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共富之路|游祖勇:华西村,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2020

2023-04-12 21:28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主页 > 趣旨 > 我的国土 > 百县千村 > 共富之路 >

打印 放大 缩小






华西村,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2020-04-19 09:59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华西

 

游祖勇

 

 高举旗帜

      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高举旗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这是华西村一直保持领先的基本经验。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1961年10月,华士人民公社17大队分拆为4个生产大队,因地处公社最西边,得名华西大队,吴仁宝任党支部书记,并在后来兼任华西集团董事长,吴仁宝在村党委书记位置上奋斗了整整46年。

建村近60年来,华西人始终坚持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今天的华西村,持续保持着全国农村“领头羊”地位,2018年销售收入475亿元,村集体总资产547.6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9.05万元,可用资金和交税实现双增长,纳税近1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华西村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61年至1978年;第二阶段:1978年至1992年;第三阶段:1992年至2003年;第四阶段:2003年至2013年;第五阶段:2013年至今。在这里着重谈一下华西村的第五阶段。

2013年,为华西村操劳了一辈子的吴仁宝离去,华西村继续在村党委书记吴协恩的团结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这期间先后关停10家高耗能、低效率的企业,对钢铁厂实施压产改造,投入21.8亿元用于冶金、化纤、棉纺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了环保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标准。2016年,华西集团旗下企业达到256家,生产的系列产品已达到1000多个品牌,远销亚洲和欧美。2017年和2018年华西集团连续两年被无锡市政府授予“无锡市纳税十强企业”称号。

自此,华西村开启了全面打造“农村都市”和“百年企业”“百年村庄”的新时代。

  共同富裕

       在小康路上树立光辉典范

华西村两代书记吴仁宝(右)、吴协恩(左)

 

 

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把集体经济与农民自身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在农村有效解决了“铁饭碗”和“大锅饭”问题,这是吴仁宝乡村治理的独特创新。他带领群众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上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开办粮食饲料加工小作坊、纺纱织布厂、小农具加工厂、五金厂等。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华西村开始创办许多过去想办但办不到的公共福利事业,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民为集体经济各尽所能,集体让社员多劳多得,许多外出当个体户的能工巧匠也都纷纷回村加入集体经济发展行列。

华西村不断完善的分配方式,既保证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又有效调动了企业经营精英和员工的积极性。吴仁宝为华西村設计的分配方式为“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存入”。规定员工每月只领30%的现金工资,其余70%作为企业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性领取,急需可以申请批准;同时推出“二八开”和“一三三三”奖金分配办法,规定员工当年度只能领20%的奖金,还有80%必须用于参股;对承包企业的超额利润部分,10%给厂长,30%奖给职工,30%奖给管理人员,还有30%留作企业积累。吴仁宝生动形象地称道华西人的富有来源于三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多劳多得;二是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各项福利待遇;三是社会主义初级的资本分红。

20世纪90年代末,吴仁宝创造性地提出“一村两制”治村方略:村里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为主,但也支持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村民可以选择参加集体经济,也可以脱离集体从事私营个体,但一家人要么全部参加集体,要么全部参加个体私营。在“一村两制”的原则下,华西村的集体经济又一次得到快速发展,而且村里还同时建起了私营经济工业园,个私经济企业发展到近200家,华西村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目前,华西村集体所有占股比例为75.37%,村民个人占股比例为24.63%。正是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华西村很快实现了“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焕然一新和“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不断提档,美丽的华西村和幸福的华西人成为生动的现实。

为实现“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承诺,吴仁宝推出“一分五统”的法则,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首先解决了20个周边村的脱贫致富,实现了先富带后富。同时,把眼光放到东北、西北中国最边远的贫困村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尽力去带动“全国富”。通过派干部、育人才、选项目、投资金等方式,在宁夏、黑龙江建设了两个“省外华西村”。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先后为中西部地区免费培训了10000多名县、镇、村干部,2006年开始与20多个省开展互学交流活动,为全国培训基层干部近50万人,很好地为这些地方的乡村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俯瞰华西村

 

 农村都市

       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华西方案 

 

华西村的城镇化进程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华西人经历了三次搬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以前的茅草房搬到村集体规划建设的砖瓦房,80年代搬进了双层别墅,90年代初统一搬进了三层400—600平方米不等的大別墅。这些都是由村里统一规划、建设、分配的住房,既大大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率,又做到居住环境和条件的统一配套完善,也同步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吴仁宝看来,共同富裕是个大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就必须从周边村开始。他很快就想出了一套携手周边村共同富裕的方案,这个方案把华西村周边20个村规划成13个村,老华西村称中心村,新加入的村称华西一村到华西十三村。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的大华西战略,这一战略堪称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华西创举,既解决了做大华西都市村的空间布局,又能帮助周边村实现共同致富的梦想。这“一分五统”指的是:村企分开,村归村,企业归企业。加入大华西村的村子仍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村委,村办企业由华西集团管理;同时实行资金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周边村群众的普遍拥护。最终,华西村的人口扩大到35000人,土地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

