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乡愁记忆|论赵树理作品的语言特色(《文教资料》杂志 作者: 李 芳

2023-11-22 17:48 《文教资料》杂志  主页 > 关注 > 重点关注 > 古色阳城 >

打印 放大 缩小





论赵树理作品的语言特色
 
《文教资料》杂志 2009年35期 
 
李 芳
 
摘要:赵树理自幼生活在农民中间,酷爱民间艺术,决心为农民写作,不想上“文坛”,只想上“文摊”,做一个“文摊文学家”。从创作初期开始,他就有意识地致力于文艺大众化,从而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尤其在语言方面,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其语言特色大致来说体现在语言运用恰当得体、形象生动和口语化等方面。
 
关键词:赵树理语言特色成就
 
赵树理被称作是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和“圣手”。他自幼生活在农民中间,酷爱民间艺术,决心为农民写作,不想上“文坛”,只想上“文摊”,做一个“文摊文学家”。他先后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孟祥英翻身》、《邪不压正》、《田寡妇看瓜》、《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等作品。从创作初期开始,他就有意识地致力于文艺大众化,使他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尤其在语言方面,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大致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运用恰当得体,充分揭示了人物性格
 
赵树理在小说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这种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要求作者对人物十分熟悉,深刻地把握性格上独特的规律和代表性的语言。他必须对人物在某种环境中会有什么思想活动,会讲出什么话,做出什么行动来。都能准确把握。只有如此,才能置人物于任何环境中,在那里他们自会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活动起来。这种语言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用好了对表现人物有很大作用。例如二诸葛开口“千里姻缘一线牵”,闭口“命相不对”,说岁数必先讲属相等;当小工黑被兴旺一伙带走后,二诸葛回到家中,“取出三个制钱占了一卦,占出之后吓得他面色如土。他说:‘了不得呀!了不得!丑土的父母动出午火的官鬼,火旺于夏,恐怕有些危险了。唉!人家把他选成青年队长,我就说过不叫他当,小杂种硬要充人物头!人家说要按军法处理,要不当队长哪里犯得了军法?”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二诸葛由于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和封建思想毒害而表现Ⅲ来的迂腐、迷信、愚昧和无知。这些话本身带有职业特点,相对比较容易掌握。困难的是,一些语言本身并无特色,孤立地看,可能极为普通的,但由于作者对人物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把它放在特定的场合中,却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如《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在打场时,督促其子小福干活,说了两句话:“小福,不去场里担糠,还等什么?”“担糠回来误得了,小孩听起闲话来就不想动了。”这是再普通不过的话了,但如果联系说话的特定环境,就不一般了。这时小福正在场上听老杨谈话,老秦把老杨的话称为“闲话”,强硬地不让他继续听下去,语带训斥,这里明里对着小福,实际是给老杨一点颜色看看,表明他对老杨的不尊重。因此,在这个场合,两句普通的话对揭示老秦的心理,描画他的灵魂,起了很大作用,真正做到“言,心声也”。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具体的言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所以我们要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一个人,主要是通过他的言行。读者要了解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当然也主要看其所作所为。所以,用人物富有特征性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是一种很好的艺术手法,这种方法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出鲜明、生动、真实而又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的艺术形象。
 
二、语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赵树理是一位农民作家,他非常熟悉农民的语言习惯,但他的作品语言并非只是一味迎合和迁就群众的习惯,而是在群众语言的基础上,经过他的一番洗练和加工,使其作品在诙谐幽默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呈现出作品的自然之美。比如,《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了,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不是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上去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用“驴粪蛋上下了霜”形容三仙姑用脂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驴粪蛋”、“下霜”用作比喻,不仅十分生动形象,而且为农民所熟悉,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唤起形象的知觉,因此,只这一句话便把四十五岁还当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了,令人忍俊不禁。
 
这些语言虽然是以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的,然而也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提炼,遣词造句十分讲究,有时一个字用在某个地方就如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换上另外一个字就兴味索然了。例如《小二黑结婚》中描写二诸葛忌讳“不宜栽种”,“邻家有个后生,吃饭时候在街上碰上二诸葛,便问道:‘老汉!今天宜栽种不宜?二诸葛翻了他一眼,扭转头返回去了,大家就嘻嘻哈哈传为笑谈”。其中,“二诸葛翻了他一眼”的这个“翻”字,就用得十分妥帖且有分寸,如果换成“瞧”、“瞪”就逊色了。用“瞧”显得轻飘,用“瞪”则叉显得太凶狠,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只有用“翻”,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二诸葛老实又有迷信思想的特点,以及他此时此地此种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如相信算卦而又明明不灵验,被人笑话而又不愿认输,怕丢面子。
 
