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毛泽东,祖籍吉州龙城,即江西省吉水县八都镇,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是如何离开故土,辗转迁徙,历尽艰辛,定居韶山的,这些史实却鲜为人知。
近期,吉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都镇“毛泽东祖籍地游览苑”,在陈列“毛泽东祖先纪念馆”时,相关资料极为缺乏。也就是说,江西人、吉安人对毛泽东先祖的身世研究极少,了解极少,如一段谜。
今年4月上旬,韶山市韶山村党总支书记、十五大代表毛雨时同志到吉水祭拜祖先,认亲访友,并赠送了两套12卷本的《韶山毛氏五修族谱》。据《韶山毛氏五修族谱》记载:“我族始祖太华公,元至正时人也,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王氏,生八子。明洪武十三年庚申,以军功官入楚省,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解组时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两公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家焉。”族谱上提供的信息至少有:毛泽东先祖名叫毛太华,祖籍在江西吉州龙城今之吉水八都,元末明初因避乱迁至云南澜沧卫(今永胜县),在澜沧卫生活了多年并留下后裔,立下军功偕二子内迁,毛太华是澜沧卫毛氏和韶山毛氏的共同始祖,永胜是韶山毛氏与吉水毛氏的中转站等。
根据族谱上提供的信息,吉水县委拟组成一个寻亲组,前往云南,试图破解毛泽东先祖毛太华的身世之谜,并串连起毛泽东祖籍——江西吉水,毛泽东客籍——云南澜沧卫,毛泽东原籍——湖南韶山这根红线,架起友谊桥梁,共同携手做好毛氏品牌大文章。
漫漫寻亲路
4月中旬,吉水县委两位领导偕毛氏后裔一人和其他三位同志,持吉水八都《铎塘毛氏重修龙城源流族谱》、《韶山毛氏五修族谱》影印件,踏上去云南的漫漫寻亲路。4月18日凌晨,笔者一行抵达距昆明六百多公里,不通火车、也没有机场的云南省永胜县,也即历史上的澜沧卫,受到当地县委、县政府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永胜县委副书记、彝族同胞沙玛五达、副县长关明洪陪同寻亲组驱车前往毛太华当年生活过的程海乡凤羽毛家湾,开始了实地考察。
凤羽毛家湾距永胜县城约40公里,一路山势险峻,道路崎岖,急弯险段频频。当汽车驶进一条乡间小道时,地势陡然开阔,百十栋白墙红瓦的房屋,依次排列在一座挺拔的高山脚下。数百位毛氏后裔在密密的细雨中迎候我们,他们身穿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迎来自祖籍地的亲戚。我们不禁为这里的古朴民风和热情好客深深打动。我们考察了建于清康熙年间,而今仅保存两根砖柱的毛氏宗祠,造访了数家毛氏“亲戚”,品尝了具有云南特色的农家风味。在与毛氏后裔的交谈中,我们惊诧于毛太华从八都外迁六百多年,而他的子孙竟还顽强地保留了祖籍地诸多乡音和风俗习惯。如最具特色的八都“三句半”官话:打架、吃粥、太阳、鞋,尽管相距数千公里,相隔数百年,但两地语音相差无几。随后举行了隆重的交换谱谍仪式,这时晦暗的天空竟然阳光普照,两地毛氏后代纷纷感念祖先的在天之灵。在谱谍对接、年号排序中,再一次验证了两地同祖同宗。中断六个世纪之久的血缘亲情,今天得以续上。当地毛氏长者还告诉笔者,毛泽东的女儿李讷一行五年前的今天曾前来造访认亲。历史有时会惊人地巧合。
凤羽毛家湾,永胜毛氏的发祥地,位于云南八大高原湖泊之一———程海边际的凤凰山麓,其地形酷似凤凰之一羽翅,故名。散落在凤羽周边的同宗毛氏后裔并以毛姓命名的村庄计8个共三千多人,占永胜汉族总人口的1.25%。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折射出毛泽东先祖毛太华在云南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重重磨难,所付出的千辛万苦和勤劳智慧。
我们从当地的历史典籍、人们的口耳传说中力图揭开谜团。
