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振兴号:山西上党区振兴村的乡村振兴“密码”

2022-11-26 22:39 网易号  主页 > 趣旨 > 共富方阵 > 千万工程 > 振兴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振兴号                              (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点睛导读)





山西上党区振兴村的乡村振兴“密码”

0
分享至

从一个只有850多人的小山村,到合并相邻3个村庄,走共同富裕之路;从一个依靠能源发展的小山村,到工农商学游一体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从一个在区域内小有名气的小山村,到闻名三晋,走向全国……十年沧桑巨变,上党区振兴新区振兴村的发展之路,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密码”?


 

全国文明村镇——振兴村。

深秋时节走进振兴村,中小学生研学基地里,制陶器、磨豆腐等充满传统农耕文化的研学项目,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来这里体验农事生活;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各类培训班正在有序地进行教学,乡村振兴的“振兴模式”获得广大基层干部的啧啧称赞;“振兴不夜村”主题文化街上,“创客”门店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扑面而来;古色古香的“初心园”内,参观者络绎不绝,或沉思或交流,人们在这里思考党建引领下农村创新发展之路的深刻命题。

循着振兴村一个又一个“网红打卡点”而行,我们在基层干部的讲解、普通百姓的点赞、各路游客的赞叹声中,探寻振兴村的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

党建引领“振兴”的力量之源

“群众只要把遇到的困难、想办的事情、对村里的建议输入平台,党员就会回应,业务就一定能够得到办理,方便得很。”振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剑红所介绍的“平台”,是振兴村围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创设完善的便民服务平台。

这一平台在传统便民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引入了智慧管理、网络服务等功能,便于操作、容易接受,大大提高了群众办事的效率和基层管理的效能,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推动乡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这是振兴村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的不二法宝。

振兴村共有农业人口2309人,加上振兴集团的2000多名职工。在振兴村的“地面上”,如此多的人员,如何实现管理有序、治理有效?

振兴新区党委创新党建治理模式,有效统筹振兴村、新区机关、煤业公司、农业公司、文旅公司五个党支部的力量,在党的建设、安全稳定、疫情防控、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森林防火、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创新推行“党委委员包街道包企业、支部委员包班组、党小组长包党员、党员包户主、户主包家人”的五级联包新举措,形成了党委抓大事、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的新模式,使147名党员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


 

振兴“不夜村”。

振兴村党支部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振兴便民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的服务功能,搭建了全新的便民服务平台,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只要有困难,无论大小事情,一叫就有回应,问题立马解决。”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的牛平山对“五级联包”制度感受最深。随着振兴村旅游产业的兴起,到村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牛平山家的农家乐生意也愈发红火。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环境卫生就是其中之一。

“随地抛撒垃圾是最常见的,但又不便责怪游客,只能加强自身管理。”牛平山说,最初是自己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但一忙就顾不过来,向包户党员反映这一情况之后,村里立即强化了对环境卫生的保洁力量。

强化基层治理,就在一件件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之中。振兴村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中,不仅细化网格管理,进一步缩小治理单元,在实行“五级联包”的同时,于每条街道设立一个服务站,每个服务站安排一名党员干部包街联户,按照环境卫生管理、星级文明评星、村规民约监督、家风家训考评、移风易俗服务5项内容进行综合考评。通过16个街道服务站的作用发挥,大大提高了基层治理办事效率,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区。

与此同时,振兴村不断强化文明素养提升工程。广泛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制定“十星级文明户”标准,根据农户认星、小组评星、“两委”定星、公示亮星、激励挂星,评选“星级文明户”并挂牌,推动“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不断深入。持续评选振兴十大孝星、十大模范老人、十大文明家庭、十大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规范婚丧嫁娶“八不能”、日常生活“八不准”、村民出行“八不要”、移风易俗“七字歌”,精神文明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事实上,振兴村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成为闻名全国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就在于他们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十多年前,还叫关家村的振兴村,没人会相信能够住进别墅,更没想到一个藏在大山里的小村子,还能吸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是因为时任党支部书记牛扎根的带头,‘两委’干部的跟进,率先拆了自家房子,老百姓这才慢慢转变思想,统一了思路,新村才盖了起来。”转瞬之间,沧桑巨变。曾经在村里长期担任村干部的李和气如此感叹。

的确如此。如今,振兴村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振兴人回望一路走来的艰难,有太多的感慨。

振兴村过去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长期以来,振兴人面临的环境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老百姓祖祖辈辈面对上学难、吃水难、走路难三大难题。如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振兴村党支部一班人必须破解的问题。

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论证探讨,他们终于达成了三大共识:一是以企带村建设新农村,二是以工带农壮大集体经济,三是以商带户发展乡村旅游。


 

“上党印象”步行街。

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振兴村的煤矿改制为煤业公司,公司壮大为集团。2007年3月27日,振兴村举行了新农村建设开工奠基仪式。在牛扎根的带领下,全村人投工投劳、夜以继日,新修4条街、9条路,共35.53万平方米,改河16.5万平方米,挖山填沟156万立方米,建起了别墅式住宅和单元楼。2008年10月18日,全体村民正式乔迁新居。

适应新的发展形势,2010年7月,振兴村成立了长治县振兴鑫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共流转土地6331亩,带动农户1249户,使中药材种植、核桃经济林、油葵种植初具规模;仅用3年时间,村集体经济产值达到了2000多万元,安排本村及周边村1000余名劳动力就业,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经济发展的示范村。

2015年以来,振兴村依托振兴集团先后投资12亿元,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新农业改造、新农民教育和乡村旅游等重大工程,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之巨均创历史之最。与此同时,在行政村合并中,附近的3个村庄也并入了振兴村,在实现一体发展的同时,也为振兴村的进一步壮大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依靠党支部的坚强领导,振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已经76岁的李和气,和其他村民一样,住在近300平方米的二层别墅里,环境优美、生活安逸,休闲有趣、致富有路。他说:“每一个关键的发展节点,都必须依靠党支部的力量,都来自党员干部的带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依靠党支部嘛!”

