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诗海酒典| 继往开来 别具一格:明清诗词特点与艺术新变 (作者:顾中原 栏头署书点睛导读:惠民 乔杨

2024-11-25 20:52 《名家名作》杂志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国土经济观察 > 酒业经济 > 大国美酒 > 诗酒大国 > 诗海酒典 >

打印 放大 缩小






继往开来 别具一格:明清诗词特点与艺术新变

 
名家名作》杂志 2023年35期 

 

作者:顾中原
 

在明清时期,诗词作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不同类型的诗词作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一时期旧体诗词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由于新诗派和旧诗派之间存在着激烈而持续不断的争论,因此产生了如高启、于谦、李东阳、黄仲则、蒋春霖、厉鹗、陈维崧等有影响力的诗人及其诗作。可见,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对于这一时期诗词作品的研究和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并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旨在深度探究明清诗词特点与新变,在推崇传统之余,力图注入新的元素和思维方式,使明清诗词能够与现代社会产生深刻共鸣。

一、旧体诗词在明清时期的价值主张

自古以来,诗词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期,旧体诗词的价值主张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推崇。旧体诗词追求意境深远、言简意赅,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内涵。在这一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致力于旧体诗词的创作和研究。在明清诗词研究热中,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作家出版社1962 年版)、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中华书局1963 年版)、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中华书局1965 年版)等著作是这一时期清代诗词研究最为重要的成果[1-2]。

二、明清旧体诗词的文学特点

明清旧体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文学特点。

(一) 性灵

明清旧体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积淀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们以古典的韵律和格律为基础,通过优美的辞藻和精练的表达方式传递情感和思想。当时,旧体诗作为一种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符合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如明代高启的《梅花九首》之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首诗处处强调对自然景物、人物和事物的描写,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在雪月交光的辉煌时刻,诗人向往的不仅仅是梅花孤标傲雪之姿态,更是光明所在的追寻,是对生命和存在本身的思考。一刹那间,人们能够体会到人间万象中最“性灵”之美,这也是旧体诗词写作的精髓所在。基于此,将明清旧体诗的性灵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意境描绘。明清旧体诗不仅注重情感表达,更强调通过意象、比喻等手法来塑造独特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二是倡导“诗中有画”。明清旧体诗提倡将艺术形象引入诗歌中来,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外在形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山水田园”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三是强调文人情怀。明清时期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发展壮大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明清旧体诗中充满了文人情怀和审美趣味,这种情怀主要表现在对自然、人生、历史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

(二) 守旧

明清旧体诗的守旧特征是指明清时期诗歌创作所遵循的一些传统规范和审美标准,这些规范包括格律、韵律、用典等方面,以及对于文学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的限制。在明清时期,诗歌创作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严格的要求。明清旧体诗的守旧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格律与韵律。明清时期的诗歌创作十分注重格律与韵律,具有较高的技巧性和形式美感。就艺术本身而言,明清诗词的确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钱仲联对清诗的评价是“超明越元,抗衡唐宋”,并非虚语。二是用典。诗人通过援引古代著名诗人或历史事件,来批判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官员。这些诗人借助古代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及社会抱怨,揭露不公、不义、沉睡的社会意识。三是主题内容。在主题内容上,明清旧体诗的守旧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关注。例如,唐代诗歌中多为咏史怀古、山水田园等题材,而明清时期则多以抒发情感、议论时事等为主,尤其在满清入关前后,以“反清复明”“光复河山”为题材的诗词屡见不鲜,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

但与此同时,相较于明朝,清朝也有部分诗歌以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为主要写作内容,如郑孝胥的《春归》:

正是春归却送归,斜街长日见花飞。茶能破睡人终倦,诗与排愁事已微。

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恐全非。昨宵索共红裙醉,酒泪无端欲满衣。

若说这样的作品没有真情实感是不公道的,但说它们有诗感、诗味,不会有多少人认可。这首《春归》虽然文学技巧很高,但作为“诗”的主要问题,出在“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亦即类型化、套路化上。如滕伟明先生恰当地指出,这类诗纯属表态,这样的抒情言志之作“置于古人集中,几可乱真”,只能说明两种可能:要么社会停滞不前,后世作者一直在复习着古人的生活;要么作者迷恋骸骨、刻意仿古,这是江西派同光体追求清瘦枯淡风格下缺乏生气和趣味的必然结果。

(三) 言理

清代诗歌以言理为主要特征,诗人多喜欢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们注重才学修养,追求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将诗歌作为一种散文化的表现形式。在许多清代诗歌中,并不是因为其具有鲜明和丰富的形象而受到人们赞誉,而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理趣引人入胜。这种理趣可以使读者深入思考和领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动,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以“言理”为典型特征,在于谦看来,这位工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追求卓越和完美。尽管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依然坚定地前行着。人们需要学习这位工匠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在追求卓越、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留下自己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遗产。

