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简《将德》《将败》等与传世兵书对读琐记
作者:王 辉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①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贰)》,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版。[以下简称《银(贰)》]中被整理者定名为“论政论兵之类”的文献,其中《将败》《将失》《将义》《将德》《将过》五章论及为将的各种品德和过失。类似的论述传世文献亦多见,如旧题武则天撰《臣轨》,是向百官提出的具体为官准则,其中就专设《良将》一章,阐述将领所要具备的素质。以下利用传世兵书及非专门兵书中的论兵内容,与《银(贰)》这五篇文献中有关将领修养素质部分进行对读,并略陈所得。
一、《将义》
1.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故义者,兵之首也。
《三略·上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淮南子·兵略训》谓将者必有“四义”:“便国不负兵,为主不顾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辟罪。”
2.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克),军不克(克)则军无功。故仁者,兵之腹也。
《孙子兵法·用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国语·吴语》申包胥语勾践曰:“夫战……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六韬·龙韬·奇兵》:“将不仁,则三军不亲。”《荀子·议兵》:“仁人之兵,不可诈也。”
3.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
《淮南子·兵略训》:“故良将之用兵也,常以积德击积怨,以积爱击积憎,何故而不胜。”
4.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槫,军不槫则无名。故信者,兵之足也。
《荀子·议兵》:“庆赏刑罚欲必以信。”《韩非子·外储说上》“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并举了为将不信之患的例子:“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患也。一曰:李悝与秦人战,谓左和曰:‘速上,右和已上矣。’又驰而至右和曰:‘左和已上矣。’左右和曰:‘上矣。’于是皆争上。其明年与秦人战,秦人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三略·上略》引《军谶》曰:“将无还令,赏罚必信。”
5.将者,不可以不智(知)胜,不智(知)胜□□□□□□□□□□□□□□□。
《孙子兵法·谋攻》:“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6.□□□□□□□□□则军无□。故夬(决)者,兵之尾也。
“决”即决断。《吴子兵法·论将》:“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 《吕氏春秋·决胜》:“能决断则能若雷电飘风暴雨,能若崩山破溃,别辨霣坠。”
二、《将德》
1.[保之若]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盖(芥),将军[之□也]。
“赤子”前缺。张震泽引《孙子·地形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谓当为“视之若”三字。①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7页。按,或当补“保之若”。“保赤子”说法典籍常见。“保”“爱”“敬”均带感情色彩,“视”则无。整理小组认为此数句意谓将帅之于士卒,平时须爱护、敬重,该用的时候又要舍得用(第159页)。
2.□□□□将不两生,军不两存,将军之[□也]。
《韩非子·内储说下》:“宋石,魏将也。卫君,荆将也。两国构难,二子皆将。宋石遗卫君书曰:‘二军相当,两旗相望,唯毋一战,战必不两存。’”可资参照。
3.□□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
“□□而不御”,张震泽指出谓君不御也,《孙子·谋攻》“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膑兵法·篡卒》“御将不胜”②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7页。。“君令不入军门”,整理小组引《六韬·龙韬·立将》“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作参(第159页)。此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语“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司马穰苴列传》司马穰苴语“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意思均同。
4.□□不失,将军之知(智)也。
《国语·吴语》载申包胥语勾践曰:“夫战,智为始……不智则不知民之极。”《孙子兵法·始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六韬·龙韬·奇兵》:“将不智,则三军大疑。”
5.不陉(轻)寡,不(劫)于适(敌),慎终若始,将军之敬也。
《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又:“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
7.赏不榆(逾)日,罚不瞏(还)面,不维(?)其人,不何其期,犯禁不□,将[军之□也]。
整理小组谓“还面”犹言转脸,比喻疾速,《司马法·天子之义》:“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第 159 页)《三略·上略》:“赏功不逾时。”均是强调赏罚及时,以致励士之用。
《将德》《将义》言为将之德计十种,分别是恒、智、敬、惠、义、仁、德、信、知胜、决,这些内容在传世文献中大都有载,然名目并不全同。《孙子兵法·始计篇》列五目:“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六韬·龙韬·论将》亦载有将之五材:“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逸周书·大武》又有所谓“五良”:“一取仁,二取智,三取勇,四取材,五取艺。”《淮南子·兵略训》还有将之“五行”:“柔而不可卷也,刚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陵也。”《六韬·龙韬·奇兵》则从反面揭示了七种:“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可以看出,兵家对将领的品质要求大体相同,不外智、勇、仁、信之类。
三、《将败》
《将败》共列举了二十种为将的过失,其中四种残去。
1.不能而自能。《上博(五)·三德》简15“毋不能而为之”。
2.骄。《老子·第三十章》论兵,谓:“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文子·道德》:“义兵王,应兵胜,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此天道也。”《史记·项羽本纪》载宋义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3.贪于位;贪于财。二者可合为贪。《荀子·议兵》“无欲将而恶废”,物双松曰:“言无贪将帅之权而忧失之也。”①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22页。“欲将而恶废”即“贪于位”。《尉缭子·兵谈》:“将者……清不可事以财。”《十二陵》:“祸在于好利。”《三略·上略》:“将者,贪财,则奸不禁。”《淮南子·兵略训》以“不贪于货”为将“十守”之一。
