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大院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研究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客观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思维方式,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指导。在自然辩证法的启示下,建筑师会更加注重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其与全新的政治、文化、经济相协调,从而实现建设更美好、更适宜人居环境的目标。
本文所选取的建筑实例——西村大院,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贝森北路1 号的一座城市巨构。建筑四面临街,沿边建造,其基地周边被商品房住宅所环绕。建筑师试图通过“围合”来激发集体记忆,创造出再现传统生活的超大竹院,从而赋予此地更强的公共性和感召力,以此营造一个具有强烈集体性和向心性的当代社区。
1 西村大院与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西村大院是一个公园般超尺度的巨型院落,内部功能极其混合,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双重性质。建筑师在设计时面临很多复杂的要求。该地块的用地性质为社区体育服务用地,规划对建筑经济技术指标控制得非常严格,容积率2.0,覆盖率40%,限高24 m。为了创造“绿地最大化”,建筑师将空间体量设计成条形,严格按照紧贴5 m 的退距要求,向内围合大院一周,形成一个外高内低、容纳纷繁市井公共生活的文化创意集合体。其背后所蕴含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为之后的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西村大院的“第五立面”——屋顶,选用大孔再生砖,而且在砖孔内植草,之后隔行铺设。在保证建筑体量纯净的同时,构成大、中、小不同层次的院落竹林景观,将人、建筑、环境组成协调的整体,充分展现西村大院悠闲的成都气质,最终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和谐统一[1]。
2 西村大院与科学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体现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建筑师设计西村大院的整个过程包含从前期的基地、交通、气候、受众等各个要素的分析,再到该场地综合的建筑策划评估。分析让综合更深刻,综合也以分析为基础,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有机结合,提出具有辩证关系的建筑策略,使得西村大院的建筑定位更加准确。
建筑类型学的归纳与西村大院的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建筑类型学来说,可以把西村大院归纳为城市综合体类型,其具有综合体普遍具有的功能复杂性和空间丰富性。但是,西村大院又演绎出其作为综合体类型的独特性。形态上,其仿佛是一个街区而不是建筑。建筑师通过方正地塑造边界,果断地切削四角,利用条形空间形成街道感,让人联想到巴塞罗那的城市形态。功能上,其包含运动、文艺、创意等富有个性的世俗生活,而且成为有机融合成都本土生活的容器,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西村大院是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实现类型创新的。一方面,从建筑体量布置、总体空间形态来看,西村大院是对欧洲传统街廓类型的继承。建筑师敏感地通过对空间体量的研究,将建筑沿街界面最大化和内部公共场地最大化,并且形成有厚度感的边界,这与19 世纪欧洲院落住宅的做法类似。另一方面,建筑师批判性地选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片段去回应他对中国传统空间文化的开放性。将历史作为发展的基础,再通过理性、缜密的逻辑思考,使得该建筑更具深度。
3 西村大院与科学技术社会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运行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社会治理等普遍规律。
建筑师刘家琨成名之后依然深耕于我国的西南地区,他将民间传统的建筑技术理念现代化地应用于当代创作,使传统的建造技艺精进优化。他将现有资源创造性地投入生产过程,同时又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其科学的因素,又把其科技成果投入自己的实践,力图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来营造高水平的建筑艺术作品。
西村大院中在建筑山墙、景观铺地、院墙等空间大量使用的再生砖就是最好的体现。
5.12 汶川地震后,刘家琨开始以他的方式从侧面回答建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他利用地震后破碎的废墟作为砖的骨料,再将切割好的秸秆作为纤维掺入其中,再加入水泥、沙等材料,最后交由当地制砖厂进行加工,造成轻型砌块。再生砖的制作过程简单方便、生产高效,而且就地取材,大大降低了砌块的生产成本[2]。
笔者认为,像这样贯彻绿色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技术革命思路,代表着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方向。
4 结语
自然辩证法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与时俱进。任何学科的发展与进步都是遵守自然辩证法的结果,对于建筑设计研究也是如此。所以,建筑设计中应掌握和运用自然辩证的思维方法,营造出和谐、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