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的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是加快独山旅游产业化深度,优化发展方式的一个最佳路径。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我县关键要在“创意”上做文章,在全域化上下功夫,把历史、人文、生态资源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竞争新优势,实现独山旅游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新突破。
一、严抓规划,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层次性。结合我县实际的工作方案,利用独山的生态、历史、人文、城镇各领域各方面资源,做好“独山文章”,打响“独山品牌”的要求,聚焦产业化发展,对全县文化旅游资源统一保护、规划、开发和营销,既做好产业布局、产业聚集、新型业态融合发展以及产品创意开发、产业链高端发展、目的地体系建设等规划,又要力求突出独山特色,景区景点找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结合点,实现全县文化旅游的联动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同时,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产业发展和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相关部门从严把关,强化监督,严肃问责,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开发旅游资源,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挖掘资源,查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契合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一是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充分发挥政协文史、文化宣传等机构组织作用,加强本土文化的梳理研究,加速研究成果向文化旅游转化运用。在此基础上,编写本土教材,扩展独山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加大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建立历史文化遗存数据库,编制重点历史建筑保护方案。做好传统技艺、风情民俗等传统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挖掘文化,形成丰富的文字材料,或绘制成图成册,或以实物实景微缩景观的形式再现。三是打造文化旅游有机载体。培植景区景点业态。按照“全县域、全天候、全季节”要求,实行“一个景区、一个专班”,高标准优化净心谷、天洞、深河桥等景区景点业态植入。完善功能设施配套。加快建设和完善景区住宿、餐饮、卫生、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影山文化、花灯文化、抗战文化及民族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赋予景点文化元素,体现景点文化特色,加快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以标志性的小商品,让游客享受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的魅力。
三、面向市场,培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软环境。一是推广整体品牌。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与主流媒体合作加强城市整体宣传,重点在重庆、广州等城市加强旅游形象和线路推广;邀请著名旅游城市旅行商代表实地考察,举办中国花灯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广泛参与。二是创新营销方式。充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兴时尚媒体的作用,适时推出系列旅游专栏、专题节目,探索低成本、高性价比的“微营销”模式。三是丰富休闲业态。充分调动景区、企业、民间艺人多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影视、歌厅、酒吧、茶艺、康体等休闲娱乐业,逐步形成具有独山风格的休闲娱乐品牌,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文化、体验风情、追求健康、享受休闲。四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沟通协作,推出和打造独山旅游“诚信卡”,整合共享旅游资源,加快融入“黔边休闲城市”“多彩贵州”旅游品牌,扩大独山旅游的“辐射效应”。
四、完善配套,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硬实力。一是健全景区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完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卫生间、摊点屋(位)、广播、电子屏、文明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建立灵活多样、美观大气的景区中文外文解读标识,方便游客了解景区造型意义和文化内涵。大力扶持开设家庭宾馆,积极引进快捷酒店、连锁酒店。二是完善县内交通路网体系。制定全县旅游交通建设规划,逐步开通景区客运专线,推动城市公交网络向乡村旅游景点延伸,在各景区间开通摆渡车辆。加快各旅游景区与等级公路的连接,实现旅游路线合理布局、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安全畅通。继续加强公共自行车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休闲自助服务功能。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在主要交通线路补设旅游标识,规范通往景区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
五、做强服务,提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满意度。优质服务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满意度是提升文化旅游人气商气的关键点。一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文化旅游产业指挥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旅游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旅游景区(景点)安全管理制度》、《旅游景区(景点)员工职业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确保规范管理运行。二是加强行业监管。积极指导景区创建、镇村特色旅游、农家乐经营等工作,制定评选奖励办法,定期举办涉旅行业“规范经营、开拓提升”讲座。制定印发《独山县旅游景区(景点)考核办法》,在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组织公安、交通、质监、安监、消防、卫生等开展旅游质量、安全联合执法。加强文化旅游行风建设,设立文化旅游投诉电话,开展“旅游服务承诺”、创建“群众满意服务窗口”等活动,聘请旅游政风行风监督员明察暗访,通过网络评价、现场评议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经营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独山传统文化继承人,特别是“三酸”、花灯等非遗项目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通过项目带动,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和文化创意、营销策划等科研人才,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建立导游员星级评定制度和激励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强化素质培训,提升服务形象。举办文化旅游产业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把脉出招,邀请著名作家、画家采风等,借用“外脑”来发展独山文化旅游产业。四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智慧旅游”建设,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实现政府主导下的旅游资源发布宣传、服务质量投诉反馈、旅游信息咨询交流等功能。五是创新惠民便民举措。促进文化旅游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医院,组织开展市民“文化一日游”、“随手拍”等活动。在5·19中国旅游日,全县收费景区景点统一实行半价或免费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