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专著第七章|现代化美丽的花园村——走高质量发展的共富路

2023-04-14 16:03 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关注 > 共富之路 > 花园共富路 >

打印 放大 缩小





创新托起大智慧  共富滋养新文明
 
 
现代化美丽的花园村
 
——走高质量发展的共富路

第七章
 

卢凤君  张敏  金琰  沈泽江  等 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目  录
上篇  巨变之奇
第一章  品赏花园村
第一节  路中有道
第二节  村市联城
第三节  新型集体
第四节  富美智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智解花园村
第一节  系统思想
第二节  发展演进
第三节  化融创强
第四节  融创突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心读花园村
第一节  资本是经济的实力表
第二节  智本是追高的创新泵
第三节  人本是求远的能量池
第四节  信本是图强的增值器
本章小结
中篇  融创图强
第四章  产业经济现代化
第一节  产业经济现代化的机理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
第三节  红木家具产业现代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费业态城市化
第一节  消费业态城市化的机理
第二节  经常性消费业态城市化
第三节  耐用品消费业态城市化
第四节  高品质消费业态城市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智慧全景化
第一节  智能智慧全景化战略
第二节  智慧工程平台体系化
第三节  智慧运营管理现代化
第四节  智慧花园体系生态化
本章小结
下篇  共富文明
第七章  共同富裕时代化
第一节  共同富裕时代化的系统认识
第二节  小花园阶段的共富道路探索
第三节  大花园阶段的共富道路实践
第四节  泛花园阶段的共富引领示范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文明融治生态化
第一节  生命生态的文明演化
第二节  图强高远的精神文明
第三节  谋局建序的治理文明
第四节  开放共享的文明学创
本章小结

下篇  共富文明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花园村用40余年的努力奋斗,走出了一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本质的共富道路,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治理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公平公正”“共富惠民”的群众观,“尊科重教”“智慧智能”的创新观,是“共富滋养新文明,文明共享全面富“。
花园村是如何实现从村民富到村村富再到共同富的先富带动后富?为什么花园村能够形成和谐健康的氛围,具备了不是城市胜似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本篇包括“共同富裕时代化”“文明融治生态化”两章,将花园作为一种文明体、生命体、价值体的演化样板,从社会、精神、治理、文明的角度研究花园的共同富裕的内源动力、财富分配的制度机理,融治和谐的精神内核。
 
 

第七章  共同富裕时代化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花园村的实践是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缩影,是对历史文化中积淀下共同富裕思想的传承弘扬,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的践行,体现了来自基层的首创精神与民间智慧。解读花园村的共富道路,要站位在历史的进程、时代的使命去理解解读。

第一节  共同富裕时代化的系统认识

一、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

(一)历史使命驱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主要体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途径。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了制度基础。第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以本质论为线索,对共同富裕理论进行了高度凝练,设计出部分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方略,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质上也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的认识深化。同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首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又以科学发展观,并以“全面协调可持续”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内容和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全体人民共享共富的探索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就是要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实现共同富裕,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战略的选择,优特的凸显,觉悟的提高。

(二)国家战略选择

小花园阶段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1978年。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花园村,1981年,花园村办起了蜡烛厂、服装厂,开始走上了“以工富农、以商兴村”的道路。 二是1992年。这一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强调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明确了“发展是硬道理”。在政策暖风下,1993年,花园村成立浙江花园工贸集团公司,1995年成立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花园集团有限公司。从1996年开始,花园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功开发了高科技产品维生素 D3,进一步成长为拥有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的现代化集团。正是因为邵钦祥书记具备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把握每一次发展机遇,率先引领走在前面。邵书记思想的超前与行为的领先,来自于对党中央和各级政府政策的把握,来自于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也来自于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在此过程中,将理念和思想变成意识、心理倾向、行为习惯。小花园的发展除了“为了尊严追求富裕”的朴素理念,更重要地是党员干部将此上升为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落实为党组织带领花园村奔小康的追求目标。

(三)时代责任担当

大花园阶段的发展同样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2003年,即花园村并村前的一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两个关键问题,全面系统提出了“八八战略”,为浙江发展明确了总纲领和总方略,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东风,推动了花园村的第一次并村。二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花园村的二次并村正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城乡关系、推动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12月,花园村成为全省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成为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突破城乡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窗口”。2020年,花园村成为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试点。2021年,浙江建设高质量共同富裕示范区,花园村又一次担任了先行示范的责任担当。

二、共同富裕的时代特征

“富”是人创造的结果,共同富裕是共同创造的生产过程。“共同”反映了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更加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共创”体现为在发挥个体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的目标引领,依存的伙伴关系、先创带动后创的路径模式,通过创造产生附加价值达到富足有余,实现富裕。有了“余”,就能留存下公共的部分,花园的“新集体”就是公共留存的载体,这种公共的留存又强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理念、思想、意识、行为的融合,融合产生积淀,就是文明与文化,构建起和谐的花园村。共同富裕,是共创共享的生活富裕,带适度差距的普遍全面富裕,存在不同时不同等不同步的先富带帮后富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根本原则,但有时空和禀赋的差异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来看,基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双重性”,共同富裕具有以下三个相统一的特征。