毛太华宦游云南之谜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江西省吉水县因其处在赣中盆地,是出了名的鱼米之乡,更加饱受各派武装力量的侵扰,致使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龙城青年毛太华,不堪忍受盘剥欺诈,便背井离乡,向人烟稀少、蛮荒之地的西南方向寻求生路。正如郑艮安在《毛泽东祖籍溯源》中所说:“家居吉水仙茶乡的毛让后裔毛太华,苦于战乱,难以为生。至正中,为避乱,他与蔡姓同乡大举西迁,在云南澜沧卫落脚。”
毛太华从江西吉水西迁大约在元末明初,即1366年之后。因是逃难中,兵荒马乱,前途未卜,没有确定的目标,走到哪里算哪里,有活干能维持生计就停下来,没活干又往前走,故而途中滞留时间较长,约有两三年,到达永胜时,已是明朝初年。永胜当时叫北胜,除了海拔较高,达2400米左右外,地理、气候、自然条件与故土龙城相差不大。加上当地世居的是彝、傈僳、白、纳西、普米、傣和苗等土著民族,社会相对安定。
毛太华等人来到此地,为谋生计,靠帮工度日,属“打工仔”之列。由于年轻,身强体壮,特别能吃苦耐劳,又掌握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深受当地土著民族的赏识和好评,日子过得很安稳。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北胜土知府高策率众内附,朝庭实行“改土设流”,北胜府降为北胜州,明军留下部分军士驻守北胜州。为巩固领地,确保一方稳定,留守北胜州的明军就地招募了一批军士扩充队伍,毛太华应招从军,开始了农耕、练兵、作战的屯戍生涯,其屯戍地在凤山山麓。毛太华娶当地彝女王氏为妻,安家落户,这期间已提升为管辖120名军士的百户长,居住地也即命名为“毛家湾”。在民间,凡是这一时期进入永胜的外籍人都称作是“洪武调卫”来的,他们是当地农耕文明和中原文化的早期传播者。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王朝为统摄金沙江上游的土司地界,调云南中卫(当时云南每卫官军编制6500人)于滇西北边关要地北胜州,设置军政合一的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正式推行“寓兵亦农,屯民实边”政策。次年,首任澜沧卫指挥使王佐率督本卫官兵和所辖北胜、永宁、蒗蕖三州土司军民在州治南构澜沧卫城(即今永胜县城)。毛太华率本百户军士参加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筑城工程,并立下军功,受到嘉奖,赐封为“武德将军”。
此时,毛太华从避乱讨生计到从军作战、筑城建军功,从为人耕作到娶妻生子,从毛头小伙到“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永胜已经生活了三十余年,他已是年过半百的中年人了。故乡离他万水千山,龙城只是他魂牵梦绕的所在了。
毛太华内迁湖南之谜
毛太华内迁,为何不回江西而居湖南?如果600年前毛太华直接迁回江西,他的20世孙毛泽东的祖籍、原籍就都应是吉水八都了,但历史不因人们的愿望而更改。
据考察,毛太华内迁湖南,原因有二:其一,史籍记载,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报复当初湖南百姓对反对派陈友谅的支持,曾经血洗三湘。结果,湘潭人口由元时的10万仅剩下2.5万人。明朝政府为了填充湖南人口之不足,于是从邻省(主要是江西)迁入大量人口。毛太华虽从云南澜沧卫来,但原籍江西,也在填充之列,即“以军功拨入楚省”。其二,澜沧卫军屯将士中以湖南长沙府人口居多。至今的永胜人口音颇似湖南腔,词汇也和湖南话基本相同。毛太华的军屯战友中,湘乡、湘潭人极力介绍、鼓动他一同前往,对故土渐渐模糊的毛太华便随同他们迁到了湖南湘乡县北门外居住。十余年后,毛太华去世,其子毛清一和毛清四便迁到湘潭的七都七甲定居,这便是后来扬名天下的韶山冲了。毛氏家族在山清水秀的韶山繁衍下来,传到第二十代孙,便出了伟人毛泽东。
毛太华的长子、四子入楚,二子清二、三子清三留下来继承军户、延绵嗣续,繁衍生息。在凤羽毛家湾北湾毛华诗老人家,笔者还发现了毛清二(号用)的墓碑,碑文如下:“吾族原籍江西吉州龙城,始祖太华宦游从戎,屯戍澜沧卫,后以军功奉调,携长子、四子内迁。明故一世祖旌表忠义、武德将军毛公讳用、字清二老大人之墓。”毛清二等兄弟在永胜毛家被尊为一世祖,永胜境内相对集中居住并以毛氏命名的村庄有河口毛家村、凤羽毛家湾、西湖毛家湾、翁彭毛家村、清河毛家井和片角毛家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