据共享。[9]
完善机制平台。首先,继续办好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核心的一系列合作平台。中国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要发挥引领作用,科学设置论坛议题,进一步调动各国参与度,充分发挥论坛的协商议事合作功能,进一步体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增强共建国家及地区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其次,充分运用好既有的国际合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10]既有的国际合作机构具有相对成熟有效的运行系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要积极利用现有的各类双多边合作机制,其既可以有效降低机制建立成本,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同时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人对话机制,定期召开对话会议,就相关重大事项进行磋商,增进对彼此决策的了解。再次,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建设。要推动以境外经贸合作区、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为代表的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区域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承接产能转移、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深化中东欧、西欧、美洲等区域科技园区合作,建设研发合作、技术引进、关键技术突破的重要平台;壮大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等地区商贸物流园区、海外仓,使之成为我国外贸供应链的重要枢纽。要支持综合竞争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抵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牵头建设打造高质量合作区,发挥示范效应。注重引导产业对口的龙头企业进驻合作区平台,提升区内产业水平、扩大产业影响。最后,建立和完善各类智库和人文交流平台。办好孔子学院、各类艺术馆、博物馆,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做好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与中亚、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进行联合考古、文物修复、展览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设立常态化访问学者项目,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广泛开展政府政党、民间团体、社会精英、青年一代的交流培训,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基本面。
统筹国内国际。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戰略举措,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和培育新的产业主体和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西北地区要发挥与中亚国家相邻优势,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打造向西开放新高地;西南地区要发挥与东南亚地区相邻优势,建设“一路”与“一带”有机衔接的重要枢纽,更要发挥与南亚地区相邻优势,打造陆上连接印度洋的重要战略通道;中部地区要发挥人力资源丰富和腹地广阔的优势,打造内陆型经济开发高地;沿海地区则要发挥经济实力强、辐射能力强的优势,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排头兵。三要推动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产业链。统筹研究推动钢铁、原铝冶炼、光伏等高能耗产业向资源获取地转移,推动产业规模强、具有先发优势的新兴产业全球化部署,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就产业链“卡脖子”环节开展国际合作。构建以我为主导的区域产业链,东南亚地区谋划与国内市场和产业集群相衔接的区域产业链,中亚地区构建资源开发、冶金建材、机械装备、新能源、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互补的特色产业链。加强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网络体系建设,提升国际物流市场话语权。依托我国境外建设运营港口,积极开拓国际贸易运输新航线,提高联通全球能力;开展中欧班列境外重要枢纽节点布局,加快海外品牌建设,打造自主可控的境外运营平台,补齐境外仓储物流、货源组织等关键环节短板;统筹优化海外仓布局,打造智慧物流平台,形成金融税务服务、国际物流、跨境电商、海外仓建设协同推进的发展模式,增强海外仓与当地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
加强话语建设。一是加强基本理念和原则的宣传与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蕴含着共同发展、人民至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下大同等理念,全方位展现了中国方案背后的东方智慧与文化底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的宣传与阐释也可以成为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相关项目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重大项目为重要抓手,将项目建设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传播渠道,破解国际传播的话语困境。把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项目建设运营全过程,主动谋划议题,挖掘传播一批有温度、有情感、有共鸣的典型案例,讲好“色彩斑斓”的项目故事。积极对接融入项目所在国家及地区的话语体系,更多借助本土媒体力量,做好正面宣传引导,更加鲜明地展现项目背后的价值观与中国理念。三是有力驳斥抹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言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道路上,每一个共建国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不搞集团政治对抗,而是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非挑战者,是国际秩序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是国际秩序的贡献者而非所谓“搭便车者”。要主动对唱衰抹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谎言谬论进行有力驳斥,消除部分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和偏见。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4页。
[2]《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页。
[3][4]《“为共建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人民日报》,2024年3月14日,第3版。
[5]《沙海合鸣 共利天下:“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注入正能量》,2023年10月19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p/0MM33BPG.html。
[6][7][9]《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2023年10月10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2310/content_6907994.htm。
[8]《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9日,第1版。
[1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90页。
责 编/李思琪 美 编∕周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