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古茶原乡|贵州桐梓野生古茶树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作者:刘冠群 杜素华 杨再琴 罗金龙 陈璐瑶 林竹 周芳

2023-09-14 15:52 农技服务杂志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黔字号 > 古茶原乡 >

打印 放大 缩小

形象锦言:美丽国土   古茶原乡
推荐阅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深呼吸古茶原乡”一、二号联合观察坐标点(三都都江镇-水龙乡)
栏目编研:芬儿、后卿、新宇



贵州桐梓野生古茶树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农技服务杂志 2022年10期 

 

刘冠群,杜素华,杨再琴,罗金龙,陈璐瑶,林竹,周芳

(1.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6;2.镇宁自治县林业局,贵州 镇宁 561200;3.思南县茶桑技术推广中心,贵州 思南 565100)

中国茶树起源于云贵高原,中国是古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中心[1-2]。中国西南是茶树原产地,贵州因其自然地理的特殊性,被誉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3]。桐梓县位于贵州省 北 部,地 跨 北 纬27°57′~28°54′,东 经106°26′~107°17′,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桐梓县森航茶叶有限公司保存的古茶树位于桐梓县马鬃、容光、花秋、风水、九坝、楚米、大河等7个乡镇,海拔900~1 500 m的高山峡谷中,为古茶树的适宜生长区之一。古茶树的种质资源是种源安全与种业科技原始创新的源头,只有以种质资源为基础,配备先进育种技术和条件保障才能培育出优良的古茶树品种。因此,在遵义市桐梓县内全面开展古茶树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对丰富古茶树资源数据库,选育古茶树优良品种,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以桐梓县森航茶叶有限公司挂牌保存的古茶树为研究对象,古茶树资源普查数据为基础,开展古茶树特异性的筛选与鉴定,明确贵州省桐梓县内具有的野生古茶树的数量和特性,为合理开发利用优异古茶树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1 野生古茶树调查内容

1.1 时间、地点与指标

于2020年9—12月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桐梓县马鬃、容光、花秋、风水、尧龙山、楚米、大河等7个乡镇古茶树进行实地定位调查。记录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统计项目分布特点(散生、群状)、坡向(东、西、南、北、平、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土质(1003红土、1004黄土、1101黄棕土、1102棕土、1501沼泽、1502水稻、1503泥炭土、1603潮土、1607山地草甸、1801紫色土、1802石灰、1807石质、1808粗骨、1809红粘、1810新积)、土壤紧密度(极紧、紧、中等、较疏、疏)、生长势(正常、衰弱、濒危、死亡)、生长环境(好、中、差)。

1.2 调查方法

1.2.1 直接法 现场观察茶树的生长环境,目测和实地调查茶树的各项数据(基茎、胸径、树高、年龄等)。

1.2.2 间接法 依据地方志、地方相关材料、当地老百姓口头传承等对茶树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1.2.3 专家评估法 以调查的各项指标、历史材料、地方材料等为参考,评估茶树的年龄。

1.2.4计算法以平均数法、茶树叶面积、长宽比法计算茶树叶片大小和形状描述等。

2 野生古茶树的分布情况

由表1可知,桐梓县楚米镇、大河镇、风水镇、马鬃乡、花秋镇、容光镇、九坝镇7个乡镇共445株古茶树(大茶树),桐梓县古茶树主要以栽培型和生态型为主,调查的古茶树除了个别受病虫害影响导致长势衰弱外,其余长势均较好,主要生长在田坎边、房前屋后,均呈散生分布,多生长于东经106°29′26.58″~106°58′58.49″,北纬28°04′19.56″~28°19′22.36″,海拔802~1 419 m,坡度6°~101°的地形上。平均树高4.77 m,平均地围胸径16.33 cm。

表1 桐梓县古茶树(大茶树)资源分布情况

2.1 楚米镇古茶树

主要分布于高山村,共计19棵。生长于东经106°43′46.13″~106°46′08.74″,北纬28°14′55.02″~28°19′22.36″,坡向主要为南,坡度20°~60°,平均坡度40.58°。平均树高5.87 m,平均地围胸径14.35 cm,平均冠幅3.9 m×4.5 m。生长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土质紧密度中等。

2.2 大河镇古茶树

主要分布于罗溪村、七二村、向阳村等3个村,共计68棵。生长于东经106°46′30.51″~106°47′59.89″,北纬28°17′58.06~28°18′43.42″,坡向主要为东(北),坡度10°~60°,平均坡度38.6°。平均树高4.81 m,平均地围胸径17.16 cm,平均冠幅3.53 m×3.55 m,生长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偏棕壤,土质紧密。

