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绿色版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研究(作者:李小婷 朱红伟 王哲 乔惠民栏头署书导读

2024-11-19 23:55 《人民长江》杂志  主页 > 趣旨 > 绿色国土行 > 绿色版图 >

打印 放大 缩小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研究

 
人民长江》杂志 2024年1期 

 

作者:李小婷 朱红伟 王哲

 

摘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石,生态产品总值(GEP)的核算结果目前仍存在不受认可、不接地气以及未能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充分衔接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研究的方法。该方法在空间上量化GEP价值并结合区域发展规划研判生态产品综合价值高地,依据综合价值高地结果从全域及典型片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研究。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为对象,开展了全域层面价值高地识别并分析了区域价值转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从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旅游及特色文化与生态低碳产业化发展、生态资源指标交易与跨界水体生态保护补偿模式等方面开展全域层面路径转化的具体策略;同时依托综合价值高地结果识别典型重点片区,按照“生态资源摸排-生态价值核算-路径策略分析-价值增量预测”的工作路径为田山庄村乡村振兴项目提出了更具实操性的价值转化方案与增量评估结果。提出的GEP核算与价值转化相互衔接模式,在可视化GEP价值量的同时,可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研究以及生态产业模式的打造与生态项目的甄选提供参考。

摘要:生态产品; 价值核算; 价值提升; 转化模式;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中图法分类号: X321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1.009

0 引 言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抓手和载体。生态产品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定义为,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生产和与人类共同作用为人类福祉提供的最终产品或服务[1]。生态产品正逐步成为继农产品、工业产品、服务业产品后的第四产品,生态产业也正成为继农业、工业、服务业后的第四产業[2]。目前,全国各地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海南省已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试点[2],江西省、贵州省、青海省和浙江省还被列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3]。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地方试点、流域区域探索向全国全面铺开。

生态产品是连接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桥梁和纽带[4],而生态产品总值(GEP)作为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则是有效量化区域“绿水青山”生态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两山”价值转化的基础。推广GEP核算方式、准确掌握生态产品服务价值,既能为当前“两山”转化效率评价提供统一标准,又能为未来“两山”转化政策路径提供参考[5]。目前国内在GEP核算方面主要从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以及文化服务价值三方面构建的测度体系为依托开展全国、省级以及市县级的GEP核算[6]。作为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模式路径已成为多方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的重要抓手[7],部分地区已探索形成一批可借鉴的典型模式。张林波等[1]根据生态产品的消费属性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分为政府路径、市场路径和政府与市场混合路径3类,其中,难以界定产权的纯公共性生态产品主要以政府路径为主导,可通过生产流通与交换实现价值的经营性生态产品主要采用市场路径,而介于公共性生态产品与经营性生态产品之间的准公共性生态产品如碳排放权、排污权则主要依托政府与市场混合路径实现其价值。同时根据不同生态产品的属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可分为对应的3类:① 针对纯公共性生态产品的生态修复与生态补偿模式;② 针对经营性生态产品的生态产业化模式,具体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文化旅游业;③ 针对准公共性生态产品的生态产权交易与生态资源资本化模式[8]。张林波等[9]则从生态产品使用价值的交换主体、交换载体、交换机制等角度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模式总结为8大类、22小类,其中8大类包括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资源产权流转、资源配额交易、生态载体溢价、生态产业开发、区域协同发展和生态资本收益。自然资源部自2020年4月起连续推出的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中,主要从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与生态补偿方面进行分类。虽然目前国内在GEP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方面已经开展了一定的探索,但对于GEP核算结果如何有效衔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并助力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直是行业待破解的难题。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地处沪宁、沪杭两条传统发展轴线之间。毗邻长三角都市圈和上海大都市圈的地理区位特征,使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境内河网密布、湖荡纵横,河湖水面率高达20.3%,是典型以水为脉的江南水乡。同时,河流、湖荡、湿地、林地、农田等丰富多元的生态系统类型造就了示范区蓝绿交织、林田共生的水乡空间肌理,使其具有突出的生态保育功能。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在国家重大战略、优势区位条件双重推动下,在区域探索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正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因此在示范区开展生态优势提升及转化模式探索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示范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优质生态资源的价值尚未充分激活和全面彰显。因此,本文基于示范区生态本底特征,在科学核算区域GEP价值量的基础上,结合示范区实际发展诉求等相关因素分析研判示范区综合生态价值高地,并依据价值高地结果从不同层级开展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转化模式与价值提升策略研究,以期为区域可持续生态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参考。

