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点睛:生态责任 绿色版图
栏头署书: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深呼吸小城专家组组长、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入围奖获得者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编研员芬儿、李浩、张杨
遵循自然法则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一个从事水环境研究的人,谈到生态文明,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即是水源于自然,即水的自然属性。任何文明,包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都离不开水,也不能脱离其应该遵循的自然法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指出了生态与文明的必然联系。生态和文明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对自然、生态与人及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和自然也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追求文明、追求生态文明的宗旨,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与人的和谐。其中最为基础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就要求我们深入认识自然规律、掌握科学利用自然的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特征。”所以,“人不仅在实践中,而且在思维运动中确证和表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他说的人和自然之间有生命联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人和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基于此,我认为自然是生态文明的载体、供体和受体。第一,自然是生态文明的载体。没有自然,就没有生态;没有文明,就没有生态文明。自然承载着生态系统的所有功能,也承载着文明的自然基础。第二,自然是生态文明的供体。有良好的自然,才会有良好的生态,供给人类的自然生态及其功能才是健康的。我们今天享受的生态服务,包括生态系统中生产的物质(我们叫它生态产品)、生态产品的增值、生存所必需的财富以及健康保证等,都依赖自然的供给。自然是人类所有财富的源泉。第三,自然是生态文明的受体。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更加敬畏的态度对待自然,更加文明的方式善待生态,更加理性的态度改造自然。只有把自然、生态和文明作为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共同体,生存才有保障,发展才可持续。
所以,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道法自然。这应该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人类面向生态的现代文明,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并建好生态文明。
一、敬畏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基础
以水为例。天然水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简单来讲,从营养物质、浮游植物、植食性鱼类到肉食性鱼类,或从菌类、浮游动物到肉食性鱼类,都是自然形成又由自然所维持的生物链条。这个生物链条中的任何一个敏感物种,或任何一个个体的损伤,都可能使水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或破坏。因此,自然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是保障生态健康的重要基础。对此,我国已经采取了一些主动措施。比如,从2021年1月起,长江开始了十年禁渔,这实际上是根据长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健康水平提升需求所采取的一种“休养生息”策略,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的生态举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人类尊重自然的主动作为。
历史经验证明,如果破坏自然和不科学地改造自然,人类将受到自然的惩罚。比如,可能导致重大疫情发生。明代万历八年,山西大同出现了大规模鼠疫,后来疫情扩散到京城,其原因就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嘉靖时期,移民就对山西长城口外的蒙古草原进行开垦,扰乱了长爪沙鼠的生存环境,打破了自然平衡,导致鼠疫爆发。反思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它与人类对生态的破坏有没有关系?与破坏生态对动物栖息地干扰进而使病毒宿主行为异常和病毒跨屏障传播有没有关系?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所以,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就是尊重和善待人类自己。
二、顺应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准则
我们要了解自然变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交互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变化规律。如果对此不了解,就可能无节制地开发自然、无约束地改造自然、无休止地破坏自然。长江流域的重要湖泊鄱阳湖、太湖等都存在水生态问题,比如蓝藻爆发、稀有生物减少、生态缺水等。这些问题都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干预有关,与对江湖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有关,与大量污染物超负荷排放有关,总之与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有关。然而,我们过去缺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自觉性,所以,无论是科学界还是管理者,都需要对此深刻理解和加强研究。不了解自然变化规律,就不能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和机制来利用它、保护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就要不强迫性地改造自然、不破坏性地修饰自然和不过度性地开发自然。同时,人类所为要与生态系统的行为相融合,要有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自觉性和长期性计划。
所以,人类应该有与自然系统变化相一致的行为,即人应该是自然的顺从者而不是违背者,但并不是说我们对自然环境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能做。所谓顺应自然,也需要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采取一些主动服务的行动,包括保护生态要素和改善生态质量的适宜性行为。
比如,通过调控水体生产力水平以促进水生态健康。如果生产力低,生态系统就可能是不健康的;如果某种生产力过高,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负荷太大。所以,对生产力有节律地调控,也是顺应自然的一种主动行为。如何从生态健康的角度调控生产力水平涉及诸多问题,比如生态系统的能量供给与输出能力、初级生产力的增殖与爆发能力、生态系统的自组织与自修复能力、水体的自净化与调控能力、生物的多样性与完整性能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需平衡能力等。
顺应自然需要控制可容纳、可承载的环境排放负荷,比如污水厂重要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我国很多地方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三类或类三类、类四类标准,限制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以此来保障受纳水体的生态安全。虽然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水体污染,但还缺乏对生态系统响应和健康保障的考量。采用受纳水体生态系统可接受、可容纳、可承载的指标和标准才是科学合理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水人和谐、水与生态系统和谐、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和谐、生物多样性与完整性和谐。因此,进入受纳水体的再生水不再是不得已的排放,而是对环境和生态需水的必要补给;水的排放不只是关注控制污染的简单约束,而是对水环境、水生态的修复能力的提升;进入地表或地下的再生水不是陌生的外来者,而是可以与原有水生态系统高度融合的共同体。
三、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保证
保护自然,既要护也要养。养就是更加呵护,更加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维护。养和护的目标,就是要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控和保护方式,来实现水体、生态环境的物理完整性、化学完整性和生物完整性。有效地保护自然,才能保障和提升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生态损伤的自修复能力、水体和水环境的自净化能力、本地生物的主导能力、生物多样性的自我丰富能力。
保护自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水生态系统保护就需要养水护水。其要点大体上包括五个方面:(1)核心:养生态、护生态;(2)认知: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变化成因;(3)关键: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力平衡与调控;(4)逻辑:生态优先、善待自然;(5)目标: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与恢复。去年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张波同志组织专家编制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指标体系时就强调了生态系统完整性,强调了水体的生物评价,而其中的难点是生物完整性评估。即使在最早开展水生态完整性评估的美国,生物评估也是难点。目前,美国有22个州在准备做水生态评估,但实际上只有12个州做到了生物评估。他们也在做国家河流及溪流的生态调查,从生物状况、化学胁迫因子、物理生境胁迫因子、人类健康指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确定了基于评估结果和水生生物保护的一系列修复目标。他们还采用TMDL方法确定了43200多个受损水体,并选定了需要修复的物理、化学、生物指标,实现了很好的修复效果。这是美国在执行《清洁水法案》时对水生态系统改善采取的主动行为,也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做法。
四、道法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法则
利用自然的方法来治理和修复生态环境已成为国际共识。基于自然,就不能人工化,而要生态化,也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过程,强化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修复能力,减少人为干扰的力度和强度,绝不在环境治理的同时又破坏生态。
近年来,基于自然过程净水受到很多关注和应用。比如荷兰等欧洲国家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河岸过滤技术净化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经此过程预处理后的水,只需要简单的水厂净化就可以直接送给用户饮用。基于自然简化净水流程,即是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孤立的过程,也不可能仅是自然的胜利,它关联到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科技和人等方方面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成果,在诸多要素中具有统领性意义。不论如何,自然都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要素、准则、约束和保障,是生态文明的载体、供体和受体。
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能兴生态、兴文明、兴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