(一)普遍富裕与适度差距的统一

“共同”不等于“同步”和“同时”,允许合理范围内的差距存在。一方面,这种差异性既是不同区域、行业、部门及个体之间的特殊性所在,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另一方面,适度差距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打破固有传统思维,为共同富裕提供发展动力。同时,普遍富裕与适度差距的统一符合我国新时代发展规律,是对以往均平思想认识的深化,这种适度差异也将随之不断缩小。

(二)个体富裕公共富裕的统一

共同富裕建立在个体富裕的基础至上,全体人民的富裕是国家富强的前提与基础。发挥个人的才能,通过个人的劳动与奋斗获得财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个私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个体富裕才能实现公共富裕,才能为国家富强提供充分的活力和不竭动力。同时公共富裕是提升个体富裕、个体福利的保障。公共富裕能够防范风险,提供公共服务,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退路”和“后路”,实现“兜底”的作用。个体富裕与公共富裕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统一。

(三)因地制宜区域协同的统一

共同富裕是不同区域的共同富裕。每个区域的自然区位、空间条件、资源禀赋和人文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各个区域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模式都很难被复制。另一方案,共同富裕的区域协同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差别、城乡差异过大,势必会造成割裂与矛盾,应当发挥不同区域的个体优势,同时协同“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在均等化基础上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共同富裕的时代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手段,不是目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是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实现对生命、劳动、学创价值的一致认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两个层面。个体的人全面发展,是以心性为核心的知性、智性、感性、悟性、理性驱动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社会的人全面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协调的发展。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人的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最本质的就是人的问题,共同富裕的目的是人民,发展过程更要依靠人民,充分利用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力量之源,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作用(王秀华等,2021)。“以民为本”就是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在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之中;在建设的过程中让全体人民享受国家发展的红利和实惠,提高人民生活的体验感,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凝聚力量,使人民群众的力量汇集成合力,共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在花园村,花园人就是创造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共创共建共享。

(二)共同富裕的动力

共同富裕的动力来自于辩证统一的思想智慧、理论体系、制度设计、价值取向、人本人信。共同富裕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人追求共同富裕的动力来自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自发需求,即“人性”。花园村的实证说明,资源禀赋的匮乏和长期贫困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活力与创新能力,形成充满勃勃生机的“图强”意识,这在“小花园”阶段表现的尤为充分,在花园,劳动光荣、致富光荣、共同劳动的观念深入人心。当追求富裕不仅仅是满足个体自身的发展,而是能够站位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长远的发展——“求远”,并且借助教育、文化凝聚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集体意识,就形成了人力资本的积淀——“人本”,这在“大花园”阶段的两次并村过程中十分明显。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共同富裕的动力来自于高新、高端、高质量发展——“追高”,通过终身学习把简单劳动者培养成复杂劳动者,通过技术创新让复杂劳动转变成简单劳动,从而实现共同劳动共同富裕的目的,这就是人力资本升级为智力资本,在“人心红利”的凝聚下创造出更大价值。以文明凝聚人心,启发觉性和悟性,激发人本,通过关系治理构建同和、协谐的组织生态,从共同富裕的自发行为转向自觉行为(见图7-2)。
 
图7-2 以人为核心的共同富裕机理

(三)共同富裕的路径

花园村的共同富裕就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反贫困厌落后、追高求远图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私经济与公共经济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私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好的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激活来自民间、基层的首创精神,焕发出令人惊叹的创新活力。这在浙江,在花园村表现的尤为突出。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与活跃的科技创新,与人民蕴含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是分不开的。这源自于浙江省“小政府、大社会”的领先意识,敢于破除体制机制、观念上的束缚,尊重和呵护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个私经济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个体富裕并不代表集体富裕,只有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潮流中,才能更好地推动个人与社会的进步。推进共同富裕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协作、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正在倡导和形成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在这方面,浙江、花园村同样可提供正面、积极的示范。花园村的实践表明,以市场为主导的个私经济发展是体现了效率的主要方式,极大的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与劳动效率,形成了一批“先富”的带头人、引领者;以政府(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公共经济发展体现了公平,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多重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发挥“先富者”的作用,带动后富、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对低收入群体权益的保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了共富、创富的发展格局。
小花园阶段先富带动后富实现村民富,大花园阶段先富带动后富实现村村富,泛花园阶段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全面富。具体的方式表现为“先富”为“后富”地区树立榜样,进而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主要是改变理念、意识。“先富”为“后富”提供帮助,包括资金、机会,花园集团和集群经济的发展正是如此。“先富”为“后富”提供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为主的公共服务。花园村的发展需要在区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强村带动特色村庄,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创共建,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以共同富裕新理念推动示范区建设。(见图7-3)
 
图7-3 个私公共协同 先富带动后富的机理

第二节  小花园阶段的共富道路探索

小花园阶段是“新集体”的萌芽阶段,共同富裕的财富分配机理逐渐形成。当花园村处于贫穷状态时,大部分人处在“利我利我”的状态。要从个人富走向共同富,破除“帕累托分布”和“马太效应”,除了拓宽财富来源,获得更多的财富外,财富的分配至关重要,也就是要同时处理好做大蛋糕和切好蛋糕的关系。花园的财富分配机制是通过“利他利我”搭舞台机会分配、“利我利他”建机制按劳分配、“利他利公”讲奉献福利分配,影响带动花园村民跟随、转变,进而同心同向同路、共建共创共享。这种分配机理从小花园、大花园到泛花园是一个逐步成熟和放大的过程。

