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点睛:生态责任 绿色版图
栏头署书: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深呼吸小城专家组组长、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入围奖获得者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编研员芬儿、李浩、张杨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今天,我主要汇报七个方面的学习体会:一是关于党的二十大的主题,二是关于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四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是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六是关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七是关于应对风险挑战。
第一,关于党的二十大的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个主题非常鲜明,郑重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大会的主题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统摄全局的灵魂。
第二,关于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其中,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接下来,报告用“3+16+4”的结构,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3”是指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16”是指报告从十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中,第十一个方面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报告在充分肯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同时深刻指出,十年前面临的形势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当前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4”是指报告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四个里程碑意义:一是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二是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四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第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取得重大成果,集中体现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我们党更加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继续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做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过去的“一个结合”提升为现在的“两个结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贯穿其中的立场。针对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总结凝练出“六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根本立场;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精神特质;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理论品格;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实践要求;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思想方法;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世界大同。
第四,关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报告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报告指出: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报告还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牢牢把握五条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第五,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如期完成我们党的中心任务,需要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在经济建设方面,报告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理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报告从五个方面作出部署,即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政治建设方面,报告突出强调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也是最广泛的民主、最真实的民主、最管用的民主。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报告从加强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这次二十大报告的起草过程,充分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报告征求意见稿出炉之前,党中央就党的二十大议题征求了109个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并安排54个部门完成26个专题80份调研报告。报告征求意见稿成型后,征求党内外有关方面意见和建议的人数达4700多人,还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这在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中,是第一次。
在文化建设方面,报告主要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在社会建设方面,报告主要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即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报告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比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报告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即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在教育、科技和人才方面,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报告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报告主要围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即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在国家安全方面,报告主要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即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六,关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围绕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报告从七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即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第七,关于应对风险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延宕起伏、影响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安全赤字加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此外,我认为全球生态赤字持续扩大,旧账未还,又欠新账。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从未遇到过的,给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直接考验我们的斗争勇气、战略定力、应对能力。
从国际看,风险挑战主要来自美国遏华阻华的政治战略,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美国把我国当作竞争对手,实施极限打压不是短期的,也不是我们忍一忍、让一让就过去了,这将一直伴随我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进程。历史经验表明,以斗争求安全则安全存,以妥协求安全则安全亡。我们别无选择,唯有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同美国扭抱缠斗,在斗争中求安全、保发展。不斗争不可能有安全,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从国内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新的矛盾和风险挑战。去年以来,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今年由于受到超预期因素影响,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加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必须妥善应对和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渊源基础。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所以能够创立,主要得益于五个方面:一是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多年的工作经历、亲身实践和理性思考,是孕育产生这一重要思想的源头活水。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原创性理念。三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推动古代先哲的生态智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不断探索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逐步积累了一系列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规律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大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是借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成果。联合国于1972年开启人类环境议程,包括后来上升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既借鉴了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又融入中国实际和中华传统生态智慧,超越了国际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框架。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品格。集中体现为“六个性”:一是科学性和真理性。这一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到“两个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二是人民性和实践性。这一重要思想是源于实践、指导实践,被全国各地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为人民造福的创新理论。三是开放性和时代性。这一重要思想是洞察时代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在指导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深化和拓展,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时代之问。
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集中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政治意义。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成果,科学指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根本遵循。二是理论意义。这一重要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观,也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是历史意义。这一重要思想汲取古今中外文明因生态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把绿色发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底色和生态根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是实践意义。这一重要思想科学指引我们党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更加成熟,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五是世界意义。这一重要思想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坚持绿色低碳,为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第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党中央批准出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明确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在“十个坚持”。一是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这是根本保证。二是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历史依据。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基本原则。四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核心理念。五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宗旨要求。六是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这是战略路径。七是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是系统观念。八是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制度保障。九是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这是社会力量。十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是全球倡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总要求,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和金钥匙。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一是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二是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三是准确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四是深思细悟领会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五是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
新时代的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要更加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这些部署和要求,不仅主要体现在第十部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他各相关部分也有相应的部署和要求。经过个人梳理,我认为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五个一”。
第一,把握一个重大逻辑,就是要深刻理解目标任务之间的逻辑联系。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报告还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从中心任务到内在要求,再到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逻辑、任务逻辑、行动逻辑上,更加紧密、更加内生、更加融合。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党的二十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第二,落实一个战略要求,就是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谋划发展。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经济社会”四个字去掉,有着深远的战略考虑。我认为不仅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本身等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都要站在这个高度来谋划并做好顶层设计。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状态,各方面都要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事情,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第三,锚定一个奋斗目标,就是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报告强调,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以贯之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专章进行部署,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就是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让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加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更加山清水秀。
第四,坚持一个思想方法,就是要更加注重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深化和科学运用。系统观念,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我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必须统筹推进、协同发力。报告在安排部署推动绿色发展任务方面,对坚持系统观念提出了许多要求。“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统筹”和“协同推进”是一组关键词,更是一套“组合拳”,清晰地勾画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路径策略。在战术路径上,报告还提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等要求。在实践中,我们要牢牢把握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多重目标中,探索寻求最佳平衡点。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安全降碳,推动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在绿色转型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大规模、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五,推进一系列重大任务,就是要抓好四大举措落实落地。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涉及发展方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双碳工作四大领域的战略任务。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做实降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战略方向。报告还首次提出,要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资源环境要素是指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随着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资源环境要素有望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激励更多的市场主体投资到降碳、减污、扩绿等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持续增加,“美丽经济”越来越多,“高碳经济”“黑色经济”越来越少。生态环境保护也将由“要我做”的外部压力和公益性倡导,转变为“我要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汇聚成更加强大的社会合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真正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有的崇高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