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振兴号 山西上党振兴村:“五三模式”的乡村振兴之路(作者:刘潇阳

2023-05-03 09:55 支部建设杂志  主页 > 趣旨 > 共富方阵 > 千万工程 > 振兴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点睛:犇字号
署书: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村庄影响力课题组组长、上党振兴村全国村志收藏馆馆长
栏头拓制:乔杨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原标题:“五三模式”的乡村振兴之路

 
支部建设杂志 2020年4期 

 

刘潇阳

红色基因的经典在振兴村生生不息,梅兰竹菊的品格在振兴村傲然绽放,孝廉德善的家风在振兴村薪火相传。振兴村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以党的建设为中心,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引资上项为支撑,以旅游富民为方向,以经济强村为目标,五个轮子一起转,真正使得乡村振兴战略在振兴村落地生根。振兴村在艰难中起步,在困境中突破,在创新中探索,三带并举抓产业,三生同步建新村,三风共育促文明,三级齐抓固党建,三产融合共致富,走出了一条“五三”模式的乡村振兴之路。“五三”模式的道路,是老百姓的所期所盼,是乡村发展的所需所求,与今天党中央所提的“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方面也不谋而合。

一、以企带村、以工带农、以商带户,三带并举抓产业

长治县振兴村曾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以前这里的老百姓祖祖辈辈都面临着“三大难”问题:上学难,吃水难,走路难。1985 年,牛扎根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开始着手解决村里的“老三难”,带领村民修路、打井、建学校、办企业、绿化荒山。为了推动村子长久发展,他利用村里原有的资源办企业,为村庄发展积累原始资本。具体来说就是采取改良措施,把村里的小煤矿生产能力翻了一番。进入21 世纪后,全县煤矿开始进入大改革阶段,时任村支书和镇办煤矿书记、矿长的牛扎根意识到机会来了,他动员村里有条件的村民将煤矿的产权买下来,通过每家每户入股、抱团取暖的方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又一次飞跃。到最后整合资源成为了如今的振兴集团。

每个关键的改革时期,老百姓的支持功不可没,牛扎根的领头羊作用必不可少。如何实现煤炭产业转型,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村企同步发展,成为摆在时任集团董事长和村支部书记牛扎根面前的艰难抉择。牛扎根一方面做好节能减排,完善煤矿产业链,提高煤矿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开始未雨绸缪,及早布局,推动振兴村转型发展。经过长期的跑规划、学经验、实地看,最后他和集团班子和支村委干部经过多个不眠之夜的论证探讨,达成三大共识:一是以企带村,通过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在村里上马煤矸石砖制造和洗煤项目,实现能源的循环开发和清洁利用;二是以工带农,由集团企业投资建设中药种植基地和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增加值;三是以商带户,按照企业投资、农民入股的形式发展商贸物流,鼓励农民投身第三产业,有效催生休闲经济。

通过三带并举,村集体经济产值达到了2000 多万元,解决了村内及周边剩余劳动力1000 余人,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近万元,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示范村。

二、融入生产、便利生活、注重生态,三生同步建新村

在村集体经济壮大后,建设一处功能齐备、生态宜居的新家园是每一个村民的梦想。于是振兴村开始对旧村实施整体新建。建设之初就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集体企业占地、出资的钱群众统一分;群众盖房统一占的地村民统一摊;旧村复垦的土地村民统一分。并且同时还定下三“不”原则,即对原有生态植被不破坏、对原有山水景观不改变、对原有古建遗迹不拆迁,力争实现农耕文明的传承、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现代功能的开发。这样使新村既能融入生产,又能便利生活,还能保护生态。主要做法是:

一是护绿与植绿并重,突出山水相依的生态美。实施了三大绿化工程,一是山坡植绿工程,规划建设了“五个千亩”种植基地——千亩干果经济林种植、千亩药材种植、千亩小杂粮生产、千亩花卉培育和千亩有机蔬果种植,既实现了山坡绿化,也催生了绿色经济。二是身边增绿工程,对村内主干道路、大街小巷全面绿化,并建起三座花卉园,村里及周边绿化总面积达到2000 余亩。三是庭院披绿工程,大力倡导庭院绿化,为村民提供葡萄及藤蔓植物幼苗,并免费指导种植。在做好绿化工程的同时,村庄的水系建设也作出了规划,村内所有主次干道用水系环绕,形成大路成河、小路流溪、户户有桥的局面,力争在绿树与溪水的映衬下,建成享誉三晋的生态休闲乡村。

二是规划与功能同步,突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美。为确保村民能住得舒心、功能便捷,振兴村在设计住宅时,充分考虑其外在形象与内在功能的统一,采用了传统中式屋顶和西式阳台、窗户、栏杆的设计,既实现了三层小阁楼的储物需求,也满足了村民对采光、休闲的需要。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保证了住宅功能的有效利用。全体村民乔迁新居的同时,农户也实现了学业医疗保障化、日常做饭燃气化、冬季取暖供热化、用电照明光伏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的“五化”目标和道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的“五化四供三通”目标。

三是保护与恢复并举,突出古今对话的和谐美。为确保农耕文明的记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村建设中,坚持保护与恢复并举,将一些相对完整的古建院落保护下来,并对一些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了恢复重建。目前,振兴村共保护恢复古建院落九处,旧址重建槐荫寺一座,新建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茅草屋三处,新建极富古典风格的振兴坛和振兴阁两处。并将古建院落和新建民居开发为民俗酒店,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在传承中超越其价值的目的。

通过三生同步,在经过振兴人民日日夜夜的坚持不懈后,最终投资2.2 亿元,兴建别墅式住宅136 套,标准化村民新居95 套,振兴村实现了整体搬迁、新建。

三、转民风、治家风、养村风,三风共育促文明

良好的民风、家风、村风是一个村庄发展的精神基因和永续动力,为了实现民风淳、家风好、村风正,振兴村以阵地建设为基础,以活动开展为载体,以村民教育为核心,转民风、治家风、养村风,大力加强乡风文明培育和文化建设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是积极建设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先后建起了以二十四孝故事为主题的孝廉公园一处、梅兰竹菊四大民俗文化长廊,同时对村内的四条街、九条路分别以仁、义、礼、智、信、贤、德、文、明等传统文化精髓加崇字打头进行命名,真正实现了看古品今、古今对话的和谐统一。

二是每年定期开展各类传承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邀请各类专家学者举办国学讲座,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等。特别是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村内都会举办盛大活动,将邻近村里的近千名老人都请来,进行免费体检,发放慰问品,合照全家福,举办合家宴,让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美德扎根在每位村民心中。

三是以“三色”文化影响教育村民:先后推出了以体验农耕文明、民俗特色为主的“金”色文化;以传承革命精神、先烈遗志为主的“红”色文化;以牢记传统美德、历史根脉的“古”色文化。通过这些文化渗透与传播,不仅让村民始终牢记先辈勤劳俭朴、敬业持家的光荣传统,也使之成为振兴人永远向前的精神基因。

通过三风共育,振兴村于2013 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四、党委抓大事、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三级齐抓固党建

习近平总书记理直气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在这个思想指引下,振兴村始终坚持以党建统领乡村振兴,以经济发展带动乡风文明。按照党委抓大事、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的原则,不断将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方方面面,探索党建进村民小组、党建进企业、党建进网格等方式,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形成良性的沟通互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步伐。

党委抓大事,就是在“决策”上出实招。一是按照领导干部一岗双职的工作要求,开好每月一次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始终握牢方向盘,在聚焦担当作为这个标杆上不停步;二是按照党委班子成员分工,认真落实党委委员包村、包企业,支部委员包组、包项目,党员代表包户、包卫生的党建工作机制;三是运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的办法,把学习创新视为阳光雨露,化为精神追求。到全国名村学习,去发达地区参观。振兴村成立了以“跨省合作、抱团发展”的中原五村合作组织,就组织建设、人才交流、生态发展、高质发展、文化传承、项目合作、村社治理、发展短板等内容达成共识。