一、“利他利我”搭舞台机会分配

(一)先富引领 获得机会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部分地区、部分人的“先富”是为了更好地带动所有地区、所有人跟进的“共富”过程。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和“同步富裕”,而是“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非均衡动态发展进程。在小花园阶段,邵钦祥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勇气担当和吃苦耐劳,成为先富起来的人,能够打破传统乡村路径依赖和边界,获得更多信息、渠道、技术,先富的带头人产生“极化效应”。更为重要的是邵钦祥不仅是“先富起来的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其办厂致富的初心是以全村脱贫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解决自身问题,因此他引领获得机会就不再是个人的机会,而是共享的机会。

(二)搭建舞台 分配机会

机会的共享就是“涓滴效应”,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投资、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在小花园共同富裕的初期,就是由邵钦祥和村干部们积极扶持户办企业、合资联办企业,帮助解决资金困难,提供市场信息反馈,以及新品种发展趋势,提供资金、信息,帮抓管理、质量,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点燃了农村工业发展的“星星之火”。先富带动后富不是简单的“分钱”,而是搭建舞台、帮助村民们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和红利。

(三)集团合力 更多机会

“小花园”阶段的产业经济发展从一个企业到企业集群,再到工贸集团的发展历程就像一个生动的实践理论“母鸡下蛋孵小鸡”。因为邵钦祥“赚钱为大家”,“为大家”绝不仅是给大家分钱、捐钱修路改善条件,而是养一个“会下蛋的鸡”、种一棵“摇钱树”,有个“母鸡”和“摇钱树”,村里人就不用单打独斗“跑田头”、“跑码头”,就能集合在一起获得更大更多的的机会和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业。 “母鸡孵小鸡”理论通俗鲜活,很接地气。却是对传统小农经济“小富即安”财富观和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一种“先集体利益后个人利益,先长远利益后短期利益,先利他后利己”的大格局与大追求。而这种大格局大追求也决定了花园的路越走越宽,获得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个经验对当前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

二、“利我利他”建机制按劳分配

(一)产权清晰 科学管理

花园集团产权制度改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1993年,花园集团通过关停并转提高了集体资产的质量,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本的增值与回报。1994年,又根据“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对下属的核心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资产重组,组建了浙江花园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理顺了产权关系,搞活了存量资产,使整个集团公司形成一种有效的经济运行体制和制度规范机制。1996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浙江花园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科学实验基地并开展调研。在企业内部,“七项基础管理”全面推行。各项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健全。

(二)要素分配 强化激励

勤劳致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浙江人民更加具有吃苦耐劳、实干创新的本色底蕴。在花园集团,这种传统美德和现代科学的激励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不等不靠、劳动致富”的奋斗文化。从1998年12月份开始,花园集团进一步从职工的归属感、参与感以及共同利益驱动的深层次需求出发,决定在整个集团构建母子型体系,切出部分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立了职工持股会,使所有的花园人“劳者有其产,劳者有其股”。集团制定了《科技进步奖励条例》,大力开展“技术钻研”、“技术革新”、“质量监督”等专项标兵评选活动,促使全体员工形成学文化、钻技术、力争岗位成才的良好风气,从而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制度效果得以实现。随着花园集团产业向现代高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型成功,花园村经济发展的源泉由劳动人口红利逐渐转型升级为包括技术、劳动力、资本在内的全要素红利,甚至形成了人心红利。花园村做到了既无暴发户,也无贫困户,2003年就实现了户户是小康。

(三)市场主导 公平公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年 11月9日)的说明时说:“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花园集团逐步从乡镇企业集团向社会化现代企业集团转型,形成适应市场机制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激励机制,以及集团管控的决策机制。“利我利他”的市场机制体现了公平、公开与公正的原则,这为花园集团走向更加开放的市场,聚集资本、科技、信息等资源要素,吸引优质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开启了花园村的“新集体”共富道路。

三、“利他利公”讲奉献福利分配

(一)利他无我 乡土根脉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经典阐释:中国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熟人社会”,乡民生于斯、老于斯,人与人之间互相熟悉。一方面,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散布出去一张从血缘关系蔓延到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巨大网络。血缘亲人之间互相帮助是中国自古的传统美德,地缘街坊邻居共同围成“远亲不如近邻”的协作网络,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同事则重人伦、讲交情、乐于对熟人朋友提供帮助。邵钦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来自于对父老相亲的感恩之心与质朴情感,这种根脉情感驱动着利他无我的行为,捐资奉献,回报村庄,同时这种行为又强化了乡土根脉。

(二)利公无私 党员追求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也谈到:乡土社会习俗最大的缺点在于“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公共意识弱化的体现。但在邵钦祥身上,却看不到“私”的弱点,因为他不仅传承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中守望相助、利他助人的美德,更是一个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党员干部,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利公无私”的共产党员境界与追求,因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逻辑上没有自己的特殊私利,其唯一行为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利益的最大化,理论上 说是体现社会理性或集体理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信仰和精神追求,这是花园“新集体”的魂。

