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名流
2009-06-10 05:30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凡夫俗子拜倒在“坛中仙”面前,成就了多少千古佳话。可是,不要以为能喝就是酒鬼。清代的袁宏道就说,酒鬼可不是好当的!必须具备十二条标准:说话诚恳不巧语媚人,气色温柔但不淫靡,随意行令而不重令,酒令一行就让满座踊跃,听到宣令立时就能理解不再诘问,善于开高雅玩笑,未犯令而被委屈罚酒不自我分辩,面对酒杯不议论酒好酒坏,酒杯飞传而仪容端正,宁可醉眠而不偷着泼酒,得到题目就能作诗题赋,不胜酒力但长夜饮宴而兴致不衰。简言之,就是喝酒喝得有文化、有兴致。历史上,喝酒喝得有名头、有文化、有故事的,随手就能划拉一大片。本期,我们数数那些历史上会喝能喝,并且喝出水平的人物。
男人都说酒是个好东西。他可以不喝酒,却不能不承认酒对于人生、对于社交的巨大作用。酒、色、财、气,酒能超越色和财,排在第一位,其威力可见一斑。所谓“三杯能和万事,一醉善解千愁”,酒简直无往不利。伤心时要喝:“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开心时更要喝:“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朋友见面要喝:“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分手时更要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喝酒的理由不愁找不到。
孔 融
话说汉朝开始,每到收成不好的年景,就禁酒以节省粮食。可是哪怕禁酒的时候,孔融也喜欢聚众喝酒,还经常感叹说:“要是天天有人陪我喝酒,我就没什么心烦的了。”他整天醉醺醺的,既无心处理政事,又管不住嘴巴,喜欢乱说话。曹操打下邺城,把大美女甄氏赏给儿子曹丕,结果孔融喝了两杯以后大放厥词:过去我一直不知道周武王灭纣以后怎么处理妲己,今天可算明白了,原来是赐给他儿子周公了。孔融的胡言乱语终于惹怒了曹操,导致全家被杀。他死前感慨“言多令事败”,其实他一直没明白:要不是喝酒太多让嘴巴不受大脑控制,怎么能导致“言多事败”呢?
郑 泉
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人的酒量比南方人大,不过三国时代的酒鬼,吴国人郑泉酒量比孔融更胜一筹。
郑泉在文章中说,他最大的心愿是自己有一艘装载着五百斛美酒的船,随时可以开怀畅饮,而酒却永远不会减少。他喝酒多却不影响自己的精明,在孙权手下做郎中,经常给孙权提意见。孙权说,你整天提意见,就不怕我生气吗?郑泉回答说:“我听说大王圣明臣子就耿直,我敢提意见,不是因为我胆子大,是因为您圣明啊。”这些话把孙权哄得很开心。郑泉喝了一辈子酒还觉得没够,临死之前反复叮嘱家人:“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年后化而为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他活着的时候天天喝酒还不算,还期盼死后尸骨化成泥土,能够幸运地被制作成酒壶,永远泡在酒里!对酒的执著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陶渊明
陶渊明不仅好写诗,更好喝酒,还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请君自便。
陶渊明当过两次小官,但都很失败。辞官归隐庐山后,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他新娶了种田好手翟氏为妻,粮食年年丰收,终于可以有酒喝个够了。每到闲暇,他就和朋友到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崖下的“醒泉”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大约二十多平方米大小,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最喜欢在这里饮酒作诗。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赋诗后就睡在石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
陶渊明的五个儿子都有些呆傻,很可能是他喝酒给后代留下的后遗症,从《责子》一诗里可以看出,他的儿子们十三岁的还不识数,九岁的只知道吃,可是他丝毫不责怪酒,只说,天命就是这样。
刘 伶
谈酒鬼就不能不谈刘伶。“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个子矮小,长相比较“对不起观众”,因此从小孤僻。直到遇见“竹林七贤”中的另外几位,才一见如故,开始了酒鬼生涯。
刘伶也曾当过官,可是他崇尚的“无为而治”思想实在不符合领导要求,很快就被罢免了。他便开始了浪荡喝酒的生涯。他经常坐着鹿车,车上放着酒,车走到哪里就喝到哪里,后面还跟着佣人扛把铁锨,负责等刘伶喝死随时把他埋了。他在家里喝酒,为了痛快就脱光衣服。有一次别人看到了,就嘲笑他没正经。结果刘伶俨然一副老庄再世的语气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钻到我裤子里干什么?”