1 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总体思路

生态产品作为“绿水青山”在实践中的代名词,除具有一般产品的价值外,还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价值。其中一般产品的价值如林业产值、渔业产值等已经属于生态产品经济价值的组成部分,而生态服务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属于传统观念中的非市场价值,往往难以通过市场交易体现并得到市场的识别和认可[10]。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使得生态产品价值在市场上得到全面显现。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转化模式即是依靠政府或市场的力量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绿色生产活动,将生态产品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货币化的形式显现出来,促进GEP与GDP之间双转化、双增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逐步转变的过程。

本研究在科学开展全域层面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GEP价值量空间化展示同时结合区域发展规划、生态产业规划等布局方向,系统研判形成区域生态产品价值综合高地。同时全面分析示范区全域层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提升物质产品價值的生态产业化经营、提升调节服务价值的生态资源指标交易和生态保护补偿,以及提升文化服务价值的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和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开展示范区全域层面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路径探索。此外根据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综合高地图,识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重点片区,通过对重点片区生态资源的充分摸排,并在对片区GEP核算的基础上,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片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模式打造,同时根据生态产业预期目标,实现对重点片区生态价值增量的预测,为评估片区层面生态产业发展情况提供抓手。研究总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 示范区GEP核算及价值高地识别

研究在综合GEP相关规范及示范区属地特性的基础上,从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以及文化服务3方面科学量化了示范区2020年GEP总值,并基于核算结果准确识别区域生态价值高地,为示范区生态优势提升及价值转化路径探索提供基础性支撑。从空间分布上看,示范区单位面积GEP价值高地主要分布于太湖、淀山湖、元荡、北麻漾、太湖-同里湿地等河湖水体以及西塘古镇、同里古镇等知名景区一带(见图2(a)),这为示范区依托良好的舒适环境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与文旅产业优化布局指明了方向。同时,示范区GEP价值高地与以重点河湖水体为主的调节服务价值高地(见图2(c))和示范区以5A级景区为主的文化服务价值高地(见图2(d))趋势的一致性,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示范区调节服务与文化服务提供的价值量(调节服务与文化服务价值量占示范区GEP总值的95.16%)远超物质产品价值量。物质产品提供方面,示范区生态物质产品价值高地主要分布于以蔬菜瓜果产出为主的姚庄、练塘和西塘镇以及以渔业产品产出为主的黎里、松陵和平望镇(见图2(b)),这可为示范区生态农产品产业集聚与规模化发展提供有效指引。

为更好地挖掘生态价值潜力,助推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价值高地与示范区实际需求高度融合,本研究在结合区域现状、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专项规划、产业规划等因素的基础上,综合研判形成了示范区“一厅三片多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合高地图(见图3)。“一厅三片多点”即以水乡客厅为核心,以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和嘉善祥符荡科创绿谷为引领,串联同里、震泽、朱家角、西塘等江南水乡古镇,白鹤、练塘、天凝、平望等现代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及大云、陶庄等生态文旅热点的示范区综合生态价值高地格局。示范区综合生态价值高地图的确定为区域生态优势的进一步提升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打通提供了有效抓手,也为示范区具有引领效应的重点生态产业项目谋划和布局提供了决策依据。