(三)追求平衡 正向反馈

从“先富”到“共富”需要一定的机制保障,它要求: 一是高收入者的示范效应引来他人的“学习”,且其创收行为为他人提供就业和发展机会,成为他人致富的引路人。二是后富者有强烈的“学习”和“赶超”动机,这些动机实现的制度完善且能够有效运转。三是形成正向反馈机制,即先富带动后富能够得到道德补偿、社会认同和价值升华,进而激励更多的人共同富裕。
邵钦祥率先垂范,把承担风险的事情做了,给大家带来机会,让付出的人得到好处,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并且获得成功。以邵钦祥为代表的党员干部通过“利他无我”的奉献行为,极大地提升共产党人在群众心中的威信,产生感召力和影响力,带动更多人愿意加入“利他利我”的集体,形成花园人的凝聚力、获得感。同时“利我利他”的市场机制又可以保障付出多的人得到实惠,以此强化“新集体”的可持续性。更多人看到利他才能利我、大利他才能大利我,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愿自发地加入“新集体”,给自己营造环境,也给大家营造环境,同时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机会与回报。
党建引领、宣传教育、荣誉奖励、文化氛围带动更多人提升“利他无我”的格局与境界追求,提升花园人的成就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外追与内求、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相伴相生,小花园社会和谐之美产生。这是小花园的软实力和软系统,也是推动“小花园、村民富”向“大花园、村村富”演化发展的“芯心”。

第三节  大花园阶段的共富道路实践

从“小花园”到“大花园”,空间拓展、资源统筹、机会变多,财富的来源渠道变多:包括基于资源的财富、机会的财富、资产的财富,附加价值变大、链条变长;同时区域扩大、发展不平衡,主体变多、目标复杂、利益多元,财富的分配方式也变得更加复杂。小花园的财富分配凝聚的智慧成“芯”,在大花园阶段是体系化的应用、拓展与升级。“新集体”作用愈加明显、“村市城”空间逐渐成型、花园的共富实现了村村富。面对区域扩大、发展不平衡的新花园村,坚持“全面开放、活化资源、打造环境、产业升级、完善功能、强化管理”的发展思路,通过区域共建、设施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信的财富来源与分配机制,领先发展先进生产力、领先建立公平正义机制、领先实现共同富裕。(见图7-4)
 
 
图7-4 财富来源与分配模型

一、“利他无我”+“公平公正”资源变资产共富融容

两次“并村”,最核心的本质变化是改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原来分割的、碎片的、效益价值低的土地通过合理的规划、功能的分区、集约化利用提升了利用效率与价值,使资源变为资产。但是难题随之产生,整合后的资产整体价值大了,如何分配才是公平?尤其在视土地为最重要生活保障的农村,在数百年来群落而居,但免不了为了各种利益龃龉恩怨的几个村庄之间,如何分配资产价值成为“并村”成败与否的关键。
邵钦祥带领的花园村党组织探索出了“一分”保障权力、“五统”机会公平、“保底”弱者优先、“利他”能者奉献、“六融”重叠共识、“七利”正向反馈的分配机制。

(一)“一分”保障权力 “五统”机会公平

“一分”保障权力,是指村企分开,无论是花园集团还是其他个体私营企业,均按产权归属独立自主经营。分权保障了私权、确认了公权,既给各类主体吃了“定心丸”,也激发出各类主体的动力和积极性。“五统”机会公平,是指“五统一”,即财务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政策发放、村庄建设统一规划实施。这五个统一是基于老花园人的不理解和新花园人的顾虑疑虑,制定的一套程序公平规则,并且制定了相当详尽细致的操作规范。
例如:在村民居住区的规划中,所有的房屋建筑全都得严格一致,对那些拆迁改造后地理位置好,商业价值高的住房,一律采取隐名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按照统一规划的原则,在新社区改建中,首先考虑拆迁户原住房的位置。原来位置好的,一般仍然占据较好位置,原来位置差的,一般也仍然占据较差的位置。要在建成的新村中占据一个较好的位置,必须要公开投标。