整合后的大华西村,首先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合并过来几个村的土地进行整理,新增耕地全部用于生态农业项目,形成了万亩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从2016年起还专门选送7名大学生到日本先后考察了十几个农场,最终决定与福井县朝日农场合作,用5年时间专门学习研修高质量大米培植,回来后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创办了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的优质大米等成了中国名牌,还在省外与当地合作建设原料基地,把品牌做强做大。从此,华西村田间操作和农业经营决策告别了经验主义,交给了现代科技智能。

在先后完成了“造田”和“造厂”之后,华西人开始了“造城”,向农村都市阔步迈进。首先,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村容村貌改造和绿化美化,建设生态园和联通乡村水系,先后建成了教育大厦、农民公园、世界公园、龙西湖、龙东湖、村民大会堂、华西之路荣誉馆等一批市政项目。让华西人引以为傲的是那座高72层328米、建筑面积21.29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0亿元的华西龙希国际酒店,吴仁宝称它为“空中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座高楼既缓解了华西村的紧张用地,也推动了旅游业发展。随着一揽子城镇化蓝图成为现实,现在的华西村真正成为“山南是钱庄,山北是粮仓,中间是天堂”。目前,可以说城里的流行消费和现代生活元素,华西村一应俱全,华西人生活条件包括享有的公共服务的主要指数远比城里优越。2001年在全国村级单位中,华西村第一家通过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评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级生态村,成为打造农村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标兵。

华西村的城镇化,即华西人提出来的农村都市化,走出了一条逆向发展道路。华西人超前地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创建得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而就业和福利保障远远超过城市,精神文明包括文化、教育水平与城市同步,而且每个华西人都享有村集体股份的份额和分红,这不但让村里的人才和年轻人留在村里,而且从上海、南京、西安等全国各地涌来了大批工程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少原本是城市居民的员工,想方设法入籍华西村。目前,到华西落户的外来高级人才有300多人,还有几十名来自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技术顾问。華西投资的芯片团队60名员工中,绝大多数是清华、北大、浙大的高才生,核心团队中8名博士都毕业于斯坦福、杜克等世界名校,华西企业高管中39%是外来的,中层干部中59%是外来的,员工队伍超过92%是外来的。这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华西道路”的宽广和魅力。

  软实力

       乡风文明建设给出“华西样本”

 

在吴仁宝看来,要让社会主义的华西村健康长寿,不仅要使村民“口袋富”,更重要的是让村民“脑袋富”。华西村精神文明的创新打造独一无二,1974年华西村就开始组建“华西大队文艺宣传队”,在苏南一带小有名气。1988年,在吴仁宝谋划下,成立了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公司经常请来专家给村民讲乡风文明、村规民约,给企业员工讲管理营销等。1999年末,吴仁宝策划组建了“华西特色艺术团”,并出任团长,艺术团的演出经常与吴仁宝的宣讲融合一起,上半场演讲下半场演出,形式不同,但内容和主题都是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共同富裕。这个“中国农村第一团”成为华西人叫响中国农村的又一张名片。后来华西村又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联、文学院,积极推动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发展。

华西村美景

 

 

华西村的“富脑袋”行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持之以恒。吴协恩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华西村就编写了以“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为主题的村歌,以及村民朗朗上口的“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六爱精神”,在全村开展村史、家史、个人成长史“三史”教育。他们结合农村传统“节气日”,不断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端午的“粽子宴”、立夏的“诚信节”、立秋的“丰收节”、立冬“孔孟节”;结合党员活动日等,组织党员群众晒家训、说传统、传家风;结合节庆,开展各种“英模”“先进”“文明单位、家庭”等表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弘扬正气,激发村民群众光荣感和使命感。还为年轻干部专门开设了送出去磨练和体验大课程,通过送知识、送健康的方式,使老百姓精神比物质更富有,脑袋比口袋更富有。

 

 华西精神

       中国乡村振兴的榜样力量

 

在对华西村长期的关注和思考中,笔者深深感到,华西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有着一种能量、一种内生驱动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这种能量就是以吴仁宝精神为主体的华西精神。这种精神,许多学者和各级领导有过不同角度的概括。笔者仅从华西精神所涵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素,谈点个人体会。