3 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及问题

(1) 生态环境稳中有升,资源整合力度尚显不足。作为河网水系纵横交错的江南水乡,示范区近年来水质达标率稳中有升,但以太浦河为代表的跨界河湖在共保联治工作中尚存治理权责不清等问题。同时,由于水系的阻隔使得周边生态资源未能协同串联形成规模效应。此外,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示范区境内的农居村落普遍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亟需通过有效手段盘活与激发示范区乡村生态资源潜力与价值。

(2) 生态产业初具规模,深度开发有待加强。生态农业发展方面,作为长三角的“菜篮子”“米袋子”,示范区不仅拥有吴江大米、练塘茭白、白鹤草莓、姚庄黄桃等经济作物,更兼具太湖大闸蟹、太湖三白等特种水产,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但示范区农产品的发展仍面临生产效率低下、产量规模不足、品牌知名度低、精深加工欠缺等突出问题。生态文旅服务方面,虽然目前示范区形成了以青西郊野公园、同里国家湿地为代表的自然观光型生态旅游区及以同里古镇、西塘古镇和朱家角古镇为代表的江南古镇文化旅游热区为主发展的整体格局,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河湖自然观光开发不足、深度体验型新兴旅游资源匮乏、水乡古镇同质化发展等各类问题。生态产业方面,优良的生态调节服务功能支撑并带动了示范区一批特色科创产业、科研创新产业、先进制造产业的培育和孵化。但由于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创新功能加速集聚过渡、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示范区产业发展仍存在环境友好度、布局合理度、产业契合度、创新融合度欠缺或不足的问题。

(3) 生态资源指标交易起步探索,成熟发展模式尚需形成。目前示范区范围内仅有吴江区和嘉善县分别推出了排污权抵押组合贷款交易及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款模式,旨在通过资源配额的交易缓解企业发展融资问题,但不管是碳排放权还是排污权均属于事后的挽救措施,属于“末端治理”,作为生态绿色的典范和标杆区域,示范区在“前端引导”指标交易方面尚未彰显优势。

(4) 生态保护补偿先行先试,激励回报机制亟需完善。目前,示范区的青浦区出台了关于水源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以奖代拨”的管理办法,同时吴江区不仅开展了类型多样的林地补偿、湿地补偿、蚕桑生态补偿,还率先试行区镇空气质量补偿模式,为其他区域开展相关探索提供了参考。但作为地跨“两省一市”且着眼于以水为核心推动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在跨界水体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方面仍存在补偿方式、模式等不同争议。此外,不论是林地补偿、湿地补偿还是跨界水体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均存在以政府资金支持为主后续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亟需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模式。

4 示范区生态优势提升及转化模式

生态特色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优良本底为示范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11-14],研究中一般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研究角度采取不同的分类方式。针对示范区目前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参考自然资源部较为权威的分类方法,从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资源指标交易及生态保护补偿等方面开展示范区生态优势提升及转化模式研究。示范区生态优势提升策略与转化模式关系如图4所示。

4.1 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模式

生态修复往往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与基础,一般主要指通过修正和弥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依托产出的优质生态产品促进价值实现的过程[15]。

4.1.1 跨界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与价值提升

针对太浦河沿线生态治理权责不清且生态资源零散破碎这一现状,建议示范区主要从太浦河等跨界河湖周边生态环境提升、绿色产业培育入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类项目。聚焦示范区湖、港、荡、漾组成的“水链”的本底特征,并依托青浦、吴江、嘉善合力打造的三条贯通区域东西南北的“蓝色珠链”,在进一步加强湖荡联通、提升水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生态缓冲带、水下森林等生态修复技术,擦亮区域生态底色,打造示范区发挥休闲作用与培育新经济的重要空间。结合太浦河实施的“沪湖蓝带”计划,因地制宜地布局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如借助同里、黎里等历史名镇的文化效应在沿岸布局功能复合型的花园学镇;依托汾湖高新区科技创新产业社区的定位发展高科技产业打造形成中国科创产业的新空间载体;同时结合太浦河亲水宜居的舒适气候,尝试同嘉善共同联合促进康养综合体等产业的开发。