(二)“保底”弱者优先 “利他”能者奉献

 “统一”不等于“一刀切”,公平中有照顾,但照顾的对象是弱者。让利益分配的好处首先照顾到弱势群体,作为切蛋糕的人不能先分蛋糕,当干部的人不能先得到好处,而是让最差的人先得到好处、让最差的优先选择,体现了“不公平中的公平”。
例如:在安排街面房屋的过程中,每期都专门针对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村民进行专门照顾,把他们的位置前挪,安排在相对比较好的位置上。而对另一些经济上确实有困难的家庭,邵钦祥和村委会还专门做出安排,从集体积累中拿出部分资金来借给他们,让这些人家也能够如愿以偿,早日完成自己的新房建设。当然,这样的规划名单,这样的照顾名单,都不是由邵钦祥自己,或者班子里的某几个人小范围确定。而是由时任村长郭鸣鹿带领村委会,先在全面衡量的基础上拟定初选名单,提交给村党委和村委会全体领导,采用封闭式讨论的方式确定。然后再面向全体村民公示,在确定大伙都没有意见之后再行实施。“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体现在整个决策过程的开始、结尾,也体现在它方方面面的每一个环节。
 “小花园”已经确立了党员干部讲奉献的标杆,到大花园阶段,通过党组织的打乱分散重构,实行“以旧带新”,将“小花园”奉献基因扩散到“大花园”。邵钦祥放弃了花园村优先的理念,让融入花园的村都同时得到发展。要求作为切蛋糕的人不能先分蛋糕,当干部的人不能先得到好处。并村过程中,更多的党员干部受到影响和感召,自觉自愿的“吃亏”奉献,在利益面前不断做出谦让,尽量把利益让给村民,把牺牲留给自己,践行着“不优先中的优先”。
例如:老南山村村长郭鸣鹿在整个村庄整治的过程中,付出的最多,失去却也最多。他主动拆除了木线棚,把原先占有的17亩土地也还给村里,并几乎以原价退出了在原木线市场占有的股份。他又动员儿子在沿街街面房的招标中积极投资,以每间50万的价格拍下了九间房子,在招投标过程中,他始终和普通村民一样,没有任何的特殊照顾,所以拍下的位置也并不是最好的。郭鸣鹿的夫人有怨言,老郭对她说的话却具有说服力:“的确,以前有的农村,村干部要哪块地,农民不会多说话,可现在人家老邵把家产都拿出来给全村人用,我们哪个干部还好意思占群众的便宜?吃点亏也是应该的。”

(三)“六融”重叠共识 “七利”正向反馈

思想融合、班子融合、管理融合、资产融合、制度融合、目标融合,同时让小区与小区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相互多了解,相互多沟通。并村过程财富分配实践证明了邵钦祥最开始谈到的并村七大好处: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村建规划及建设,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条件,有利于减少农村内部矛盾。也正是因为花园村2004年第一次并村快速发展的成功,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与影响关注,也赢得了第二次并村的机会。也正是第一次并村的经验积累,使花园村的第二次并村加速提质推进,形成了正向的价值反馈。
例如:南山村虽然看起来很大,论条件也很强,但因为它自古以来,分裂成东、西两个村庄、形成势不两立两大派系。并村之后实行旧村改造,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村庄居住布局,原东、西二片的人通过招投标重新安排,许多人就此成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也有些原来的邻居如今相隔甚远。心理的隔阂就此逐步减少乃至完全消除。同时经济上也不再分开,大家都在一起领取着各种补贴和养老金。同一个社区的他们还组合成许多共同的社会组织,如老年协会等,开始在一起打牌搓麻将,一起跳广场舞,一起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几百年来形成的坚冰,就这样在有形无形当中渐渐消融了。

二、“利他利我”+“平台舞台”资产变资本多创增收

“大花园”阶段的里程碑意义就是搭建了集团经济、集群经济、集体经济融合的界面。花园集团主导构筑市场孵化红木集群经济,带动土地租金收入反哺集群经济。红木产业以村聚市,以市养城,以城富村的过程,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形成了依靠资产、依靠劳动、依靠创业多元的财富分配方式,并不断积累公共财富。

(一)筑市场 引流量 亮品牌 提升租金收入

红木家具产业带给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重要致富途径——房屋出租,无论是经营家具店铺还是红木作坊,都需要大批量向村民租用商铺或厂房,许多紧俏地段甚至长年累月一铺难求,由此造成房屋租金的不断上升。红木厂房、店铺的出租,成为花园“房东经济”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建市容易养市难”,稳定且持续走高的租金收入来自邵钦祥带领的花园集团的谋局规划、筑市经营,以胡冠军艺术馆“一花引来万花开”,引入高人,带动小高人,不断聚集品牌商户,营造产生出良好的品牌效应。引进胡冠军等大师与品牌商户,营造“安全、放心、诚信”的购物环境,推动商贸旅游融合,不断提升花园租金收入和土地资本价值。

(二)搭舞台 强技能 育工匠 提高工资收入

花园村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6000多的外来人员,自发形成了村级劳务市场,并在花园村这片富庶的土地上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不少的花园村民被这些办在家门口的红木行业企业聘用,不再靠天靠地吃饭,摆脱了外出打工的路径。实现了门前上班,本地就业,尤其是有红木加工技艺的师傅成为稀缺人才,工资稳步提高,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财富。花园村宏扬倡导“工匠精神”,开展红木相关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的提升和价值化。 

(三)搭平台 建生态 构链群 孵化创新创业

花园红木产业集群是一个产业生态,涵盖了从原木、板材、锯板、烘房、雕刻、油漆以及红木家具设计、生产、销售的所有产业环节。形成了产业链条、链族、链群、链网,并衍生旅游业、餐饮、休闲等产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创业机会,搭建多样的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因此红木产业被邵钦祥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摇钱树”。仅花园村1748户农户中,创办企业的有300多户,经商开店的有100多户,租赁房屋的有600多户。花园的个私工商经济非常繁荣,很多红木产业链上的品牌商户被产业创业环境所吸引,从全国各地聚集到花园,加速了产业链的进一步提质转型。

