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好思路|“路学”视角下的川滇藏旅游协同发展(《旅游学刊》作者:王学基 程励

2023-12-10 00:34 《旅游学刊》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国土经济观察 > 旅游经济 >

打印 放大 缩小






“路学”视角下的川滇藏旅游协同发展

 
《旅游学刊》2023年5期 
 
作者:王学基 程励
 
近年来,国家立足新发展阶段实施了系列区域重大战略,致力于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作为区域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各地在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位于我国西南的川滇藏地区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又因历史、地缘等而具有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川滇藏三省区均将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如何将川滇藏旅游发展的优势充分整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西南桥头堡的战略作用,是亟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当下的发展来看,道路交通始终在川滇藏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合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笔者提出基于“路学”视角思考道路与旅游的关系,探寻川滇藏这一西南特殊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可能性。“路学”是近年来周永明倡导的区域研究视角2,强调从跨学科视角分析道路对区域社会的全方位复杂影响。
 
道路在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我国,道路修建始终被置于发展的前置位,空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变革3。以连通性和流动性为本质特征的道路也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变迁的重要力量。由此,“路学”作为一种强调跨越与整合的区域性视角被提出,该视角的引入将有助于形成对川滇藏地区内在流动性和关系结构的认识,进而探寻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新思路。
 
道路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作为连接客源地与目的地的通道,道路交通是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地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4,推动着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区域市场结构、空间格局与联系等也因其不断重构。其次,道路影响旅游者的出行决策、空间行为、体验质量和满意度等。此外,道路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旅游空间。近年来,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在国家制度设计与地方实践响应中不断被强调,交旅融合成为国家发展方略,也成为激活和整合区域旅游优势资源、助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5。这一政策与实践导向也为基于“路学”视角思考川滇藏地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支持。
 
一、川滇藏地区道路与旅游的再認识
 
历史上,地貌复杂、山高谷深的西南地区曾因拥有颇成体系的路网而实现了与周边地域的互联互通,茶马古道、西南丝绸之路等重要商道在连接川滇藏地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经济互嵌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49年以来,大规模筑路工程强化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地区的联系,是构建民族国家和维护边疆安全稳定的战略手段,也使川滇藏地区迅速迈入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并融入更广阔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之中。
 
20世纪90年代起,道路和机场的修建帮助川滇藏地区的人们实现了生计方式由畜牧业兼有限农业向旅游业和林下资源采摘的转型,既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将松茸、羊肚菌等林下资源销往全国乃至出口海外。进入21世纪,国内大众旅游兴起,旅游发展成为川滇藏路网建设的主要动力之一,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成为旅游吸引物,多条进藏公路也由交通要道转型为景观大道。当前,川藏公路南线(G318)和北线(G317)、滇藏公路东线(G214)和西线(丙察察线)等连接川滇藏的主要道路均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旅游线路,并被赋予了“最美国道”“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等国家意象,塑造着区域旅游发展的定位与形象。
 
“路学”视域中强调道路空间的物质、社会、文化和媒介等多重属性与价值,为重新认识道路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价值提供了有益参考。“路学”研究中将道路视为兼具时间性、社会性、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殊空间1,据此可重新审视川滇藏地区的道路和区域旅游。就时间性而言,道路生成于历史语境中,并随历史进程而变化。川滇藏众多古道是历史上区域内外开展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载体和证明,尽管已丧失其原有的交通功能,但其作为“文化线路”的遗产与旅游价值被充分发掘和彰显,成为川滇藏重要的旅游符号,在区域旅游发展语境中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跨时空场域。就社会性而言,道路既是社会活动的载体,也是社会关系互动的结果和再生产工具。旅游发展带来了异质性的人群,使道路空间成为复杂的互动场域,主客互动、客客交往沿着道路的延伸不断展开,生产着道路上的人地关系和旅游者“新部落”式的群体认同2,成为塑造区域地方性特质与旅游文化标签的重要要素。道路空间的开放性体现在其“点-轴-面”的空间结构上,川滇藏地区业已形成了多个重要旅游节点,由道路串联而形成旅游路网,区域旅游发展呈现“点-轴”渐进式扩散,支撑起整个川滇藏地区的“面”,进而带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道路作为流动的空间,是旅游流动性系统中各类要素流动的载体,也进一步塑造了聚集性的旅游乡村、旅游小镇等系泊空间。区域内道路畅通才能保证旅游要素的循环流动,从而有效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与共享。
 
