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谢崇崐先生墨宝揽胜

2022-07-14 16:47 搜狐号-云大书法  主页 > 墨宝 > 七彩墨宝 > 乌蒙墨宝 >

打印 放大 缩小

胡正钧书“翰墨飘香”  推介大乌蒙墨宝珍品
天下口碑插播导读  





【昭通书法现象(一) · 谢崇崐】 博士评论:成联方《融入朱提灵魂深处的书家——谢崇崐先生书法篆刻艺术随想》 

▌前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昭通书家群推介前言

严康俊(昭通市书协主席)

昭通,位于云南东北部。北连川蜀,东接黔贵,曾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别具特色又兼容并包的朱提文化

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留下的马蹄足依稀可见昔日风华;汉孟孝琚碑,堂琅铜洗,东晋霍承嗣壁画,唐袁滋摩崖,隐约透出朱提文化的厚实与博大。

悠久文化的哺育,世代文脉的滋养,其民好学的古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昭通人。近代百年,昭通产生了国学大师姜亮夫,也蕴育出一大批金石书画名家,如张希鲁、谢饮涧、陈云涛、包鸣泉、吴希龄等先辈群星灿烂;当代书法理论家姜澄清先生,也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1984年元旦,昭通成立了书法家协会,团结书界人士、引领书法新人,组织书展、学术活动数百次。昭通籍的书法家在全国不断崭露头角,现已有11位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昭通作家群体,名动文坛,鞭策着昭通书法人砥砺前行!

20147月,昭通市书法家协会成功完成了第五届换届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和主席团。五届书协领导班子把责任扛在肩上,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带动和影响了身边的书法爱好者,为昭通书法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昭通的书法艺术如何坚守,如何突围,我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努力前行……

昭通书法要想在未来几年中崛起,需要群体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优秀书家的引领。为此,我们邀请了全国专业书法批评家对昭通10余位书法家进行推荐与批评,交流与引导,便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清楚以后的发展方向。以此为契机,还拟推出第二批、第三批昭通书法家接受社会的批评,逐渐打造昭通书家群体。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昭通书法人的文化基因不会丢失,期待不远的将来,昭通书法现象从孟碑故里走向世界各地。不负初心,谱写昭通书法艺术的新篇章!

谢崇崐

谢崇,1949年生,云南昭通人,号一牛,别署澄心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滇云印社社员、昭通市书法家协会第五届名誉主席。

书法、篆刻作品收入多种作品集,论文《孟孝琚碑书法管窥》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中国汉代碑刻学术讨论会”,曾获云南省“彩云杯”书法金奖等。

书法各体皆能,私衷篆、隶、篆刻。书风遒古雄拔、大气浑厚,金钿落地,芝草团云。

谢崇崐作品欣赏

贾岛《寻隐者不遇》

鹤村长寿

博士评论

融入朱提灵魂深处的书家

——谢崇崐先生书法篆刻艺术随想

成联方 /文

据我所知,晚清的昭通谢氏家族,至少出了三位大人物。第一位,即谢文翘先生(1853—?),光绪六年进士,是将昭通五尺道上豆沙关“袁滋摩崖题记”与南宋典籍相互印证的第一人;第二位,即谢崇基先生(1861-1922),光绪十二年进士,国史馆协修,是发现和保存《孟孝琚碑》的第一人。

第三位即谢饮涧先生(1906—1997),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著名学者、考古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精深的书画家。谢饮涧先生对《孟孝琚碑》的断代并且补全该碑所缺88字,此研究成果一经问世,瞬间震动学林!国史馆纂修由云龙先生为之赞叹到:“《孟孝琚碑》得此考,可谓无遗憾矣”。只要熟悉《孟孝琚碑》研究史的人,都知道谢饮涧先生的贡献在哪里,毋庸赘言。正因为这样,毫无疑问,谢饮涧先生是研究《孟孝琚碑》的第一人。

晚清昭通,学术大师辈出,谢氏家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群体。

当代文化学者、书画理论家、散文圣手姜澄清教授即受业于谢饮涧先生,本人曾多次听到姜先生感叹:“饮涧先生乃海内第一流学者,我几十年见人无数,尚不见超过先生之人。”

本文所写的主人翁——谢崇崐先生,即谢饮涧先生的哲嗣。

谢崇崐先生,1949年生于昭通,号一牛,别署澄心斋。曾任昭通市文化局副局长、昭通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昭通政协常委、昭通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2000年评为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滇云印社社员、昭通市书法家协会第五届名誉主席。

姜澄清先生云:“崇崐君为饮涧先生的公子,以门庭之故,经史、翰墨,幼即攻习,至中岁,乃卓然闻于乡邦”。我们都知道崇崐先生善书,先生却不以书自命,向来津津者惟学问之道耳。

只要查一查论文资料库就知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崇崐先生已有多篇考古文章发表在中国社科院的《考古》杂志等重要学术期刊上。《考古》杂志是考古学界的权威学术期刊(CSSCI),崇崐先生的文章在这样的刊物上连续发表,至少说明一点,其学术视野、研究方法以及学术地位等等都得到了考古界的高度认同。

1988年,崇崐先生的《孟孝琚碑书法管窥》一文,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中国汉代碑刻学术讨论会”,而且,崇崐先生还出版了《云南书画家约传》、《汉孟孝琚碑》等研究专著,并于2007年又出版了自己的书法篆刻作品集《澄心斋留痕》等等。这些书法成果说明,崇崐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史论家、书法艺术家。

崇崐先生在书法创作方面,以篆隶、篆刻取得的成就最高。我每次研读其篆书作品,都被其深厚的文字学功底所折服。高二适形容孙过庭《书谱》“草法典重”,今用“篆法典重”来形容崇崐先生的篆书也非常合适的!举几字为证。