三、“利我利他”+“资本智本”资本变资信赋能增值

大花园的两次并村为花园集团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花园共富道路使花园集团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企品牌互相背书,资本资信价值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结合的越紧密、资本化程度越高、资信越高,范围半径越大,花园集团的财富分配机制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财富结构来源软实力、无形资产的比例越来越高。

(一)集团经济资本运作股权激励

2014年10月9日是花园企业发展史上的重点节点。花园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股票简称“花园生物”;股票代码300401。至此“花园生物”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当年金华市的首家上市公司。花园集团针对干部员工已建立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特别是股权激励带领干部员工走上共同致富之路。花园生物(300401)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时,花园集团就拿出了一定的股份给优秀的老干部员工,上市后,目前已创造了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如今,花园新材、花园金波、花园药业等公司也先后进行股份制改造,一大批老干部员工都拥有了一定的股份,实现了更加多元的分配激励。目前,花园集团旗下多个板块业务均有上市计划,花园新材料公司目前已进入辅导阶段。

(二)民间资本统筹运营增值收益

2016年,东阳市花园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东阳市第一家享有民间资本定向筹集管理、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短期财务性投资、资本管理、受托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投资管理咨询、资本投资咨询、财务咨询等职能的金融管理公司,依托花园集团积极参与企业上市、定向增发、企业重组及兼并、银行不良资产收购、债权转让等资本运作模式。这一资本平台的搭建,依托花园集团对高新产业的运营优势、资产信用、品牌优势,与集团经济在高新产业等领域一系列的产业投资、资本布局结合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民间资本与高新产业、实体经济的高效对接,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统筹了花园村相关主体的民间资金,通过专业化运营,机会更易辨识、风险更加可控、收益更加稳健,也解决了中小企业与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人力资本智力资本赋能增值

2011年,面对房地产调控,花园集团宣布退出房地产,不对房地产进行投入,对已经投入的房地产项目进行清退和处理。邵钦祥说,“房地产行业在国内的兴起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这个行业不可能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相比之下,我更看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前景。” 江省东阳市被誉为中国建筑之乡,房地产业务也曾是花园集团的重要业务之一,而这个赛道的转换也体现了小花园到大花园共富的价值转换倾向,即集团经济更倾向于智力资本主导的财富运营,将相对依赖于“土地资本+一般服务”稳定收益让利给集体经济和集群经济。花园集团加速在高新科技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上的投入,面向数字经济和智慧经济,激发与拓展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潜在价值。对内,花园集团设立科技进步奖、品牌与资质升级奖,连续19年对取得重大科技进步与品牌创新升级的企业进行奖励。对外,加大知识产权专利等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不断调优财富来源的结构,形成多元共生的资本生态和财富生态。

第四节  泛花园阶段的共富引领示范

何为“泛花园”?泛者,溢出也。泛花园是指“花园+”、无界花园、云创花园,是花园村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走向更大更远时空的思考和展望。我们可以坚信,花园村共富为民的道路不会改变;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之大变局下,在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乡村振兴成为重要界面的环境下,在互联网数字经济要素资源配置转化产生颠覆性改变的背景下,花园村“新集体”、“村市城”如何演化?花园村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生态系统中继续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一、泛花园的财富来源变化

(一)新产城背景下从人口红利向人心红利转变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从高速度发展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产城融合从“产城人”模式到“人城产”模式转变,“产城人”模式为“以产带城”、“以城装人”,工业园区的发展一般如此,由于这种模式的将产的发展优先于人的发展,更关注产业与城市的匹配,缺乏对人的全面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注与投入,只依靠阶段性的人口红利,会造成产业“孤岛”、产居失衡、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的沉没成本高,最终会导致可持续核心动力的缺失,高端人才容易流失,产业升级迭代的成本很高,影响到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产城”的模式则是“以城育人、以人兴产”,从传统产业主导的方式转向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发展路径。将人的发展优先于产的发展,以人的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对需求的深度挖掘与精准服务,“筑巢引凤”,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搭建产业创新生态、汇聚产业创新要素,以优质的高能级产业培育带动城市辐射力与聚合力的提升,依靠可持续的“人心红利”,来实现区域发展能级的升级。特色小镇更接近于“人产城”的模式。
在小花园到大花园,可以看到“产城人”模式和“人产城”模式是并存共生发展的,在花园村域内,“人产城”模式更加占主导地位,难能可贵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花园共富道路中,人本主义、“人心红利”都是重要的财富源泉。花园村的幸福指数远高于大都市“内卷”压力下的城市居民。我们可以想见,不远的未来,随着花园新生代居民(包括花园村创一代的二代、三代和被吸引到花园村的新花园人)教育水平、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更加强烈。花园为了满足高端人才需求,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品质,延长高端人才职业生涯周期,孵化螺旋上升, 构建释放“人心红利”的创新创业产业生态。
从泛花园未来发展逻辑上看,其产城融合的模式更加从“功能导向”的模式向“人本导向”的回归,以高素质人口的聚集实现产业的聚合与辐射,构建现代服务业、特色型产业、创新型产业的产业生态,释放花园“软系统+硬支撑”的飞轮效应。而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发挥花园“新集体”创新优势,能够帮助更多的强村名村、特色村庄、产业园区、小城镇转型升级。“花园+”人心红利模式真正能够发挥促进区域均衡,全面富的效用效能。

