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天下口碑首席署书员乔惠民书:复活遗产 (天下口碑数据库插播)
在外打工8年后,黄秀长4年前又回到了家乡重庆酉阳县。
这次,迎接他的是一个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的机会,工作内容则与他再熟悉不过的面具阳戏有关——这门古老的土家族剧种源自土家先民祭祀仪式,因其表演者佩戴木制假面而得名,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期望。2017年起,在有着千年底蕴的酉阳县龚滩古镇,一台融合“面具阳戏”“酉阳民歌”等多项“非遗”的演出定期在这里上演,黄秀长在“家门口”工作的机会便来源于此。
受父辈影响,黄秀长自幼接触面具阳戏,熟练掌握其中的唱腔、舞蹈等多种技能,后来成为一名阳戏艺人。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十里八乡时常有阳戏表演。
位于重庆东南部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超过90%的人口为少数民族,也是“非遗”资源大县。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不少“非遗”项目展示机会锐减,许多人不得不放下熟悉的民俗技艺外出谋生。黄秀长也在2009年前往一处建筑工地务工。
“没想到时隔多年,又能重拾阳戏。”他感叹道。
演出地点设在龚滩古镇一座由青砖和青石围成的庭院——“西秦会馆”内。这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重庆市级文保单位,过去供商人汇聚、议事、休闲听戏之用,如今则成了游客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舞台”和“窗口”,每到旅游旺季,会馆内近百个座位常常座无虚席。
在这里驻场演出,黄秀长每月收入约3000元,他还把工作机会介绍给了更多过去的“同行”,一些演出中的配角则由当地居民担纲。无论专业演员还是业余爱好者,大家都不敢有一丝怠慢:从排练、磨合到创新,他们都在思考如何将一道精品文化大餐献给观众。
这几天,景区工作人员正趁着空档期推进西秦会馆提档升级,包括进一步完善“非遗”展板内容、增加游客体验项目等。“‘非遗’只有融入市场,才能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也才能让古镇不但养眼、更能养心,我们正在探索这样一条文旅融合道路。”龚滩古镇景区负责人凡凯说。
令黄秀长最兴奋的是,今年5月,面具阳戏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成为当地继“酉阳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后第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县4个国家级‘非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酉阳县旅游营销中心副主任冉四化说,近年来,当地通过多种方式聚焦特色文化传承,让“非遗”不被遗忘。
67岁的熊正禄是酉阳民歌国家级传承人,其祖父、父亲都是民歌、号子演唱高手。受家庭影响,他熟悉各种腔调和演唱技巧,演唱的号子高亢明亮、悦耳清新。近10年来,熊正禄多次参加县内外文艺交流及汇报演出,配合各级文化部门采风、民俗文化搜集活动,并致力于传徒授艺,他还将酉阳民歌带进了邻近的中小学校,定期开课,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另一项国家级“非遗”酉阳摆手舞的内容囊括土家族历史生活以及文化艺术发展轨迹,有土家文化“活化石”之称。作为酉阳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田维政时常利用农闲时间参加各种表演活动,将摆手舞传授给更多人。
“原本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本土文化,如今吸引了这么多游人和民俗文化爱好者来感受,大家很受鼓舞。”田维政说。
“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发挥好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让民族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酉阳县民宗委主任张昌波说。
(记者周闻韬)新华社重庆9月11日电
转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