4.1.2 美丽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与价值提升

针对示范区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用地指标保障不足、人居环境有待加强等有关问题,建议示范区从土地综合整治入手,尝试通过农宅腾退、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点状供地等模式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发展指标。此外,还可通过施行农业标准地改革、生态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机制进一步保障农村耕地指标的顺利落实。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结合厕所革命、红黑榜行动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力度,同时可通过实行农村劳务合作社发展模式在开展乡村卫生保洁、绿化养护及物业管理等工作的同时带动当地居民二次就业。村庄的美化提升,一方面结合综合生态价值高地图中不同村庄“串点成线成面”的组团效应,集中开展以“江村”或“吴越汾湖”等为主题的乡村规划建设;另一方面根据区域特色进行乡村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如青浦区莲湖村可依托得天独厚的郊野湿地打造幽静宜人的乡村发展风貌,吴江“曲水善湾”美丽乡村工程可结合“莼鲈之思”的特色还原乡愁记忆,嘉善干窑镇则可借助窑文化的历史底蕴推动乡村以窑文化为亮点的景观工程示范与打造。

4.2 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

生态产业化经营主要指依托区域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将生态产品价值附着于农产品、服务产品的价值中,并借助市场化手段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过程[16]。结合当前区域生态资源本底及生態产业孕育发展现状,建议示范区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特色文化产业、生态低碳产业等“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入手,进一步推动区域生态产品向生态经济转化。

4.2.1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农业产业化主要指通过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发展高质量农业自主品牌,实现循环有机生态产业打造的发展模式[17]。针对示范区江南圩田特色农产品影响力较低等问题,建议示范区在充分挖掘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基础上,借助白鹤、练塘及天凝现代农业基地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辐射农业基地周边,量质并举提高农业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推动示范区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与特色农业一体化发展。同时依托“淀湖原味”“银嘉善”等区域公共品牌,包装打造如以“水韵江南”为主题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并借势营销讲好公共品牌故事。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将初级农产品的价值附加于农产品衍生品、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中,实现农产品的溢价增值。在发展一、二产业的基础上,拓展农业研学、休闲体验、观光游览等第三产业,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如大力推动青浦片区水稻、水生作物、特种水产“三水”融合的立体种养模式、吴江太湖雪蚕桑文化及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产学研融合模式、嘉善黄桃“种植+采摘+观光”为一体的五彩姚庄田园综合体模式发展。培育多种模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并支持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创新“保底收益+股份分红”机制,助推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

4.2.2 生态旅游及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

生态旅游和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主要指依托区域森林山地、河流湖泊、历史遗存和特色文化等资源,通过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开发推动文化服务价值产品交易的过程[2]。针对示范区文旅产业自然景观开发不足、人文历史景观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建议示范区从顶层设计出发,突出示范区水泽绿洲的自然底色和吴越文化、运河文化、古镇文化、非遗文化及农耕文化的历史传承,串联淀山湖、元荡、水乡客厅及同里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绿色节点和同里古镇、震泽古镇、西塘古镇、朱家角古镇及平望古运河等历史文化节点,推动示范区“自然+文化”旅游大格局融合发展。河湖自然观光及深度体验型旅游开发可依托汾湖生态文体旅等工程的开发,推动水上帆船运动、岸边休闲垂钓、环湖马拉松比赛等滨水文旅业态创新发展。水乡古镇特色发展可通过在示范区成立古镇发展联盟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对古镇资源进行整合布局统一开发,打造差异化的文旅古镇发展模式。此外,示范区还可依托特色文化及历史遗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并推动历史景观重塑。针对吴江“震泽丝绸小镇”和嘉善“干窑机器人小镇”等特色小镇,通过挖掘非遗传人、招募行业精英担任“轮值镇长”等方式策划和带动一批示范区特色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加大对汾湖八景、震泽八景及运河十景等历史文化景色的恢复和再造,通过影视取景、电商直播等宣传方式借势打造文旅IP,促进示范区文旅产业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