(二)新经济机遇中从金融资本向智力资本转换

新经济的转型发展中,以消费互联网为主题的互联网上半场红利逐渐消失,下半场互联网红利正从消费领域走向实体经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物联网等数字新技术为支撑的数字新基建正快速推动着新业态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产业互联网正从后台进入主场,数字经济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是人类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迎来的一个全新的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孪生的智能社会形态。数字驱动转型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革命,更是一种认知革命,是一种思维方式与经营模式的革命。从财富的获得路径来看,从工业经济时代以金融资本为驱动的规模经济向以智力资本为驱动的范围经济转变,在工业经济时代以金融资本、土地、产业、人力、科技、生态、交通等生产要素基础上,出现了以数字要素为主旋律,叠加文化、品牌、数字、教育、制度创新、时空等新型要素构成的数字生态体系。数字化为生态逻辑,产品形态、业务流程、产业业态、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治理机制等方面相较于传统经济发生了颠覆性变革,其影响力、连接力、辐射力、创新力与带动力更强劲、更深刻、更广泛,实现创新要素跨时空连接、产业跨界融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经济会给乡村、小城镇带来挑战,也给予了弯道超越的机遇机会。虽然大都市拥有优质的要素资源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但是中小城市有着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成本优势,以及同样丰富的产业、生活和服务应用场景。并且大城市的数字经济模式是很难完全复制到乡村和小城镇的,需要有引领者示范带动,提供应用场景的孵化平台,有可能成为数字独角兽企业的孕育地,成长为精品性的数字新城。
花园村的从小花园阶段的“科技兴村”到大花园后期提出“智慧花园”始终保持与信息化、数字经济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融合。尤其是“村域小城市”试点后,在小城市治理方面开始探索更加精细的应用场景。从泛花园的发展逻辑来看,未来有可能继续领跑乡村振兴以及小城市的智能智慧应用,在小城市新基建、新场景、新应用方面引领示范,促进数字经济与花园传统产业的融合,以花园为基地,打造“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全生态的综合适配服务平台,输出“花园+”智力资本模式,输出“花园+”智慧解决方案,驱动“花园+”智能技术研发迭代,带动乡村振兴跨越发展、小城镇弯道超车。

(三)新文明格局中从创新实践向共创共享提升

诚如本书一直强调的,建立一个共同富裕的人类社会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难题,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花园村的共富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区域特色对这一命题的解答与实践。小花园、大花园,走向泛花园的过程中融合了文化、凝聚了精神,承载着文明。
从国际的大视野看,新冠肺炎大流行对人类社会产生空前巨大的冲击,测试了全球治理秩序和体系的能力,世界进入秩序重构和全球化再平衡的时期,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逆全球化、世界分化、国内优先、安全优先等“分”的趋势加剧,另一方面,合作的需求不可逆转,融合的力量蓄势待发,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同时存在,更加需要包容性发展。
从国内新时代的发展来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人民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面向未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加需要攻坚克难、共创共享。
泛花园不仅要体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要彰显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借助智库建设、智慧平台的输出,从微观尺度借助“村域小城市”试点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区域内更大范围的共富;从中观尺度是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提供农村现代化和共富的模式样板,探索制度创新,带动其他乡村的振兴与发展;从宏观层面是借助数字经济、智慧智能,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传播花园理念,输出花园经验,开展城乡共富的研学交流和教育培训,使花园成为拓宽共富道路的区域中心,示范共富模式的浙江样板,推广共富方案的国家智库,共创共享共富文明的世界性研学基地。

二、泛花园的共富路径演化

(一)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改革汇聚人心红利

花园村作为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试点,不能走单一经济开发城镇化发展的老路,要基于“四个共富”的经验,推进生态体制、社会体制与经济机制全方位改革实验的综合配套改革,培育功能融合、内涵多元、创新驱动的高端现代服务业。
围绕东阳中国影视名城、浙江精美三乡、浙中休闲高地、歌山画水宝地的城市定位,结合东阳市域层面提出“中央绿核、南北双城、外围两环”的市域空间格局,突出南北双城的东横一体化站略,以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为基础,依托南江轴向拓展,以南江为纽带、联合横店、湖溪,形成横贯东西的南江平原城镇拓展带,打造高新科技、红木产业、影视文旅为一体产业平台,形成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成为浙中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
进一步强化村域小城市范围内土地、资金、人才的统筹,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一体空间布局,规划土地空间的精准利用。按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要求,结合花园村实际,推进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 形成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逐步放宽花园村落户条件,设立花园村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窗口,直接受理花园村流动人口居住登记,落实外来人口可凭花园房产证或花园认可的人才证明在花园村落户政策。调整完善村级管理制度,相关事务办理不以户口为主要认定标志,促进农村人口自由流动,进一步吸引与聚集高端人才。
目前花园集团的龙头作用明显,但高端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等增值服务尚未形成。产业聚集度不够,主体之间的“孤岛”现象还很突出,产业链、环节不同类型主体之间的联动、协同与共生关系尚未形成,整体发展不均衡、效益增长不充分。泛花园要大力发展基于体验经济和人心红利的高端服务业,强化外来人力资本对花园的归属感、依存度,培植根源性与融入感,提高原居民的开放性、参与度和获得感,培育新的生活方式、社区文化,花园“新集体”进一步在治理与机制、分配和服务、人才与组织、品牌与文化方面深化改革,“村市城”进一步升级,培育新的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数字经济场景应用开发增值智力资本

