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海洋经济|“国际旅游岛”背景下三亚生态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作者:崔晓宇,赵建成,薛 丹

2023-12-25 20:56 《绿色科技》杂志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国土经济观察 > 海洋经济 >

打印 放大 缩小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三亚生态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
 
《绿色科技》杂志 2019年1期
 
崔晓宇,赵建成,薛 丹,2
 
(1.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55;2.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 深圳 518055)
 
1 引言
三亚位于海南省最南端,是我国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和相对粗放式的管理,三亚城市生态格局受到了明显影响,如自然生态空间受到建设用地挤占、采石采矿造成山体多处受损、不合理的果林种植导致植被退化等[1],这些“城市病”已成为阻碍三亚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今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的一张重要名片”。在此背景下,作为海南岛旅游业的窗口城市,三亚的“城市病”亟待破解,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也被提上议程。生态城市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城市,而应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目的[2]。
 
本文对三亚生态城市建设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列举出三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优势(S)、劣势(W)、机遇(O)和挑战(T),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对策,为三亚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 三亚生态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生态环境优越
 
三亚市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空气优良率达到98.6%以上,PM2.5年均值低于15 μg/m3,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9%;国家、省级考核河流达标率91.7%;近岸海域、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建成区绿地率接近40%,人均绿地公园面积达15.4 m2。三亚市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总面积878 km2,占三亚陆地国土面积的45.8%。其中,I类红线区面积599 km2,Ⅱ类红线区面积279 km2。
 
2.1.2 区位资源优势
 
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是热带滨海度假旅游资源最丰富、最密集、最完整、最自然的地区和进入中国的热带门户。三亚背靠大陆,面向太平洋,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海上通道,同时三亚又位于新加坡—香港—日本海外经济带的中枢位置,是中国沿海开放的前沿阵地。三亚陆地面积1922 km2,管辖的海域面积3226 km2,海岸线长259 km,是除三沙市以外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全市A级景区15家、椰级乡村旅游点4处,其中5A级3家,五椰级3家;拥有“天下第一湾”亚龙湾,浪漫“天涯海角”享誉全球,世界最大的金玉佛像——南山“金玉观世音”,中国最大最佳潜水基地等世界级旅游名片,无不让海内外的游客心驰神往。三亚四季如夏,温润的环境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三亚也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产品和橡胶资源,如表1所示[3]。
 
 
 
表1 三亚201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2.1.3 政策优势
 
2015年,国家住建部实施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综合试点城市(双城)工程,三亚是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城市,也是首个同时获得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综合试点的地级市,“双修双城”建设成为三亚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2018年4月,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鼓励海南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经验。作为海南省第二大城市,三亚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勇当先锋,做出表率,而生态城市建设正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入关键期,生态立省、“大三亚”旅游经济圈战略加速推进,有利于三亚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2.2 劣势分析
2.2.1 高等院校缺乏,人才吸引力不强
 
目前,三亚仅有2所本科院校和4所专科院校,高层次人才供小于求,城市人口以中低学历的服务业人员为主。高端、专业人才的短缺不仅影响三亚科技的发展,而且将导致整个城市创新意识薄弱。2017年上半年,三亚房价收入比高达25.4,超过了一线城市北京和广州,排名全国第三。高昂的房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引进。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蓝图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无不依赖拥有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三亚还需多做工作。
 
2.2.2 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曾经红树丛生、白鹭成群的城市母亲河——三亚河和临春河在水库截流、污染物排放等行为的影响下,开始面临水量不足、水质污染、岸线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芒果林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张不断侵占林地面积,林地近十年减少了296 km2;围海造田、围塘养殖、城市化、港口码头建设等导致岸边红树林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捕捞、炸鱼炸礁、大规模养殖等活动造成鹿回头珊瑚礁的衰退[4];养殖排污、船舶排污和生活排污造成红沙港海域近年来多次发生赤潮[5]。
 
2.3 机遇分析
2.3.1 “一带一路”战略的强力助推
 
三亚不仅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6]、国家经略南海重要服务平台、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客厅和“国家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这个国家战略支撑下,三亚借助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发挥对外开放新优势,推进绿色“一带一路”,让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沿着“一带一路”国家传播,树立中国绿色发展新形象。
 
2.3.2 生态和经济相辅相成
 
2017年,三亚旅游总收入406.17亿元,占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的76.7%,旅游产业对三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7]。三亚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来源于三亚独特的海陆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三亚旅游经济增长的生命线。从未来发展来看,三亚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多元化产业体系,精品旅游、大健康、互联网、会展、科技、金融等产业将成为三亚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而这些产业的发展无一不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探索生态经济化、产业绿色化的有效路径,打造生态和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模式是三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保护好陆域、海域生态环境,带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变,是使三亚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必要条件,三亚生态城市建设的迫切性远高于其他地区。
 
2.4 挑战分析
2.4.1 缺少城市群的带动作用
 
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由于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三亚没有可融入的城市群,难以和同等规模的城市在经济、产业、交通、城市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这是三亚生态城市建设的一大挑战。
 
2.4.2 保护与开发存在很大矛盾
 
三亚地处热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遭到破坏后的恢复成本非常巨大。政府、旅游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本地村民、游客等不同群体对环境资源是否开发、以何种程度开发等问题各持己见,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2.4.3 冬夏两季城市人口相差较大
 
在夏天,炎热的三亚游客稀少,而到了冬天,当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处于严寒中时,三亚凭借其温暖的气候吸引了大量游客。近年来,随着春节期间在三亚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三亚人口数量“冬多夏少”的情况凸显。城市的规划建设以人口数量为基准开展,冬夏两季人口数量相差较大无疑会对三亚生态城市的建设造成影响。
 
3 发展思路与对策
3.1 大力培养、引进人才
立足三亚市情,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实行弹性兼职等柔性人才政策,努力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使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大幅提高,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三亚生态城市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实现人才协作与资源共享。开辟人才自由流动组合的绿色通道,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做好人才户籍、就业、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从而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
 
3.2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坚持自然资源全民所有,加快推进自然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原则,合理制定符合三亚环境资源承载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环境保护税率、综合水价、垃圾处理费标准,推进排污许可证交易。建立退耕(果、胶)还林生态补偿、珊瑚礁破坏生态补偿、溢油污染事故生态损害索赔管理等规范性制度,保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一步。充分利用三亚强日照优势,大规模投放新兴太阳能设施,如太阳能路灯、发电板、热水器等,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而且于有效减少碳排放。结合旧城区改造和市政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和提升泵站建设,将城乡结合部地区纳入污水管网,在新建城区内全面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在生态红线内村庄、居民点、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与农业养殖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加快推进垃圾转运站及厕所建设。加强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零星闲置地块的绿化工作,营造通村道路两侧绿色长廊、河道池塘周边滨水风光。完善村内道路、水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提高非中心城区接纳游客能力,在旅游旺季缓解主城区的人口压力。大力完善地面公共交通,保障游客在非自驾游时也能舒适、快速地到达景区或酒店,引导游客绿色出行。
 
4 结语
虽然河流污染、林地减少、海洋赤潮等环境问题和高校、人才短缺等发展劣势为三亚生态城市的建设增加了难度,但是,三亚宜人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等都是其自身的特色优势,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更是为三亚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只要充分利用城市优势、大力引进人才、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保护性开发,三亚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一定能高效、有序地完成。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