事实上,许多清代诗歌并非以情感为主要表现手法,而是通过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凸显出一般人难以表达的道理,给人留下精辟、清新的印象。与此同时,清代诗人在诗歌中注重表达“理”,相对较少涉及情感方面的描写。他们叙述故事、描绘景色,但往往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是为了宣扬主张、阐明思想,如袁枚的《鸡》“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展示了“理大于情”的强烈倾向。

三、明清旧体诗词的命运迁变

明朝时期思想领域里推崇儒学,这样的“文化复古”思潮深刻地影响了明朝的诗词创作。其中,明朝前期有台阁体和茶陵派。台阁体诗歌以“三杨”为代表,主要歌功颂德,缺乏创新和生气。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主张回归自然,重视诗歌的声韵格律。此外,还有以李时中为代表的复古派,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前七子”,以及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等流派。

清朝时期,诗词受到了一些新的影响。例如,清初的诗人经历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兴起,他们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时期,这使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同时,清朝的诗人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手法都有了一些变化。此外,在明朝到清朝的诗词演变过程中,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个时期的诗人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如李时中、岳麓书人等通过援引古代的故事和历史事件来批评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这种创新使得诗歌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感。

总的来说,明清旧体诗创作经历了从沉寂到复苏再到繁盛的过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之一。对于旧体诗的学理研讨也在不断地深入和扩展,其中有三个方面的争议最为诗坛和学界所关注:

一是旧体诗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有人认为,旧体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创新而延续其生命力;而也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改变,旧体诗可能逐渐失去吸引力。

二是现当代旧体诗是否具备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资格:一些人认为,现当代旧体诗在形式上延续了传统,并融入了当代社会与思想,在艺术性和表现力上都具备一定的价值;然而也有人认为,现当代旧体诗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在读者群体和影响力上存在一定限制。

三是现当代旧体诗创作的必要性和现代性:对于这个问题,观点各异。一方面,旧体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创作可以延续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现当代旧体诗在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上与当代社会存在较大差异,其现代性可能不如其他形式的文学创作。

倘若现当代旧体诗不能具备现代性或现代性微弱,无论有多少人热衷其事,它的发生和接受终不能走出“圈子文学”的园篱,它的存续终不免“大江余波,风流难再”的运命,而“摒除现当代文学史界对于旧体诗的傲慢与偏见”“让旧体诗入史现当代文学”便不可能真正实现。

当代旧体诗能否避免这样的运命?回答是肯定的,但它的否极泰来、历久弥新需要多方面的持久给力,尤其需要旧体诗坛群贤自觉自为、承变并重,也就是说当代旧体诗词要充分发挥“现代性”的客观属性。要而言之,“现代性”是一个舶来概念,但早已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化语境。从马克斯·韦伯、汤因比到费尔南·布罗代尔、哈贝马斯、马泰·卡林内斯库等,各国学者对于现代性的阐释虽不无歧义,却有着最基本的共识:现代性是在与古代性的比照中呈现自身质性的,其要义在于强调通过物质尤其精神的持续继往开来的建设,造就健康合理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由自为的人的主体性。

作为概念或命题的现代化和现代性,固出于近现代西方,但作为社会实践的现代化和现代性,是古今中外各民族共同的追求。就我国传统文化而言,从先秦的“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易·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到后世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在诸多社会领域,历代先贤对于“承变”之道皆有一定的共识与践行,而“承变”之道与现代化、现代性之间有着大家不难理解的相通。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立场不同的人对具体的现代化和现代性有着或相近或不同的理解。在王夫子眼里,“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就是明末清初士大夫理想人格的现代性。在鲁迅眼里,“时时上征,时时反顾,时时进光明之长途,时时念辉煌之旧有”(《摩罗诗力说》)就是20 世纪新型国民的现代性。

在此基础上,可见我国旧体诗的现代性指的是它对于时代生活动态,尤其是精神文化动态的热情反应和积极参与。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种现代性并不仅仅存在于当今世界,而是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变风变雅、屈宋楚骚、“建安风骨”、山水田园诗、“四杰新体”、边塞诗、南渡词等都是明显的例证。近现代诗人黄遵宪、郁达夫、吴芳吉、夏承焘、唐玉虬、聂绀弩、钱仲联、赵朴初等人的众多名篇更能启示当代人:旧体诗可以充分拥抱火热的现实生活,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不仅可以做到这一点,还可以表达出充沛的气韵。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明朝到清朝的诗词演变过程中,多样性与创新并存,既继承了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了清代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学的深厚底蕴和时代气息,该演变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受到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也反映了文学创作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因此,在文学史的研究上,我们更应当以火热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将研究工作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表达我国文学史不断发展的充沛气韵。如果要用一句诗来概括,笔者觉得“继往开来、别具一格”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