通过智慧花园建设,搭建数字中台,实现信息共享利益联结。通过整体规划,协同实施,动态调整,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形成功能模块、功能体系,使花园“新集体”成长为生态型、生命型平台组织,构建基于数字经济的高端现代服务体系,联动孵化加速放大平台,培育创新服务集群业态,智慧场景应用服务拓展,促使公共与基础服务、产业与经济服务、生活与消费服务的融合,开发“泛花园”产业数字化和社会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新经济新业态活力场、城市高质量发展能量场等重要功能。
围绕以集团经济高新产业为核心的垂直产业生态体系无界融合发展需求以及集群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整合“花园购”红木产品、文旅产品、生态农产品、花园科创产品等新零售数形成符合小城市区域发展特征数字经济新生态,跑通产业发展新路径。探索新场景、新应用,使花园成为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的场景合作伙伴与示范基地,为华为等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迭代的服务,伴生输出运营方案,形成新的业态。

(三)文旅服务教育研修共创共享文明花园

花园共富道路40余年本质上是一种文明体、生命体、价值体的演化历程,形成了平台网络生态,构建了组织治理生态,汇聚了思想意识生态,凝聚为生命文化生态。
泛花园以智能主导的花园平台生态网络为支撑,以智慧引领的组织治理生态为抓手,以智本滋养的思想意识生态为引领,大力发展文旅教育、研学体验、会展博览等传播、输出文明的新兴业态,丰富生命文化生态的内涵,扩大影响力、辐射力。
“泛花园”的未来发展会面临产业迭代、代际传承的问题,通过新兴产业+智慧智能的发展,搭建年轻人参与的多创平台。创设全人生教育营地总部,聚集教育机构、营地机构,联结全国不同类型村庄,搭建教育产品、服务的研发平台,实现跨越时空的共创、共建、共享、共富。

三、泛花园的共富体系推广

(一)共富为民的命运共同体驱动

发挥花园村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在“中国村企集团五村合作组织”基础上,联合国内外强村、名村、小城镇、新市镇,探索构建面向未来探索人类社会共同富裕路径与机制的命运共同体,共商制定“中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发展纲要”,聚集科教机构、学者专家,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智库,基于实践探索共研共创,进行“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实现理论创新,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理论、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的内涵及其实践作出贡献。继续加大多边合作,探索设立共同富裕发展基金,重点在医疗、教育、公共服务、新基建等方面加大投入,探索市场机制主导的民生普惠产业。加大先富村庄与生态村庄、特色村庄的深度合作,探索“两山银行”、人才开发联盟等创新机制,统筹资源,实现土地资本、生态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政策资本的融合增值,实现多富、共赢与共享。

(二)共富为民的服务联合体转化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探索治理体系改革,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持续探索小城镇能级提升方式,结合实际需求,进一步争取自然资源、交通、公安、市场监管等公共服务部门组织创新、机制创新与服务创新,重点在规划建设、项目投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向上争取更多管理权限。持续深化和拓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建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深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便利化行动,完善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建设,推进营商环境便利化法治化,持续推动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政府+市场+集体”的共富为民服务联合体。

(三)共富为民的智慧综合体放大

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之大变局中,逆势而行,化危为机,依托浙江省数字经济的深厚底蕴与政策红利,在小城市新基建、新场景、新应用方面引领示范,促进数字经济与花园传统产业的融合。打造共富为民的智慧综合体,形成花园世界文明范式,提升世界花园影响力;高举花园中国智慧旗帜,提高中国花园服务力;打造花园浙江振兴窗口;激发浙江花园创造力。
共富文明花园是可学习、可推广、可输出的,可以成为沉浸式的、探究式的教育、学习、体验、参与、研究、实践、创新、创业的学创平台和教育营地,汇聚更多人力智力资本,创造更多财富文明价值,实现更大范围、更高等级的共建、共创、共享,用教育实现代际传承,用文化实现传承的创新,用文明实现创新的传承, 促进花园文化旅游休闲教育会展等新业态的发展,实现花园的持续迭代创新,走向下一个四十年,甚至更远。(见图7-5)
 
图7-5 共富文明花园学创平台与教育营地概念模型
 

本章小结

花园村四十年巨变的主线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共同富裕”——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家家有事业,户户在创业,人人在致富。吃饭、就医、教育靠集体,发家致富靠自己;是不等不靠政府投资与干预,主要依靠民间的、基层的力量,形成自治为主的调节分配机制,实现了共创、共建、共享、共富的幸福生活。共同富裕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要求,责任的担当。本章从小花园村民富、大花园村村富到泛花园全面富的三阶段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花园共同富裕的形成、分配的机理与保障体系,对于共同富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推广价值。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