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古茶原乡|李佳旭:贵州“彩”茶之旅

2023-09-14 15:53 遵义杂志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黔字号 > 古茶原乡 >

打印 放大 缩小

形象锦言:美丽国土   古茶原乡
推荐阅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深呼吸古茶原乡”一、二号联合观察坐标点(三都都江镇-水龙乡)
栏目编研:芬儿、后卿、新宇



原标题:“彩”茶之旅

 
遵义杂志 2017年9期 

 

文丨全媒体记者 李佳旭

“彩”茶之旅

文丨全媒体记者 李佳旭

茶园走红(乔明/摄)

白茶、绿茶、红茶;余庆苦丁、湄潭翠芽、凤冈锌硒;红色的樱花、绿色的茶林、黄色的桂花;蔚蓝的天空、青翠的茶山、清澈的水流……似梦似幻的色彩,描绘出了遵义东部独有的生态环境。这里以茶为媒,茶叶种植惠民生、茶企生产强产业、茶旅一体促发展,以生态之魅构建起了“茶叶+”的发展模式,美了环境、富了百姓,带动起了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速发展。

好山好水出好茶

人间四月天、正是采茶时。在二龙茶园里茶农们头戴小帽斜跨茶篓,双手在茶尖上挥舞着,飞眼快手欢声笑语间,茶篓的绿便要溢出来了。一阵清风吹过,满身疲劳便烟消云散。走进茶区,空气中便弥漫着丝丝茶香,伴着甘甜的山间雾气,仿佛不用饮茶已知茶滋味。

“我们的茶叶通过了400多项欧盟农残检测全部合格后,成为贵茶集团欧盟出口专属基地,主要茶叶都是产销于欧美市场,产量供不应求。”在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村民对茶叶质量信心十足。

作为贵茶出口的重要原料基地,松烟二龙茶厂在贵茶所需出口的500吨绿宝石市场份额中占据了150吨,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喜人形势,让黔北茶叶出了山也过了海。

提到余庆茶,除了小叶苦丁,还有新晋的市场宠儿——引种于浙江省安吉县的余庆白茶。在中国巨大的茶叶市场里,要想分到更多的“羹”,品质是根本。要实现余庆白茶走出国门,关键在于“干净”。而这,离不开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在贵之缘茶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白茶生产基地里,公司负责人盛善学是一名从事茶叶种植30多年的老茶农,他深知余庆在白茶种植上的地理和环境优势,但最打动他前来投资兴业的原因还是余庆县对于做“干净茶”的坚守,因为这也正契合了他做茶的初衷。在他打造的基地里,茶叶从种植、采摘、加工到运输全过程,公司都可以通过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进行实时监测,让生产公开透明,消费者对茶叶质量有处可查。严格的把关,换来的是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余庆白茶连续多次斩获 “中茶杯”特等奖、金奖,产品也被市场高端客户争相订购。

做生态茶、有机茶、干净茶、放心茶……这是西部茶海根植于茶人内心的宗旨。

“做茶,首先要讲良知,只有把握住良知的底线,才能做出真正的生态好茶。”在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的茶海之心仙人岭景区,老茶人孙德礼用自己最朴素的价值观说道,“茶叶是保健品,是做给人吃的,一定要保证它干净、健康。同时,我们要靠这块土地生活,不能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去破坏它。”心存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热爱之心,孙德礼抱着“珍藏自然”的理念,从一开始就拒绝在茶园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是采用“猪——沼——茶”的生产模式,为茶树提供充足的养料。为抓好防病治虫,他在有机茶园里安装了上百盏频振杀虫灯,有效地解决了农药杀虫难题,再加上合理管护、除草,为茶叶生长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为了保障茶园的“干净”,孙德礼还把村里600多户茶农召集起来组建了茶产业合作社,采取为种植户统一提供茶苗、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提供农资、统一进行收购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有机茶的品质。

“敬畏自然,给世界一杯干净茶”,这是遵义茶区人共同遵循的一个信条。

心旷神怡游茶海

“这里不仅是茶园,还是天然的大氧吧。”在凤冈县田坝村仙人岭景区,众多游客纷纷感叹。站在仙人岭最高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茶海之心”万亩生态茶园净收眼底,阡陌纵横的茶园散落在成片松林之间,处处皆是林中有茶、茶中有树、林茶相间的美景。

茶山的美,不仅为田坝带来了荣誉,也为凤冈县“茶旅一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至今,田坝村分别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贵州最美茶乡”等荣誉称号。2015年,仙人岭景点获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获得全国最美三十座茶园、全国最佳茶旅旅游线路称号。