戴叔伦《题天柱山》

这里刊发的戴叔伦《题天柱山图》这幅篆书作品,其中的“擎”、“凌”的篆法便可以“典重”二字赞之。试分析如下。

查《说文》就知道,《说文》无“擎”字,但是,《庄子·人间世》“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句中已有“擎”字,那么,庄子时代的“擎”字是何写法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这个字的解释也语焉不详。崇崐先生在这幅作品中将“擎”字写作“鈙”,《说文》是有这个字的,许叔重释其为:“持也,从攴金声,读若琴”,因此,“鈙”与“擎”是相通的。我以此字请教崇崐先生,他说:“这个字以声表意,可作形声和会意解,这是不悖六谊的。关于用字的问题,我以为古人未用过今人未必不能用,关键是要符合造字的原理。我们今天用了,只要解释得通,对于后人,我们又成了古人。《孟孝琚碑》上有一个字即是字书无考的,榮字头下边一个心字那个,我父亲释为營字,有的先生释为劳字,你可参看送你的《鹤村文选》。”崇崐先生此段文字,可见其用字“心法”之一端。

再如,该作“凌”字的篆书写法,是“凌”的正体字,而我们常见的从“仌”旁之“凌”字,反而是异体字。这两种写法虽然在《说文》里已经明确记载了,但是,随着时代变化,正体字逐渐隐退而异体字却越来越彰显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如果不对这些字进行研究,是很难分清何者是“正”何者为“异”的。

《束身如圭》篆书

再如《束身如圭》作品中的“养”字,崇崐先生写作“”,这是化用古文而来的,此字与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而常见的”字却是后起字,与甲骨文、金文的关系非常远。清代吴让之、赵之谦等人也多写作“”,很少写作“。所以,崇崐先生并不囿于古代书家的用字范例,要么从文字学的学理出发,让那些被长期忽视的古汉字得以重生;要么化用不同字体,复活不同字体之间的繁衍递嬗关系。这于篆书艺术创作、于文字学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然,崇崐先生的精彩用字,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只要品读其篆书作品,就会毫不犹豫地用“精熟六书”四个字评价崇崐先生。

崇崐先生的篆书书写风格,继承了邓石如以来的“清篆”传统。邓完白利用新发现的材料,开创了一种叫作“清篆”的新风尚,打破了李斯、李阳冰千年以来独统天下的玉箸篆的历史局面。邓完白的后继者们,往金石之学的更深处漫溯,把小篆向隶书化、向魏碑化方向发展,甚至将许慎《说文》中的古文、籀文进行小篆化、隶书化或者魏碑楷书化处理等等,最终汇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清篆”巨流。

到晚清吴昌硕以后,小篆结构几乎“土崩瓦解”了,小篆笔法同时也呈现出真、草、隶、篆、行等多法杂糅的现象。上海王个簃、浙江陆维钊、北京刘博琴以及陕西刘自椟等等都可称作“邓石如后派”——吴昌硕书风的延续,这个流派直到当下都是小篆创作的主流。这就是“邓石如传统”的伟大意义之所在。

崇崐先生的父亲谢饮涧先生是从晚清过来的书法家,亦擅长篆书。姜澄清先生如此评价:“谢氏一门,两代攻篆,积久臻善,遂成大观”,“君(崇崐先生)篆于引中略予提按,行笔如流,生意贯乎线中,斯可谓‘守度求新’也。”

我曾目睹过崇崐先生写篆书,其几十年的修为在刹那之间就可以全部调动起来,速度之快真力之足,有“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气概。一位文弱书生竟然如此神勇,真令人赞叹!

自古擅篆书者,亦擅隶书。篆隶二体犹如“孔怀兄弟,同气连枝”,相辅相成又相互生发。

崇崐先生的隶书,与其篆书“法理同宗”,皆呈现出一种厚重不迁、大朴不雕的仁者之相。其所取昭通《孟孝琚碑》风格的作品,古朴盎然又中正博大。我从中仿佛看到了秦汉帝王“西南得朋”,在朱提大地上,学宫栉比、博士讲经以及白银满地的盛世繁华。这一根根遒劲缠绵的线条就像通往帝都的弯弯曲曲的、幽远苍茫的五尺道,承载着朱提旧郡几千年的文人情怀。没有数代人在泮池旁边、在状元桥上看尽花开花落、历经时易世变,哪能写出如此饱含朱提美学精神的线条!

篆隶之外,崇崐先生亦擅篆刻。有的印章,结字中正博大,刀法猛利,与明代何雪渔极为相似;有的印章又善于布白留红,且线条光洁如玉,仿佛如黄牧甫一般。从表面上看,崇崐先生与明清文人印家似乎非常接近,但是,如果探赜钩深,便会发现,汉代帝王所颁发的“滇王之印”以及昭通洒渔河边的那座汉墓中出土的印章——“汉叟邑长印”等等朱提古印,才是崇崐先生印章精神的真正渊薮。

当我对崇崐先生的资料进行梳理之后,颇为感叹!崇崐先生之学之艺,皆注入自己对朱提大地的深厚情感,是朱提人“集体无意识”的高度浓缩。姜澄清先生所评价的“崇崐君承风继绪,是无愧于先行者,有益于后来人”的深层原因就在这里。

丁酉立夏,成不割联方于观六庐灯下。

谢崇崐作品欣赏

《李根源诗》

金石寿

临《孟孝琚碑》

《林涛》

《刻竹横经联》

得自在禅

谢崇崐先生书法篆刻作品集

█ 谢饮涧先生(谢崇崐先生的父亲)学术成果

《影响力》杂志刊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