4.2.3 生态低碳产业发展

生态低碳产业发展指依托区域优良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运用先进技术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生态敏感型绿色产业的培育[18]。针对示范区在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布局方面存在的过渡转型问题,建议示范区在当前高新优势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将绿色低碳理念充分融入水乡客厅、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及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一厅三片”等具有前沿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产业规划和布局中,推动示范区电子芯片、光学元器件、高端医药等对生态环境要求严苛的科创研发企业与生态环境“共生”发展。以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光电缆产业为载体,推进先进工程和制造业生产使用脱碳化,实现集聚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的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区域循环经济产业建设为抓手助力示范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产业模式形成,从而推动示范区静脉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及静脉特色小镇建设。示范区还可加大对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支持力度,实现新能源产业与生态农业同步发展。

4.3 生态资源指标交易

生态资源指标交易的实质是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的方式,为难以界定收益主体的资源或资产创造交易需求,实现生态产品的合理配置和市场化流通[19]。示范区可在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登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推动生态资源“零存整取”等商业银行模式发展。基于示范区集中连片、自成特色的江南圩田,可通过引入市场化的主体探索垦造水田指标交易模式,并将基础设施项目和水田垦造指标交易结合,实现示范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共同促进。基于示范区优良的生态空间和生态资源,创新推出“绿票”或“生态券”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对占用或维护生态空间及自然资源的行为分别支付或发放相应的“绿票”或“生态券”,实现对示范区生态空间及自然资源的占补平衡。此外,在能源低碳减排方面,示范区应充分依托区域低碳园区的发展模式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带来的便利优势,鼓励示范区率先开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等绿电市场交易及CCER新能源自愿减排市场交易,进一步助力示范区“双碳”目标达成。

4.4 生态保护补偿

生态补偿机制实质是平衡利益相关方发展权和生态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20]。目前示范区在林地补偿、蚕桑生态补偿以及空气质量补偿方面的工作已经走在前列,而跨区域跨流域的水体生态保护补偿工作一直是多方关注的焦点,因此重点针对太浦河流域水体生态保护补偿模式进行探讨。开展兼顾太浦河上游水质达标补偿与下游泄洪建设补偿为一体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保护补偿。建议三地协商以“使用者付费”的方式由下游补偿上游干净水源保护费用,并由上游在科学折算洪涝补偿费用的基础上对下游给予一定补偿。以完全市场化融资的信托基金模式开展“农户+企业”合作的造血式生态保护补偿,引入的社会资本对太浦河上游吳江以纺织印染为主的工业企业及下游青浦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种养产业进行统一运营管理,并开发绿色生态产业和特色生态旅游产业获取收益,农户则将土地经营权以财产权出让的方式交由基金信托管理并通过土地补偿金和盈利分红获得回报。探索岗位供给、产业帮扶等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因太浦河沿岸三地产业结构发展差异较大,取缔吴江第二产业造成的经济影响远高于关停青浦区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因此上海市西南五区等饮用水受益地区可通过向吴江提供优质的就业岗位或建立流域上下游间的帮扶机制,实现跨界水域相关主体间的合作共赢。

5 示范区典型片区层面价值实现研究

以综合价值高地图识别出的西岑科创中心周边的田山庄村乡村振兴项目为例,开展典型片区层面基于GEP核算的乡村生态优势提升与转化路径研究。田山庄村位于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核心区块,紧邻华为青浦研发中心,西与示范区水乡客厅相邻,南接金泽水库,是示范区规划保留的村庄。田山庄村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本底资源丰富,水系发达具有较好的核心区位优势(见图5)。该项目核心定位是积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通过生态本底资源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综合治理,吸引与华为科创氛围溢出相衔接的相关产业资源导入,承接周边示范区水乡客厅和青西郊野公园客群的聚集和消费,从而实现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和转化。