4.轻。“轻”即不重,轻佻,无威严。《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畏。”《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尉缭子·兵教下》:“凡将轻,垒卑,众动,可攻也。将重,垒高,众惧,可围也。”
5.迟;缓。《吕氏春秋·论威》:“凡兵,欲急疾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于知缓徐迟后而急疾捷先之分也。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而不可久处。”《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为下”,高诱注:“湿犹迟久之也。”岳简《为吏》简11亦谓“用兵不湿”。张震泽指出缓谓不严②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9页。,似亦可通。《孙子兵法·地形篇》:“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6.寡勇。《墨子·非攻下》:“今夫师者之极为不利者也,曰:将不勇……”《三略·上略》:“将无勇,则吏士恐。”
7.勇而弱。沈阳部队《孙膑兵法》注释组译文作“貌似勇敢而实胆怯”①沈阳部队《孙膑兵法》注释组:《孙膑兵法注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4页。,非是。“勇而弱”即勇气有余而强劲不足。《六韬·龙韬·奇兵》:“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
8.寡信。与“信”相反,参见《将义》第4条。
9.怠。“怠”与《将德》第5条“敬”意思相反,《荀子·议兵》:“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10.寡决。《将义》以“决”为将德之一。
12.贼。“贼”,整理小组谓即残暴之义(第137页)。
13.自私。《尉缭子·十二陵》:“偏在于多私。”《将理》:“凡将,理官也,万物之主也,不私于一人。夫能无移于一人,故万物至而制之,万物至而命之。”《韩非子·爱臣》:“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
14.自乱。《淮南子·兵略训》:“下将之用兵也,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
四、《将失》
《将失》中从将领自身修养方面说的有四种,又有两种与《将败》内容重复。
1.多幸,众怠,可败也。
“幸”,简装本《孙膑兵法》解释为偏爱。②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5年版,第114页。沈阳部队《孙膑兵法》注释组解释为侥幸。③沈阳部队《孙膑兵法》注释组:《孙膑兵法注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7页。整理小组谓“多幸”多偷幸之事(第138页)。按,似以侥幸、偷幸为当。兵士懈怠由将领存在侥幸心理而致,《韩诗外传》卷六“赏勉罚偷,则民不怠”,文意可相对比。
2.多疑,众疑,可败也。
《尉缭子·攻权》:“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淮南子·兵略训》:“心诚则支体亲刃,心疑则支体挠北。”《吴子兵法·治兵》:“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论将》:“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六韬·龙韬·军势》:“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害,莫过狐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
3.恶闻亓(其)过,可败也。
《尉缭子·兵谈》:“夫心狂、目盲、耳聋,以三悖率人者,难矣。”“耳聋”即听不进意见。《十二陵》:“不祥在于恶闻己过。”《三略·上略》引《军谶》谓将:“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又:“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
4、自私自乱。已见于《将败》第13、14条。
五、《将过》
敌将之过有十:将有勇而主轻死者,有急而心者,有贪而好货者,有仁而信[人者,有仁而慈众]者,有智而心袪<怯>者,有智而精絜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自用者,有愞而[□□者]。勇而主轻死者可诱,急而心者可久,贪而好货者可赂,仁而信人者可诈,仁而慈众者可先,智而心怯者可战,智而精絜者可后,智而心缓者可牧(谋),刚毅自[□者可□]。
整理小组指出本段内容与《六韬·龙韬·论将》中的将之十过一段大致相同,但本篇篇首无文王或武王问太公语,其简式、字体亦与简本《六韬》各篇全异,似当属于其他兵书,类似文字又见于《北堂书钞》引《黄帝出军诀》(第160页)。此外,“十过”中有些条目还见于《孙子兵法》《淮南子》等书,下面将它们列于一表:
《将过》 《六韬·龙韬·论将》 黄帝出军诀 《孙子兵法·九变》《淮南子·兵略训》《吴子兵法·论将》勇而轻死;勇而轻死者可诱勇而轻死;勇而轻死者可暴也 勇而轻死 必死,可杀也 勇者可诱也急而心;急而心者可久急而心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 急而心速 忿速,可侮也贪而好货;贪而好货者可赂贪而好利;贪而好利者可遗也 贪而喜利贪而忽名,可货而赂仁而信[人];仁而信人者可诈信而喜信人;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 信而喜信人 信者易欺也 愚而信人,可诈而诱[有仁而慈众];仁而慈众者可先仁而不忍人;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 仁而不忍于人爱民,可烦也 仁者可夺也智而心怯;智而心怯者可战智而心怯;智而心怯者可窘也 智而心怯智而精洁;智而精洁者可后廉洁而不爱人;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廉洁而不爱人廉洁,可辱也 廉者易谋也智而心缓;智而心缓者可谋智而心缓;智而心缓者可袭也 智而心缓刚毅自用;刚毅自[□者可□]。刚毅而自用;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 刚而自用懦而喜任人;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懦志而喜用人
除以上列举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中的秦简居官类,内容上有不少与《将义》《将败》等相当。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以下简称“吏道”)说“严刚毋暴”,《将败》中则有“贼”一项,“贼”即残暴;《吏道》“听谏勿塞”,《将失》中有“恶闻其过”;《吏道》“贱士而贵货贝”,《将败》中有“贪于财”;《吏道》“审悉毋私”,《将败》有“自私”;等等。将领的质量有“敬”,《吏道》也要求为吏要“出则敬”“敬而起之”;“惠”则可与《吏道》“惠以聚之”对应;“义”,《吏道》说“申之义,以毄畸”;“信”,《吏道》强调“忠信”,又说“言如盟”。由此可见,为官、为将之道多有相通之处。尤其在普遍的品质方面,对官、将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