在孙德礼看来,眼前的山还是那座山,但认识变了,山就不再是一种束缚和羁绊,而是一种资源和优势,把这种这种资源和优势利用好,便可实现富民增收,让百姓的“获得感”变得更加实在。

离开田坝走进凤冈县何坝镇水河村,更能感受到茶旅一体化的多元发展。在水河村知青茶山,以茶树做成的“茶海红心”文字和符号清晰可见。茶园内,精心打造了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场景,用过的东方红拖拉机、炒茶机、斛斗、铁耙等,惟妙惟肖地再现了知青们当年艰苦朴素、激情洋溢的生产劳动画面。知青文化园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自从建成后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追寻记忆。2016年,这里的游客接待量就达到8万人次。

西部茶海亦是骑游天堂。一片茶海、一路花香、一条赛道、一片湖光……位于余庆县松烟镇的二龙村绿茶基地,将种茶基地结合旅游、户外、休闲观光为一体,打造起了生态体育公园和国际休闲养生基地。

松烟镇依托茶园内的生产便道,在二龙茶园新村先后连续举办了四届镇级自行车比赛和三届面向全国性的自行车运动挑战赛,来自全国20多个省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吸引游客观众30余万人,成功打造了以骑游乡村为特色的“中国第一骑游小镇”精品旅游品牌。

茶,是茶旅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也是茶旅一体化发展中的最大“卖点”,是将“住茶园、品茶饮、购茶产、赏茶景、体验茶俗”以及更多附加旅游项目贯穿于一体的核心。

清晨,在诺大的茶庄中,遥望纵横成列的万亩茶海,云雾中缭绕茶香,心也早已沉迷在这味茶香中、醉在茶海中……

“茶+”经济惠民生

“如果没有茶,就没有核桃坝的今天。”这是湄潭县核桃坝村老百姓的共识。由于气候干旱原因,核桃坝村的农作物产量一直不高,是当时有名的“穷山沟”,而茶树的引进种植,成了这个穷山沟华丽变身的“法宝”。

如今,通过茶叶带动,核桃坝村实现了“家家有茶园、户户农工商”的目标,村里先后引进和组建了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几十家茶叶加工厂,年产干茶超过200万斤,销往全国各大城市以及欧洲市场,产值上亿元,被誉为了“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核桃坝村也从以种茶为主、部分制茶,到现在集中大户种茶、专业制茶、统一茶青交易、统一品牌销售的科学分工,培育和形成了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还解决了3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就业。

依靠茶产业,核桃坝又搞起了生态农业旅游业,开始向城里人“卖茶园风景和清新的空气”,据初步统计,核桃坝村每月接待游客就超过5万人。核桃坝的成功经验在湄潭县也得到了复制,与其相邻的金花村、龙凤村也因茶而变,化穷乡僻壤为金山银山。金花村大清沟组林茶相间坐落,形成特色“林中茶”,整个村庄都融入绿水青山间,更依托优势打造七彩部落景区,2016年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到1万元变成了接近2万元,实现了“产业兴、村寨美、群众富”的目标。

与核桃坝的情况类似,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也是一个多山少水、十年九旱,曾经一度是凤冈县最穷的地方。但穷则思变、变则通,“水路”不通走“旱路”,于是田坝人开始种上了茶叶。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田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每家每户都有茶叶种植,人均茶叶种植面积近3亩。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只要能排得干的水田都用来种上了茶叶。”就因为这样的大手笔,田坝村以茶带富,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因茶脱贫、以茶致富的案例在遵义比比皆是,余庆县花山苗族乡的万里村隔山门村民组也通过茶叶种植走上了脱贫之路。这里周边环山,从山下到村寨短短20分钟的车程,“大弯11处、小弯不计数”,交通极其不便,加上没有产业支撑,这里一度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2013年隔山门开始推广白茶种植,短短4年的时间,发展形成了2000亩规模的茶叶种植基地,原来种烤烟、玉米的土地如今成了漂亮的茶海,全组23户村民中13户村民开上了私家车。2017年,这里的明前茶青最高收购价达到170元一斤,这是老百姓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

茶产业发展相对较晚的余庆县在近几年也是异军突起,规模性企业就有近20家,季节性用工达3万人。2016年,茶园面积已增至18.2万亩,茶叶产量2000余吨,产值过2亿元。

一座座茶山上,万亩茶园与茶农的命运紧紧相连,一片片薄如蝉翼的茶叶与百万农民的致富梦息息相关。茶叶改变的乡村,在黔北随处可见。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