虽然整体方案获得认可,但仍存在项目定位不清晰和项目组织形式不明确等问题,导致项目的回报机制缺少清晰的路径。农村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也是绿水青山和自然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域,具有乡村振兴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天然融合基础。要激活乡村生态资源,按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要经过“生态资源摸排-生态价值核算-路径策略分析-价值增量预测”的递进演化过程,通过乡村生态资源认识、开发、投资、运营等实现生态产品或服务价值在市场中的保值与增值。

(1) 生态资源摸排。田山庄村地处冈身松江文化圈,是传统圩田耕作体系区,具有江南水乡较为典型的肌理特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内河网密布,水路交错,农田多分布在村域南部。村内建筑依水就势临水而居,民居风貌以苏式与浙北风格相融的传统风格为主。同时具备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及文旅服务提升的价值。

(2) 生态价值核算。2020年,田山庄村物质产品价值约为1 322万元,其中农业产品总产值约560万元,淡水资源价值约762万元。田山庄村调节服务价值为36 683.72万元,其中水源涵养价值为537.57万元;生态系统拦截、净化大气污染物,维持村庄良好空气环境价值为1 257.9万元;维护良好的水质环境价值为4 079万元;生态系统调蓄洪水价值为13 239.7万元;提供舒适的气候环境价值为17 569.55万元。田山庄文化服务价值约为144万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域内研学机构。

(3) 路径策略分析。① 建立田山庄村生态产品价值常态化核算和评估机制;② 开展田山庄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广农光互补或“光伏+设施农业”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推进零碳村庄建设、打造立体农业产业园实现田山庄村一二三产融合;③ 聚焦田山庄村非遗文化和特色美食发展特色产业等5种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力图在整村运营和产业发展中获取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相关政策落位,明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高地指向性,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和布局。

低碳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可通过村集体与当地国有企业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并引进社会资本的形式共同推动农光互补类产业开发,路径如图6所示。区域优质的本底资源提高了社会资本光伏电池的寿命、发电电量的增加以及农产品的品质,此部分价值增值费用应体现在对区域调节服务产品的购买上,如按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5%和生态溢价的12%支付项目公司,项目公司通过价值溢价费用和土地租赁费用的收取获得盈利,并按照一定比例资金奖励村集体,实现村庄低碳农业的良性发展。

特色产业发展方面,项目公司可通过与田山庄村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或手工艺人以成立市场经营主体的方式开展合作,其中项目公司投入资金,农户以技术作价入股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者参与市场化开发,路径如图7所示。通过对田山庄村特色美食、手工艺品和歌曲文化的加工打造并借助捆绑销售、节庆展览和数字展览等方式实现产品的推广宣传。市场经营主体获取特色产品销售收入的同时,由其策划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周”“非遗购物节”等节日与直播带货等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也可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并获取相关收入。

(4) 价值增量预测。基于田山庄村绿色有机产品品牌打造,田山庄村大米产值将可能实现千万的突破,达到1 280万元的产值,生态物质产品价值预计可提升720万元。通过实施田山庄村水环境治理,使得水体由Ⅳ类向Ⅲ类提升,可以实现水质维护价值5 236万元,调节服务类价值预计可提升1 157.1万元。在田山庄村生态农文旅提升方面,预计每年可实现民宿经济约200万元、水上活动约50万元、农业生态观光体验约24万元、研学服务约300万元等收入,文化旅游服務价值预计可提升574万元的收入。

6 结论及建议

通过科学量化示范区生态资源价值,并结合区域实际发展现状,在准确研判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合高地的基础上,从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资源指标交易和生态保护补偿4方面提出了示范区生态优势提升与转化模式的探索建议,但在具体路径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产业开发的积极性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建议示范区从出台灵活的用地保障政策、制定市场补偿及反哺机制、拓宽社会资本融资渠道等方面入手,推动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市场化程度,为区域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模式提供助力。此外,依据全域层面价值高地识别结果,以重点片区中的田山庄村乡村振兴项目为例,对田山庄村构建的“生态资源摸排-生态价值核算-路径策略分析-价值增量预测”研究体系,也为示范区量化其他生态产业项目生态价值增量提供了参考。建议示范区以GEP核算为基础,构建针对项目层级的生态产业准入与决策、收益扩展和绩效评价的考核体系,为示范区生态项目的甄别与筛选提供基础支撑,也为生态产业项目的培育孵化提供思路与指引。

参考文献:

[1] 张林波,虞慧怡,郝超志.生态产品概念再定义及其内涵辨析[J].环境科学研究,2021,34(3):655-660.