支部办实事,就是在“民生”上下功夫。成立了振兴村农民讲习所,十九大报告365 条主题金言汇编成书,高标准建设了新党建云平台、新党员活动室、新党员文化墙、新便民服务站、新综治办公室。在每月召开一次的全体党员大会上,党员干部、积极分子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一个调子喊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谋发展、抓建设上来,坚持上下同心,坚持共建共享,汇成各项工作的大合唱。

党员做好事,就是在“本色”上不动摇。秉承“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做好事、才能做大事做成事”的原则。用事实来说话,拿成果来证明,以实效来检验。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真抓实干,是干事创业的不二法门,充分调动了全体党员的积极性,振兴村采取支部包队、党小组包户、党员包人的办法,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调动村民栽树、修路、治理环境卫生和管理等,致力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造福村民,顺民心、民风、民意。

通过三级齐抓,振兴村的百姓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振兴村也建立了五大社会保障机制:一是就业均等机制。社区内青壮年劳力全部就业;因病、因残不能就业的,全部纳入社保范围。二是医疗保障机制。卫生院药品实行零利润销售,千元以下医疗费全免;健全了大病医疗补助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救助。三是教育免费机制。凡在振兴学校就读的学生免校服费、免住宿费、补伙食费,考上大学的凭入学通知书报销学费。四是养老保障机制。60 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200 元养老金,并进行两次免费体检。五是社会福利机制。群众全部变更为城镇居民户口,供暖、用水免费,用气、用电补助,福利每人每年1500 元,开通了振兴至县城、市区的免费公交车。

五、旅农相融、旅工结合、旅商互促,三产融合共致富

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具风韵的城镇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优势和条件,振兴村从加快实现村民生活富裕出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础,把农村作为平台,把农民作为主体,服务三农、融合三产,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催生休闲经济。主要做法是:

一是旅农相融,提升农业品质。乡村旅游的特色在田园,田园的风光在农业。如何使农业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是做乡村旅游所应思考的重点。振兴村流转了土地6331 亩,按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农艺博览等功能,采用公司+农业+农户的形式,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目前,振兴村已建设特色化农庄六处,规模化种植基地三处,农艺博览园三处,不仅丰富了种植内容,提升了农业品质,推动了旅游发展,而且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参与性、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是旅工结合,推动城乡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开始关注乡村。借助这个平台,振兴村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小景点、酒庄、城镇住宅的开发建设。目前,振兴村的农产品已涵盖三大门类十余个品种,年产值达到2000 余万元。核心景区的秋千园、拓展训练基地、跑马场、民俗酒店全部由企业投资建设。同时,容纳160 余家商户的上党印象一条街和商品住宅楼已拔地而起,总投资达到了3.5 亿元。

三是旅商互促,带动餐饮物流。为确保乡村旅游的乡村特色,丰富吃住游购娱的旅游产品体验。振兴村推出了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鼓励农民建设农家乐70 余户、民俗酒店六处、民俗养生会所九处、生态酒店一处,成立了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可容纳500 人同时住宿、培训、就餐,所有餐饮住宿全部以纯绿色原生态的菜品制作为主,有效吸引了周边旅客,已成为振兴村一大主导产业。同时,开通了市区至振兴的公交班车和旅游直通车,建起了物流中心和快递服务站,成立了村镇银行,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截止目前,振兴村年接待游客50 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0 余万元。

乡村振兴战略,振兴村恰如其名。在旧时期,振兴村从资源着手,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煤炭兴村的路子。在转型发展的新时代的要求下,振兴村与时俱进,充分发掘自身环境优势和文化资源,以“五三”模式引领了新时代的转型发展,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的典型蓝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要求,坚持走党建挂帅、生态引领、三产融合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北方最具特色的乡村度假胜地,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