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频繁,朝廷派兵镇压,烧杀抢掠,竭尽残暴之事。同时,洪灾、蝗灾、瘟疫也相继而至,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的百姓十之七八被杀或逃亡,造成中原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荒凉景象。
然而,山西兵乱较少,有没有发生大的天灾,经济较繁荣,人丁兴盛,人口比河南、河北的人口总和还多。
明朝建立以后,皇帝朱元璋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将人丁兴旺的山西百姓部分迁至河南、安徽、山东等中原地区。迁徙的路上,许多百姓不愿远离故土,便被捆住手脚,在官兵的逼迫下行走。如今许多百姓喜欢背着手走路,据说便是祖先从山西迁徙的路上被迫绑住手脚前行养成的习惯。
在这次规模巨大的迁徙中,许多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大族,由山西回到了先祖故地,这里面就包括高姓。
出生于河南新郑高老庄村的明朝政治家高拱的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明朝中后期的一代名相,高拱不仅是一个为明朝历史做出重要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以仁义闻名的官员。
在高拱的故乡新郑就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在新郑老城南街,明朝中后期的时候,这里有两家住户,一家姓高,一家姓刘。两家因为盖房子,挖地基而产生了纠纷,高家说地基挖到他们的宅基地了,刘家说这本来就是他们的老宅地。高家不认,为此两家打起了官司。谁知地方官也无法判定,官司一直拖了几个月。
于是,高家只好给在朝为官的亲戚高拱写信,说明事情原委和实情,高拱看过家书后,立即给高家回信道:
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出一墙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高家看了信,认为很有道理,就让出了一墙约70厘米的距离。刘家一看高家权重位高都让了一墙,于是也让了一墙。就这样,两家一让,中间就形成了一条胡同,被人们称为“仁义胡同”,一直保留到现在,被大家所津津乐道。
在新郑老城南街与梨河镇的一些村庄,还居住着许多高拱的后人,他们以祖先的仁义之德为荣,一代又一代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