坚定信仰,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有人曾问过吴仁宝,华西村的成功经验能否复制?他回答说:“要看有没有复制的人,这个人必须真正相信中国共产党,真正相信实事求是,真正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然,他把华西村的成功首先归结为党支部班子特别是领头人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他豪情满怀地誓言:“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把什么叫共产主义做给全国人民看看。”毫无疑问,华西村的老书记把他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他一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华西村近60年的成功实践,生动地印证了社会主义能够富华西,也让世人在这里看到了共同富裕道路的光明与宽广。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村级领导班子是否坚强有力,首先是村级党组织特别是村支书,是不是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事关全局和長远。

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做到“吃透两头,两头一致”。吴仁宝曾经说:“我工作这么多年,人家问我成功的秘诀是啥?我说,实事求是。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他认为,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吃透两头”,做到“两头一致”。他说:“两头不吃透就会吃夹生饭。不吃透上头,工作没准头,不吃透下头,工作没势头。”他强调,关键在于吃透中央精神,还要吃透自身实际,不能只当“传话筒”和“收发室”,要实实在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去落实,这才叫实事求是。为了吃透中央精神、做到保持一致,吴仁宝习惯于每天坚持阅读报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晚上看新闻联播,及时了解中央政策和全国时事,然后与村委开会研究,听听班子成员的意见,再到村民中沟通交流广纳良言。因此,华西的会议特别多,内容丰富又务实,不少议题是一头连着中央、一头直接连着村民,成为“两头一致”的重要平台。吴仁宝深有体会地说:“听中央的要不走样,听国外的要不走神,听老百姓的要不走偏,只有这样才能成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吴仁宝对实事求是的深刻领悟和辩证运用,堪称中国农民哲学家的思想经典。

艰苦创业,忠实践行“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华西村党组织近60年始终践行对村民的承诺,艰苦创业、团结奋进,始终把群众利益扛在肩上,发展成果百姓优先享有,发展中的艰难险阻,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于担当,这样的领路人,老百姓打心底里拥护。吴仁宝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为人民利益的一面红旗。无论任何时候,坚信一点,共产党是要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他带头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坐全村最好的车,到了村民都搬进第五代豪华别墅时,他和老伴还仍然住在华西村20世纪70年代居住的旧楼里,华西村大部分人存款都超过300万元的时候,他的存款只有100多万元。在华西村,“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已经是吴仁宝和他的团队在群众心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华西村无论遇到发展中的困难,还是形势变化带来的波折和风险;无论是重大发展抉择,还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吴仁宝和吴协恩都总能带领这个坚强的班子成功地去战胜。华西村的发展壮大,就是靠这样的一批人凭着一股不折不挠的精神、勇气和毅力,战天斗地、一往无前,不断开拓发展起来的。

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华西人始终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追求创新创优创效,追求先行和引领,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追求特色发展。华西团队有着一种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他们从创新中收获发展奇迹、形成经验,然后再把这些经验制度化,并不断完善,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吴协恩说,华西人总是“快一拍、领着走,而不是慢一拍、跟着走”。无论在追求共同富裕方面探索建立的“一分五统”,还是在产权改革上的“期权制、合伙人制”;无论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打响的“关、转、控、治、保”整体战,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推出的“开发公司运作模式”和开办“不想富的人”教育培训班,等等,他们都领先一步,创新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也为我国广大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唯才是用,不拘一格发挥好各类人才的支撑作用。华西村建村伊始,就把人才看作发展的第一资源,从在大城市找“周末工程师”、请回周边工厂的能工巧匠开始,到“给票子、给户口、给房子”,再到“给股权、给位子、给面子”,搞期权制“合伙人制”,以及班子成员为人才做助手、当保姆等等,吴仁宝和华西的一班人是想尽了千方百计,把五湖四海的人才都凝聚到这“天下第一村”来。在长期的实践中悟出一整套独到的人才观,提出了“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材小用,基本没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量才录用,育才待用。只要用人,用好人,就不愁办不好事”。在华西村党委的统筹引领下,无论是内才外才、大才小才,都能按自己的特点找到方位和角色,发挥好各自的专长和贡献。

俯瞰华西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华西村正在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差异化理念,推动产业振兴;以‘当助手的姿态,落实人才振兴;以‘富脑袋导向,助力文化振兴;以‘高质量规划,促进生态振兴;以‘创造性举措,强化组织振兴”。我们相信,在华西村党委一班人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中,继续走前头作表率,谱写新时代华丽篇章,为中国广大农村提供更多的成功经验和典型范例。

(图片由华西村提供)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