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两山”路上“三字经”
作者:王炜丽 胡馨元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先后来到天荒坪镇余村和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一个是“两山”理念诞生地,一个是基层治理之样板。这两个考察点正是安吉县将“两山”理念蕴含的治理思想、治理智慧转化为治理成效后上交的生动答卷。
“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5年来,安吉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致力护美、转化、共享绿水青山,把美丽风光转化成美丽经济,百姓乐享生态红利,“两山”道路越走越宽阔。
守——生态坚守撬动全域发展
《诗经》有云,“安且吉兮”。这是安吉县名的由来。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全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植被覆盖率76%,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
可这样的优势曾一度失守。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安吉。随着打开山门,印染、化工等污染重、能耗高的项目相继上马。许多山村炸山开矿,靠着卖石头“强村富民”,余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余村人凭着优质的石灰岩资源,先后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砖厂、水泥厂等资源型经济实体,成为当时全县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上世纪90年代,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名列安吉县各村之首。
然而,用绿山青山换金山银山,造成余村的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村主任俞小平当时家住在矿区附近,他清楚记得,当时矿区烟尘漫天,常年一片灰蒙蒙,许多村民都不敢开窗户。那震耳的矿山开炮声,不仅噪音巨大,而且还常常震落房屋顶上的瓦片。
是继续走一味索取资源的发展模式,还是另谋出路?当时,安吉许多“余村”都在思考这一共同问题。
余村人在认真分析了客观形势和自身资源特点后,痛下决心,作出了由“石头经济”向生态旅游经济转轨的重大抉择,决定放弃30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还一片绿水青山。2003年至2005年3年间,相继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
但随之而来是经济的下滑,在湖州各县市的经济排序中,安吉曾经一度退至倒数第一。是坚持还是放弃,安吉面临艰难的抉择。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前往余村调研。他肯定了余村关停矿山、水泥厂的做法,认为“是高明之举”。他强调:“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
从此,安吉县委、县政府坚定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首先,从思路上一以贯之,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其次,从规划上刚性引领,不断调整完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城市等6项专项规划。第三,从内涵上持续深化,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到确立“富裕、美丽、幸福”的发展愿景,再到“聚焦‘两山实践,聚力赶超发展,把安吉建设成为中国最美县域”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两山”实踐内涵。
2006年,安吉获得全国首个生态县称号;2008年,被列为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2012年,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被誉为世界上最绿色的城市之一;2016年,成为首个全国“两山”理论实践试点县;2019年,成为新时代浙江(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
为了固化这些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吉经验”,安吉不断构筑起生态文明的制度屏障。编制生态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立产业布局和禁止开发区域;在全市率先开展乡镇干部生态履职责任审计,倒逼干部精算“经济账”和“生态账”;开展竹林碳汇工作,实现碳信用交易,为林农增收。
生态坚守牢牢锁住了绿色支点,撬动了全域发展。2019年,安吉县生产总值469.59亿元,增长7.8%;完成财政总收入90.09亿元,增长1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56亿元,同比增长14.2%。
治——生态治理释放美丽能量
在求证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辩证关系道路上,安吉县始终牢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调研时的嘱托:“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要有所得,有所失……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坚定把生态治理挺在最前面。
在战略决策的引领下,安吉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攻坚污染治理、违章建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突出问题,有效提升了乡村环境面貌。
矿山产业曾是安吉山区的主要产业,可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带来可观效益也影响了环境。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安吉在全国率先成立矿产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通过几年的整治,使矿山数量从2004年的百余家锐减到个位数,一举结束县内西苕溪30多年的采砂历史,恢复了清水畅流。
因为安吉白茶经济效益凸显,毛竹价格下滑,鲜明的对比加剧了毁林毁竹种植白茶的现象,随之带来森林资源破坏、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问题。安吉提出禁止毁林种茶,十多年来,白茶园面积一直维持在17万亩。
2008年,安吉在全国率先提出用10年时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乡村社会生态建设进入快车道。理想终成现实,安吉县在2016年底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209个行政村全覆盖。
眼前的安吉,连绵不绝的竹海,漫山遍野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美丽乡村建设,让尝到甜头的安吉村民越来越重视村庄环境,也迸发出了越来越多治理智慧,从垃圾分类就可见一斑。沿着公路走进孝丰镇横溪坞村,村口处就有醒目的提示:“您已进入零垃圾村庄”。
横溪坞村2014年开始垃圾分类,2017年实现垃圾不落地。随着村民垃圾分类和环保意识的增强,2018年村里提出打造“零垃圾村”的目标。“如今,除了塑料袋、包装纸等不可降解的垃圾以外,我们村超过90%的生活垃圾都实现了自我消化,经过村民的巧手,成为手工艺品、路边的景观。”横溪坞村党支部书记裘松伟说。
生态文明,从娃娃抓起。安吉的孩子,上学第一课就学水土保护。教育部门将《生态文明地方课程》作为必修课。
安吉村民自觉分类各类垃圾,每天少产生2万公斤农村生活垃圾。
因为生态,在安吉落地的企业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用绿色发展理念倒逼转型升级。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深深根植在每个安吉人的心田,成为安吉人的行动自觉。
享——全民共享“两山”转化红利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让人民群众受益,是“两山”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经济已成为安吉靓丽的名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于转化,转化的大文章如果做不好,就会导致金山银山得不来、绿水青山也守不住。”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说,安吉利用生态优势,闯出了一条由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眼下,安吉一產“接二连三”,二产转型升级,三产高端提升,形成了以休闲农业为基础,以白茶产业和椅、竹两大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为支撑,以休闲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吉人民已深深尝到了甜头。
在刚过去的白茶季,安吉茶农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溪龙乡黄杜村村民李粉英自家加外面基地总共180亩茶山,年收入200万元。2017年开始,她开起了民宿,每当采茶季,二层楼房的14间房间日日住满。采茶季的10天左右时间,就能赚3万多元。
108万亩的大竹海,是安吉的生态资本。走进山川乡高家堂村,那苍翠欲滴的竹林特别吸引人。高家堂是个典型的山区村,光竹林面积就有近5000亩。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村里做起了旅游文章,整个村子就是一个3A级景区。依靠这片神奇的竹叶,安吉竹农乐享生态红利,2019年竹产业经济产值达到228.4亿元。
休闲旅游产业是转化绿水青山最直接也是见效快的途径。如何把“含绿量”变成“含金量”,把“颜值”变成价值?
安吉创新开展了“文旅融合示范乡镇、文旅融合示范村、主题文化民宿村落”三级联创。全域旅游已成为安吉最大的营商环境,并产生裂变效应,吸引了一大批高品质、高品位旅游项目落户,2019年,在建旅游项目总投资45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13.5%,税收贡献率达到10%,农民收入占比20.34%,安吉由此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游,天天都是黄金周”的喜人局面。即使是今年,在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后的首个小长假清明节假期期间,全县就接待游客25.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4亿元。在疫情期间旅游产业整体低迷的形势下,这组数据大大提振了安吉休闲旅游产业的信心。
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直至今日,安吉人民不仅共享生态之美,更共享“两山”转化的红利。2019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6954元和33488元,比2005年增长了近5倍,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到1.70:1,几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安吉的发展是我们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彰显了“两山”理念所蕴含的伟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将“美丽”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下,安吉正围绕建设中国最美县域的目标,大力推进新时代浙江(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从“两山”理念诞生地到践行试验区,安吉必将结出改革创新之丰硕果实。◎
(浙江省安吉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