[2] 叶有华,肖冰,冯宏娟,等.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路径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31(2):421-428.

[3] 张丽佳,周妍.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路径探索[J].生态学报,2021,41(19):7893-7899.

[4] 张籍,邹梓颖.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及其应用研究[J].生态经济,2022,38(10):167-172,227.

[5] 周雅倩,李燕.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广西向海经济“两山”转化通道研究[J].商业经济,2021(12):142-145.

[6] 欧阳志云,朱春全,杨广斌,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概念、核算方法与案例研究[J].生态学报,2013,33(21):6747-6761.

[7] 周伟,沈镭,钟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边界及路径研究[J].资源与产业,2021,23(4):94-104.

[8] 孙博文,彭绪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关键问题及制度保障体系[J].生态经济,2021,37(6):13-19.

[9] 张林波,虞慧怡,郝超志,等.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模式与路径[J].环境科学研究,2021,34(6):1407-1416.

[10] 金铂皓,冯建美,黄锐,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涵,路径和现实困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34(3):11-16,62.

[11] 高晓龙,林亦晴,徐卫华,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20,40(1):24-33.

[12] 范利平,葛晓霞.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23,44(1):96-102.

[13] WIDICAHYONO A,AWANG S A,MARYUDI A,et al.Achieving sustainable ese of environment:a framework for payment for protected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J].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8,148(1):012019.

[14] 彭振陽,黄金凤.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以黄冈浠水流域为例[J].水利水电快报,2022,43(2):94-99.

[15] 张丽佳,周妍,苏香燕.生态修复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与路径[J].中国土地,2021(7):4-8.

[16] 朱万江,陈悠,王亮.江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J].中国土地,2021(12):29-32.

[17] 刘韬,和兰娣,赵海鹰,等.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般化路径探讨[J].生态环境学报,2022,31(5):1059-1070.

[18] 王夏晖,朱媛媛,文一惠,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模式与创新路径[J].环境保护,2020,48(14):14-17.

[19] 周小梅,黄鑫.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实现路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制度创新[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9):23-27,39.

[20] 曾祉祥,叶有华,郭微,等.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思路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深圳市光明区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20,29(9):1801-1809.

(编辑:黄文晋)

Transformation mod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valu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ed Demonstration Zone

LI Xiaoting1,ZHU Hongwei1,WANG Zhe2

(1.Shanghai Investigation,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200434,China; 2.Yangtze River Delta Branch,Yangtz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Ltd.,Suzhou 215164,China)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valu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ynergistically promote high-level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However,as the cornerstone of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the accounting results of the 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still have contradictions such as not being recognized,not being grounded,and not fully connected with the path of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This study proposed specific methods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value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whole area and typical areas,which is based on spatially quantifying the value of GEP and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value highlands.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as an object,we proposed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the path transformation at the global level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global value highland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regional value transformation.Specifically,these strategies include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value enhancement,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ecological tourism,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ecological low-carbon industry,trading of ecological resource indicators,and compensation model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cross-border water bodies.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highland,typical key areas were identified.More grounded value transformation plans and incremental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proposed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 of Tianshanzhuang Village,which was according to the work path of "ecological resource allocation-ecological value accounting-path strategy analysis-value increment prediction".The linkage model between GEP accounting and value transformation proposed in this study visualizes the value of GEP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regional targeted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transformation paths.Moreover,it also gives reference for the creation of ecological industry models and selection of ecological projects at the level of typical areas.

Key words:

ecological products;value accounting;value enhancement;transformation mode;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