二、“路学”框架下的区域旅游重塑
 
“路学”突破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生产、使用、建构和消费4个角度建构了现代性时空视角下的分析框架,据此可以思考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着力点,在充分考虑道路的时间性、社会性、开放性和流动性基础上,既要重视道路的物质建设,也要兼顾其在旅游语境中的象征性文化意义建构;既要强调实际使用功能,也要注重其在旅游场景中的消费价值,更加全面地彰显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意涵。
 
一方面,要兼顾道路网络的生产与建构。近年来,川滇藏地区仍保持着大规模的道路交通建设,且不局限于国道、省道等公路修建,高速路、铁路也已陆续动工,林(芝)拉(萨)段已顺利通车,航线也不断增加。未来仍需不断推进快速与慢行相结合的路网建设。道路的生产不仅体现在规划和建设道路以塑造旅游交通速达性和拓展旅游半径,同时要依托特色资源与地理空间,围绕设施升级、产品开发和管理服务等开展交旅深度融合,打造风景道、服务区和营地等道路旅游产品,塑造道路空间运输、游憩、文化和商业等复合功能,如昌都的洒咧营地便是一种探索。
 
此外,将道路置于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语境中建构其社会文化意义同样重要。川滇藏地区的道路始终承担着国家边疆治理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战略意义,在现代性与旅游语境中又被国家、媒体和旅游者共同建构起了“朝圣之路”“最美公路”等意象。无论是对历史的再诠释还是新形象的塑造,都可视为通过赋予道路以意义来打造区域旅游特殊品牌的过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近年来“国民公路G318”的公路旅行IP火遍社交平台,“此生必驾318”打卡站牌已然成为川滇藏旅游IP,区域旅游形象的市场认知度因之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要兼顾道路系统的使用与消费。道路无疑有着多元用途,这里重点强调其在旅游语境中的使用,即道路既是旅游者到达目的地的通道,路网的完善也将强化区域内外的旅游联系,保障旅游流顺畅,促进资源整合和区域旅游发展。此外,道路作为充满文化和象征意义的景观而被视作使用目的本身,由此成为具有丰富消费价值的空间,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怀着梦想、挑战、逃离、改变和自省等诉求开启川滇藏道路旅行,沿线的众多社区因此成为服务性消费空间,参与塑造有着地域特色的旅游活动与体验。道路的旅游消费既是对道路旅游产品和空间的消费,也是对其符号意义的解码。随着自驾游时代的到来和交旅融合的推进,依托川滇藏地方特色打造风景道、自驾游、公路旅游等将迎来重大机遇。
 
三、反思道路建设的流动性困境
 
道路与旅游流动性的重要关系已被充分认可1,但“路学”强调道路的综合性复杂影响,其显性的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也需被关注。道路修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有诸多讨论。在川滇藏众多生态脆弱的地区,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尤为需要关注,如何借助道路及其塑造的旅游流动来保护环境是关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此外,笔者希望进一步提出的反思是:道路建设带来的旅游流动性提升如何避免外部效应而更积极地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路学”在强调道路复杂性时指出,道路既可以增加连通性和流动性,也可以带来隔离性和固定性。流动性政治也认为,流动的路线具有引导性2,有学者用“隧道效应”来说明道路建设如何扭曲了城市空间的价值,并强化了高端区域的封闭性3。正如笔者在川滇藏调研时观察到的,随着高等级公路的修通,大部分自驾游客选择行驶高等级公路,导致川藏公路老路沿线的社区和景区出现“去旅游化”4,成为“因路而兴又因路而衰”的典型。亦如周大鸣和马露霞指出,封闭的高速公路和高铁产生了“虹吸效应”,导致资源不断向出入口城市集中,原有的空间格局逐渐解体5。这意味着在考察道路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关系时,需要认识到道路帶来的区位优势是不稳定的,并警惕道路空间生产的非正义性。流动性的增加是否加剧了旅游社区之间的资源竞争与冲突,道路重塑的空间关系是否破坏了原有均衡的空间结构,道路的修建是否加剧了区域旅游发展集聚和中心化形态,是否剥夺了中间区位地方的发展机会,如何让千百年来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具有文化与历史影响的“茶马古道”、曾经并在今天仍然发挥重大战略作用的G317、G318和G214等川滇藏老路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焕发出新时代的荣光,这些问题在借助道路系统的生产与建构、塑造川滇藏旅游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也是亟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第一作者系该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旅游学会川藏军民文旅融合与工业遗产研究专委会执行主任;收稿日期:2023-02-20)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