在《李有才板话》中阎家村政策不纯,被坏人操纵,但反而被不明真相的上级封为“模范村”。对此,小说主人公李有才编了一首快板说道:“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东边吃烙饼。西边吃稀饭。”群众苦乐不均,则有怨言,这算哪门子“模范”?这首快板将农民的怨气巧妙地发泄出来,因而不胫而走,书中这样的快板还不少,它既揭露了矛盾,又增添了文章语言的幽默色彩。
 
另外,给人物起绰号也是赵树理在小说常用的手段。这是他的一种幽默方式,这些绰号常常使人永世不忘,如:“二诸葛”,“三仙姑”,“小飞蛾”,“小腿疼”,“吃不饱”,“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老定额”,“牛差差”,“老驴”,“一只虎”,“杂毛狼”等。这些实际上是作者用以揭露人物思想,刻画人物个性,体现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这个人物形象,二诸葛真名叫刘修德,平时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久旱逢雨时,农民们都在播种,他却看黄历、掐指算,结果是人家锄苗,他家补苗。迷信几乎成了刘修德认识生活、安排生活的唯一标尺。“二诸葛”这个绰号是他迂腐、固执、迷信行为的形象概括。又比如《“锻炼锻炼”》中有段对“小腿疼”什么时候“腿疼”什么时候不疼的介绍,它诙谐地说明了和“吃不饱”其实吃得很饱一样,“小腿疼”其实腿也不疼,那些无非都是他们用来对付集体、图谋私利的一种手段罢了。所以这些颇具幽默韵味的外号,不仅有助于显示人物的本相。而且饱含着作者对落后行为的揶揄之情。他把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注入这些绰号。这种起绰号的形式无疑是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绰号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象概括或突出特点的形象反映。中国人的姓名以三字格为多,赵树理的人物绰号也多是三字格,因而比人
 
物的正名更具有生命力强。它们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和含蓄性。每一个绰号都能引出一段或几段有趣的故事,它吸引人们去看故事,去思考绰号的精妙之处,它诙谐风趣,引人发笑。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添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三、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
 
在小说创作中,赵树理顺应农民的欣赏习惯,努力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创作,凡是农民群众口头不常用的语句,他在写作时就尽量避免使用。不但人物对话,而且一般叙述的描写都是口语化的,这使他的语言具有明白如话的特色,而且吸收了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琅琅上口,具有可朗读性。例如《小二黑结婚》中描写三仙姑到区上的那一段描写就十分传神。作者轻轻地点了几笔:“四十五”、“穿花鞋”、“闺女不如娘会打扮”,人物的举止行动便出现在读者眼前,使人感到诙谐幽默,饶有风趣。在写金旺兄弟当年的所作所为时,说他们“又作巫婆又作鬼,两头出面作好人”,当他们的恶行引起群众的公愤,大家列举他们的罪状时,“你一宗他一宗,从上午说到太阳落”。二诸葛替小二黑收了个童养媳,二诸葛经过“掐算”后,认为“千合适万合适”,而小二黑却“不认帐”。除此之外,像这样的口头化语言在作品中还有很多,读起来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又如《李有才板话》中写老秦怕老婆说出地押给了谁,赶忙向老婆喝道:“你这老不死,不知道你那一张疯嘴该说什么!可憋不死你!你还记得啥?还记得啥?”一方面是责骂、恐吓老婆,制止她再吐露实情,另一方面暗示老杨,意思是她的话是因为老糊涂了一时胡乱说出来的。她再不记得什么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了老秦胆小怕事的性格。
 
读赵树理的作品就像在听一位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农讲故事。每句话都是那么平易,却又那么耐人咀嚼。因为这些语言是真正从群众中来的,所以质朴无华,通俗晓畅;又因为它是经过加工洗练的,所以简洁明快,轻松幽默,平易之中蕴涵着一种内在的魅力,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熔大众化和艺术化于一炉。成功地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黄修已著.赵树理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9.
 
[2]韩玉峰著.赵树理生平与创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李士德著.赵树理小说的艺术世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0.
 
[4]周扬著.论赵树理的创作(代序).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5.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