刘伶喜欢给喝酒戴上天地、道德的高帽子。他最著名的《酒德颂》就说:“有一个德行高尚的老先生,把天地开辟作为一天,把万年作为须臾,把日月作为门窗,把天地八荒作为庭道。他捧着酒瓮,抱着酒槽,衔着酒杯,拨弄着胡须,伸腿箕踞而坐,无思无虑,其乐陶陶。昏昏沉沉喝醉,又猛然清醒过来。俯瞰万物,犹如萍之浮于长江汉水,随波逐流,不值一提。”这篇文章俨然就是刘伶自己的写照。
阮 籍
阮籍也是“竹林七贤”中的话题人物。他身材魁梧,很有男子汉气概,中气十足,善于仰天长啸,还能弹琴,诗写得也不错。而他最拿手的,是个偏门——翻眼睛,就是“青白眼”。阮籍的母亲去世了,嵇喜来凭吊,阮籍却冲人家两眼斜视,露出眼白。嵇喜吃了个大白眼,很没趣地走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就带着酒抱着琴来了,阮籍一看见酒两眼放光,露出了青眼。青白眼也不是多难的动作,可只有阮籍的青白眼大家才信服。当时曹爽辅政,让阮籍出来做官,他推病不出,没多久曹爽就被司马氏收拾了,阮籍的远见也出了名。
阮籍虽然狂放,却也很讲究策略,他知道司马昭心狠手辣,很少去忤逆他,还执笔写过《劝进文》,劝司马昭自封晋公,因此司马昭对他很维护,阮籍也得以安享天年,做个快乐的酒鬼。
王 绩
王绩是唐朝的山西人,写五言诗非常出名,被后世推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而且他颇为博学,音乐修养很高,善于弹琴,曾改编琴曲《山水操》,还会占卜算卦,是个全面发展的酒鬼。
王绩15岁的时候在权臣杨素的酒宴上一鸣惊人,被称为“神童仙子”。可是长大当了官,他一心喝酒不理政务,很快被弹劾解职。王绩心宽得很,他家有良田十六顷,奴婢数人,他和家人种粮酿酒,养畜采药,小日子过得很滋润。
隋朝灭亡了,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惯例,每天供良酒三升。他弟弟王静问:“待诏是不是很快乐啊?”结果王绩说:“挣钱少,又寂寞,要不是有这每天三升酒,我早就撂挑子走人了。”上司陈叔达听说了,就给他加到每天一斗的酒量。这回王绩不说话了,每天闷头喝酒,得了个“斗酒学士”的雅号。
王绩出名的诗文都带着酒气:《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当时的名流李淳风赞他是“酒家南董”。“南”是春秋时期齐国史官南史,“董”是晋国史官董狐,二人皆以直笔不讳,忠于历史著称。“酒家南董”四字,王绩当之无愧。
毕 卓
西晋毕卓出身士族,在吏部混了个小官干。可是他唯一乐于投身的事业就是喝酒,常常因为喝酒耽误公事。
毕卓作吏部郎的时候,一个邻居酿了酒,他晚上跑去偷喝,喝得正高兴,让人家家丁抓了个现行。因为天太黑,邻居看不清他的脸,就把他一根绳子捆在那里。天亮了,邻居一看,可了不得了,这偷酒的不是毕郎官吗!连声道歉。毕卓毫不介意,哈哈大笑:让我闻了一夜的酒香,多谢了,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就让我打点酒回去喝吧。邻居一听,赶忙说,那怎么好意思,您就在这儿喝吧,我给您准备点下酒菜。毕卓高兴得不行,就在酒缸边上喝了个够,一直喝到趴在缸边起不来。至今民间还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画家齐白石很崇拜毕卓,曾经画了一幅《毕卓盗酒》图,并题:“宰相归田,囊中无钱。宁可为盗,不肯伤廉。”毕卓盗酒也成了民间故事之一。
怀 素
怀素少小出家,可是从不坐禅,一辈子只做四件事:吃肉、醉酒、云游、草书,就连睡觉,也是因为喝醉才睡的。想请他写字,就要请他喝酒,只要喝出感觉,立刻就能一挥而就,在众人眼里,怀素宛若神人。据说他喝醉后随意到处挥洒,甚至在别人衣服上写字。不少人为了得到他的墨宝,看见他喝酒就穿上白袍站在他面前冒充屏风,往往就能得到他的手书,比现在找明星签名方便多了。
李 白
李白被称为“酒仙”,并不是因为他的酒量有多大,而是诗名太盛。传说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青年时代,他还有过手刃恶霸,为少女报仇雪恨的豪举。
这样有才又有豪情的人,怎能缺少得了酒的陪伴?李白喝起酒来谁都不放在眼里,敢命皇帝的红人高力士为他脱靴。李白一直很想走仕途实现抱负,于是就给两个官员各写了一封自荐信,信中对两位极尽夸赞之能事。他给安州裴长史的自荐信中说:“宾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门。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须驱马埒华轩。”在给另一位官员韩荆州的自荐信中,李白写道:“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可是这两位官员根本不吃诗仙这一套,反而看出了诗中的讽刺之意。韩荆州还好,裴长史直接定了李白一个诽谤罪。李白一怒之下进京,东游西逛十几年,终于闯出了名声,被唐玄宗破格录取为翰林。“翰林”名义上好听,其实就是做诗供皇帝取乐的。李白索性每天大醉,狂态毕露,终于被炒了鱿鱼,恢复了平民身份。
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很好地概括了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