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酒与狂欢之酒
摘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酒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源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酒文化亦显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看,中国文人之醉呈现出诗意自远的礼仪之风,充满诗性智慧;西方的酒神精神倾向于个人的喻悦与感官的舒缓,是本能的迷醉,欲望的狂欢。中国看重酒的社会功能,西方则掘取酒的自然功能。总之,中国酒文化是“为人而酒”的礼仪之酒,西方则是“为酒而酒”的狂欢之酒。
关键词:酒文化;酒神话;礼仪;狂欢
一、诗酒交融意自礼,抒情解愁源自中
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与洗礼,礼仪自古以来就是国人生活中需要恪守的原则。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在儒家文化中体现为“克己复礼”,就是用“礼”的规范来修身养性。“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酒深深地浸润着中华千古文人的血脉和精神。中国的文学史,文化史可以说是蘸着酒写成的,透着酒香,散着酒味。
(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情感的寄托
礼教虽然对文人个性极度地压制,但却不能阻止文人对现世的反抗。酒带给人们精神上的觉悟和情感上的超脱,使人意识境界得到升华。在处处散逸着酒香的魏晋名士生活里,酒必然会在这个文学自觉的时代留下自己的味道。
陶渊明是以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这里的“寄酒为迹”是人生理想受到现实重创后借以酒来抚平创伤、慰藉心灵的过程。酒是诗人创作的源泉,是诗人释放真性情,真感想的催化剂。陶渊明在其饮酒诗中展现了他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对理想复杂而又超脱的感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沉重的时代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生存的忧患,也是心灵的折磨。只有酒才能弥合他们的内心,消解他们的忧愁。
(二)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避世的手段
两晋时士族门阀社会、政治生活混乱,大批士人常常处于生存危机之中,成为政治的牺牲品,酣畅豪饮是士人麻醉自己、逃避政治迫害的手段,也是与虚伪的名教抗争和得意逍遥的凭借。于是借酒装疯以躲避政治灾难成为士人饮酒的主要原因。阮籍饮酒也正是基于此。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这一方面说明阮籍饮酒之多;另一方面表明作为魏晋之际的士人,为了避免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且不违背自己的意愿,阮籍选择饮醉而避,实不失为一举两得之策。
(三)酒以成礼,以酒飨别——交际的需要
中国人以酒飨客有极久远的传统,远在春秋时期《诗经》中《小雅·鹿鸣》与《豳风·七月》中就有:“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始于相逢者终于相别。岑参《送别》中写下的“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这一壶饯别酒中有的是缠绵的情丝,剪不断的离愁,美好的憧憬与真诚的祝愿。
酒在中国较之西方更多地融入人际关系,人们通过酒来取得人际之间的沟通,以实现其特定的目的。
三、恣肆忘我酒本意,西方求乐真狂欢
西方的酒带有种种神秘色彩,是人类最高最强的激情之体现,是乐极忘形的饮客,是人类最原始生命本能的体现,是快乐与激情的化身。
(一)为酒而酒,本能纯粹——传统文化
西方把酒看做圣血,是耶稣救世净胜的化身。西方的酒是生命的一部分,象征上帝的教义,喝酒即象征着接受并吸纳了上帝的教诲。饮酒是疲惫后的放松,是忧愁时的欢乐剂,因此西方人饮酒之意就在于酒本身,就是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并不把过多的社会交际目的和感情抒发同酒这种客观的物质捆绑在一起。总之,中国酒文化是“为人而酒”,西方则是“为酒而酒”。
(二)享乐放纵,尽情狂欢——自然本性
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情欲的放纵,代表着醉境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的兴奋。而西方的酒文化却让人感觉到无处不在的快乐,在酒神祭时人们载歌载舞,喜庆丰收,体验快乐,实际是人们在认识到人生会遭遇到不可抗拒的命运之神的左右之后采取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将这样的态度溶入酒中,体现出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是真心实意的快乐。人们在饮酒中尽情的享受,尽情的放纵。
(三)忘我冲动,野蛮神圣——酒神精神
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教会人们寻找欢乐,而狄奥尼索斯精神,就是人本能的、非理性、狂欢性的力量。罗素认为,酒神侍女们在山坡上的狂歌滥舞不仅是旷野的,而且是“从文明的负担和烦扰里逃向非人间的美丽世界和清风与星月的自由里面去。”的一种超越的冲动。
人在酒神精神的支配下,充满着幸福和狂喜,一切原始的冲动都得到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和原则的束缚。人类受了酒神精神的鼓舞自由发泄他原始的本能,沉溺在狂欢、酣歌、舞蹈之中,达到一种完全忘我的境界。
结论
中西酒文化各具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皆光彩熠熠,源远流长。中国深受儒家“仁”与“礼”的熏陶,酒让内敛的中国文人得以抒发心中的郁结,醉后写诗这样一种礼仪的方式使酒成为表达诗人个人情感遭遇的载体,是世人情感的寄托,避世的手段与交际的需要;而西方喝酒更为个人喜好和身心放松,享受自然本性的忘我放纵。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的今天,中西方酒文化也在不断的融合渗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了解不同的酒文化,有助于中西方成功地进行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2]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較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曲晓慧.酒文化之中西对比[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4]巩玉丽.酒仙气质与酒神精神一中西方酒文化比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5]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
[6]王宇.论酒神狄奥尼索斯对西方文化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
[7](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作者简介:王晨逸(1997.02)女,籍贯:浙江杭州,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