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严康俊墨宝印象:法外求真常自在 拙中寓巧本天然

2022-07-14 16:47 搜狐号-云大书法 天下口碑墨宝频  主页 > 墨宝 > 七彩墨宝 > 乌蒙墨宝 >

打印 放大 缩小

胡正钧以“翰墨飘香”,推介大乌蒙经典墨宝。
——天下口碑插播导读


严康俊墨宝印象




严康俊,1964年生,盐津人。自幼酷爱书法,曾师从李觉非。1983年到文山服兵役,1985年转业到盐津县委组织部工作。1991年毕业于云南省委党校函授大专班。历任盐津县滩头乡、兴隆乡党委副书记和盐津县工商局局长。2002年调任昭阳区工商局局长,一度兼任昭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昭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2008年任昭通市工商局党组成员,后内退。现为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楹联学会会员、昭通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严康俊在书法创作、组织书法展览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皆做出显著成绩。其书法以行隶见长,早年初学欧楷,后学<<曹全碑>><<张迁碑>>等汉隶,涉猎"二王"等行书,视野开阔,临池不辍。其作品点画凝稳,行笔流畅,颇有气韵。书作多次参加各级各类书法展览,有的获奖。2004年获昭通市文学艺术贡献奖;2009年入选<<水墨云岭.云南当代书法名家精粹>>;2017年参加"挥毫彩云南"一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他积极组织开展书法活动,为推进昭通书法艺术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法外求真常自在  拙中寓巧本天然

——严康俊先生书法印象

王高升 /文

昭通是古滇文化的三大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津梁,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被誉为“南丝绸之路”的要冲。无疑,昭通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传统为昭通艺术之花的绽放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而昭通书法正是这个花团中绚烂的一簇。其叶茂者,其根必深,今天我们重新讨论和审视“昭通书法现象”,自然也不可忽视昭通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传统。就书法层面而言,昭通出土的陶器、画砖、铜洗等留下的书法遗迹不在少数,其珍稀程度和研究价值不可小觑,汉孟、晋墓、袁滋摩崖更是享誉海内外,这些得天独厚的先贤手泽为昭通书法群体的崛起无疑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严康俊先生正是从昭通这样的传统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位书法名家。

严康俊,1964年生,云南省书协常务理事,昭通市书协第五届主席。作品曾入展云南省书协提名展、中韩书法交流展等,入编《水墨云岭•云南当代书法名家精粹》,曾被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会授予“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15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省文联表彰为“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工作先进个人。据悉,康俊先生自幼酷爱书法,师承先贤李觉非先生。始习汉隶,兼攻颜柳之法,后广涉元章、山谷、文敏、衡山诸家,博采众长而成自家面貌。

实际上,我与康俊先生素未谋面,但他的书作过目一次便觉印象深刻。仔细端详着他的各体书法,竟有一种炽烈的亲切感扑面而来。我想,康俊先生虽位居地方书协主席,但必是一个朴实、爽朗、真诚之人。刘熙载曾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信哉此论!朴实和真诚的笔墨是不会骗人的,它并不依附于高妙的书法技巧和绝佳的形式构成,而是书家学养、情性和胸襟的自然外化,是一种“真性”的表达,不经意就在字里行间流淌出来了。

康俊先生诸体兼能,皆深见功夫,尤以行、隶见长。他的行书用笔迅捷,结字奇巧,随意落笔之间,妙趣横生,一一自然;他的隶书,往往掺以行书笔意,平和简净,烂漫率真。在他的创作中似乎贯穿始终着一条“一以贯之”的原则, 那就是绝不钟情于刻意表达一点一画的形式技巧,而是注重作品整体气息的贯通和个人情性的流露。此外,康俊先生曾有“从点线之间感悟人生,由法度之外体味真实”之言,竟与我的感悟不谋而合。于是,我将康俊先生的书法创作特色和审美意蕴归为“法外求真常自在,拙中寓巧本天然”,仅作引玉之资。

苏轼曾云:“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所言的“无法” 并非真的无“法”,而是意不在“法”,旨在强调“法”外之“意”。因为笔墨在苏东坡这样的文人眼里从来都不以展示高超技法为能事,他们的最高理想是“意”。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甚至有时还必须减损对“法”的追求,否则难免绳于规矩,故而说“点画信手烦推求”。当然,作为一位严格意义上的书家,“逸笔草草”并不是全部真相,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有意”到“无意”的漫漫求索甚至艰苦的过程,被书家的轻描淡写给遮蔽了。康俊先生的小字行书看似“无法”,实则处处从古人中来,章草、今草、楷、行熔为一炉,似乎隐隐约约还有黄道周的影踪。然而,进一步品味又会发现,他并未囿于一家成法,而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他的《桃花源记》就是这样的作品,书家能从古代经典中任意穿梭,信手拈来,将楷法的雍容合度、行法的秀逸洒脱和草法的简约凝练融会起来,笔法极其丰富、跳跃。但细细回味起来,它并没有与历史上哪一件经典相对应,却显得坦荡率性、妥帖自在,毫无造作之嫌。如“口入初”几个字,均笔画简净而不失变化,“口”字上宽下窄,而“入”字紧承上字,造成左轻右重之险势,“初”字则左右拉开距离,顾盼生姿。当然,这样可圈可点的字祖在他的作品中还不乏其例。纵观全篇,仿佛处处有古人,却又处处不见古人。足见,书家已经将古人的法度融入自己的创作情感中,达到了“法外求真常自在”的高级境界。当然,有过创作经验的书家都知道,“法”和“意”其实很难兼顾,为了达到“自在”之境,单字的视觉表现力势必会受到削弱,甚至偶尔出现用笔或结字上的瑕疵也不可避免。

除行书外,康俊先生的隶书也颇为可观,听闻先生自述少时幸得《汉碑大观》临习,初窥汉魏法门,后博涉多体,为隶书的通变之路奠定了基础。他的隶书裹锋直入,坚直果敢,似从伊汀洲出,但又偶施以行书笔意,看似“意造无法,点画信手”,实则机杼暗藏,拙中见巧。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康俊先生将行书和隶书冶为一炉,似行非行,似隶非隶,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貌。孙过庭曾提出“熔铸虫篆,陶均草隶”的理想艺术形态,然而在书法史上,较为成功的实践却不多,典型的有王献之的“破体”、赵宧光的“草篆”、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等等。康俊先生能以一手别具韵味的“行隶”体行世,实乃难能可贵,尽管他的这种探索或尝试还有种种的不完美之处。他的这类书作以大字楹联最有代表性,其往往以隶书体势为之,弱化带有修饰味道的蚕头燕尾和波磔,破曲为直,坚硬有力,如屈铁断金,极富阳刚朴拙之气。可以说,这种笃实朴拙的笔墨气息是康俊先生与生俱来的,是他人格秉性和生活态度的生动写照。此外,他对笔墨韵味同样有着炽烈的追求,故以行书的悠游灵动来赋予隶书新的活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他的“行隶”是粗中有细、拙中寓巧的。古人所言的“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的审美理想,康俊先生用大胆的创作实践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阐释。

“法外求真常自在,拙中寓巧本天然”是我对康俊先生书法的直观印象,朴实笃厚、真性弥漫是其艺术作品的显著特征。康俊先生正值壮年,处于艺术活力的蓬勃生长期,相信他的笔墨探索还在继续,相信他的作品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遐想,也相信他带领的昭通书坛会不断革故鼎新、锐意进取,为地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