2.3 风水镇古茶树

主要分布于荣保村、虎脑村、江岩村等3个村,共计21棵。生长于东经106°30′10.02″~106° 31′09.56″,北 纬28° 04′19.56″~28°06′57.33″,坡向主要为南,坡度10°~30°,平均坡度18.1°。平均树高4.02 m,平均地围胸径15.86 cm,平均冠幅1.40 m×1.41 m。生长土壤主要为石质壤,土质较疏。

2.4 马鬃乡古茶树

主要分布于出水村、梅子村、坪庄村、桃子村、同良村、小坝村等6个村,共计53棵。生长于东经106°55′05.92″~106°58′58.49″,北纬28°13′50.36″~28°16′23.45″,坡向主要为西,坡度10°~90°,平均坡度43.43°。平均树高4.96 m,平均地围胸径16.02 cm,平均冠幅3.03 m×3.03 m。生长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偏黄壤,土质紧密度中等。

2.5 花秋镇古茶树

主要分布于花秋村、兴河村、乐境村等3个村,共计81棵。生长于东经106°34′19.01″~106° 37′58.84″,北 纬28° 07′56.76″~28°10′25.99″,坡向主要为东,坡度10°~101°,平均坡度13.22°。平均树高3.77 m,平均地围胸径17.14 cm,平均冠幅1.91 m×1.92 m。生长土壤主要为石质壤,土质紧密度中等。

2.6 容光镇古茶树

主要分布于大箐村、联龙村、螺丝村、元木村、云丰村、云龙村等6个村,共计108棵。生长于东经106°29′26.58″~106′32′58.64″,北纬28°08′03.71″~28°10′05.57″,坡向主要为南偏东,坡度10°~60°,平均坡度22.34°。平均树高4.73 m,平均地围胸径14.85 cm,平均冠幅3.62 m×3.77 m。生长土壤主要为石质偏粗骨土,土质紧密度中等偏疏。

2.7 九坝镇古茶树

主要分布于槐子村、高岗村、山堡村、水河村等4个村,共计95棵。生长于东经106°37′50.67″~106′46′26.76″,北纬28°11′06.64″~28°15′31.72″,坡向主要为西偏南,坡度6°~75°,平均坡度28.19°。平均树高5.22 m,平均地围胸径18.91 cm,平均冠幅4.23 m×4.06 m。生长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土质较松。

3 古茶树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3.1 缺乏资源保护意识,对古茶树存在破坏性采集

当地村民在采摘这些野生古茶树时存在整枝、整株破坏性的采摘方式,导致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急剧减少,部分资源甚至已处于濒危状态[5]。

3.2 缺乏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科学认识

虽然当地对这些野生古茶树已经形成一定的民族利用方式,具有一定的民族植物学知识,但对这些资源的保健和药用价值的认识还是非常初步的、不全面的。

3.3 采集和利用方式局限

当地对这些野茶叶的获取还主要是原始的直接从野生的植株上采摘,只有个别农户有零星的驯化栽培,对这些野生古茶树的栽培技术要点所知甚少,无规模化种植。

4 小结

4.1 桐梓野生茶树的分布及生长特点

桐梓野生古茶树具有生长环境多样性,沟边、路旁、苇塘、荒坡、河滩、沙地、盐碱均有分布。野生古茶树树型类型多样,包括乔木大叶型、灌木大叶型、灌木中叶型、灌木小叶型。桐梓大多数野生古茶树具有树姿直立、树型高大、分枝稀疏、叶大花大、芽叶茸毛稀少、茶果多为球形、种籽呈肾形的特点。

4.2 桐梓县古茶树资源利用与保护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饮食观念的转变,纯天然、绿色有机食品逐渐深入人心,野生古茶树深受欢迎。同时随着人们对野生古茶树保健价值的认识,野生古茶树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桐梓地区,山清水秀,大气、水源和土壤基本没有污染,当地也很少施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古茶树是纯正的天然绿色食品,对这些野生古茶树的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6-7]。

从野生古茶树资源中筛选出生长势旺、抗性强、芽叶形态好的单株古茶树资源进行扦插繁育,以期从野生茶树资源中选育出新的茶树品系。加强对优异古茶树资源驯化栽培,扩大种植面积。对地方品种的保护,也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地方品种具有与当地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特点,虽然多数产量低,但从其适应性、品质方面具有研究利用潜力,应注重收集与保护利用,使其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濒临灭绝的特别种类建立野生茶保护区。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