夯实产业“振兴”的成功之基

“常来常新,每次来振兴村都让同样是做基层工作的我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悟。”在振兴村“初心园”内,上党区东和乡屈家山村党支部委员张新在接受完现场教学之后感叹道。当天,她正在位于振兴村的长治市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上党区农村电商第三期培训完。

能让同样是做基层工作的乡村干部交口称赞,振兴村自有其成功之道。振兴新区党委书记牛扎根说:“振兴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就在于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首先是要让产业振兴,让乡村“旺”起来,并以此推动乡村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上的全面振兴。

长治市上党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正是振兴新区振兴村精心打造的培训产业的重要载体。能够容纳1000人的培训中心,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引进了中央党校党员云课堂等精品课程,结合“初心园”和现代农业体验园等延伸教学点,为乡村振兴人才量身定做培训课程,广受学员欢迎。目前,该培训中心已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期,受训人员达4万人次。培训产业成为振兴村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

李庆升经营的手工粉皮店,今年刚刚入驻“振兴不夜村”主题文化街。身怀手工粉皮制作、石磨面粉加工、太行香醋酿造三项“非遗绝技”的李庆升是壶关县大峡谷镇人,看到振兴村蓬勃的发展势头,他主动来到这里进行创业,开张三个多月来,每天能有上千元的纯收入,让他喜出望外。


 

孝廉文化主题公园。

“一个地方有没有活力,看人流就知道。有了人,才有产业。”走南闯北的李庆升对振兴村情有独钟,是因为他看到了这里蓬勃的发展活力。

“振兴不夜村”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是振兴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振兴村将传统文化、美丽夜景及民俗演绎有机结合,通过文旅融合、旅商互促等方式,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乡村浓郁的烟火气,还为本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和致富机会,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为了农业能更好地服务于旅游发展,振兴村按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农艺博览等功能,采用“公司+农业+农户”的形式,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

目前,振兴村已建起特色化农庄6处,规模化种植基地3处,农艺博览园3处,不仅丰富了种植内容,提升了农业品质,推动了旅游发展,而且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参与性、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民俗表演。

不断丰富新业态,振兴村对农业科技体验园进行大规模提升改造。以“农业+科技+文旅+研学教育”为理念,打造了集知识性、科技性、观赏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体的农业科普体验园。通过“自然探秘馆、瓜样世界馆、耕读学堂馆、鱼菜共生馆”四大主题创意场馆的打造,让游客置身于生态创意的环境中,感受农业的智慧、农业的魅力。围绕群众增收,紧扣旅游产业链条。

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新上马振兴手工粉皮、手工粉条、手工豆腐、豆腐皮、豆干、香醋、振兴酒、矿泉水、葵花油、小米、小杂粮等二十余个品类。

乡村旅游的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开始关注乡村。借助这个平台,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小景点、酒庄、城镇住宅的开发建设。核心景区的秋千园、拓展训练基地、跑马场、民俗酒店全部由企业投资建设。同时,容纳160余家商户的上党印象商贸一条街全部营业。

产业兴,乡村“旺”。依托产业优势,振兴村在研学、培训、旅游、康养等新产业的培育壮大上持续发力。振兴小镇的品牌效应持续增强,“振兴不夜村”、长治市上党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长治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等一批特色项目落地壮大,使振兴村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坚实的产业基础也为振兴村做强基层党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造福群众“振兴”的奋斗之要

特色绿植生机盎然,小动物们活灵活现,研学课程丰富有趣……走进振兴村现代农业体验园,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上党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的实训基地,也是长治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村民关艳霞和姐妹们正精心打理着体验园里的绿植和花卉。30多岁的她,看到了村里蒸蒸日上的景象,毅然选择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随着夜经济发展,游客增加,也让步行街小木屋的商户们喜上眉梢。在这里经营生意5年的郝旭峰,去年受疫情影响小店没有经营。但今年春节,他的小店一晚上的流水就达到3万多元。“生意很不错,收入可观,我们也不知道揉了多少面,都数不清了。”郝旭峰说。


 

振兴“初心园”。

发展为民,发展富民,围绕这一目标,振兴村在每一项工程的确定、每一个产业的选择、每一个政策的制定上,都花大心思调研论证、精心谋划。为确保乡村旅游独有特色,丰富吃住游购娱的旅游产品体验。振兴村推出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先后鼓励农民开设农家乐70余户、民俗酒店6处、容纳500人就餐的生态酒店一处。

村民贾志林说:“自从搞起乡村旅游,村里一年比一年好,游客非常多,老百姓开起了农家乐,卖个饭,卖点水,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生活越来越好。”

创新,是振兴村不断前行的强大驱动力。振兴小镇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举办各种活动积聚人气,为村民增加更多就业机会。“仅今年春节一项嘉年华活动,就增加了大量游客,达到30万人,村中涌现出大量商业业态,开农家乐,卖小商品、旅游纪念品、小吃等,这些小商户半个月时间就增加收入3万元。”上党区振兴新区副主任王晓静说。

做实民生实事,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才能增强。在振兴村,选择离城返乡的村民不在少数。实现劳动力就地就业、儿童就地入学、村民就地就医、老人就地养老、群众就地富裕是振兴村做实民生实事的目标所指。

围绕这一目标,振兴村建立了就业均等、医疗保障、教育免费、养老保障、社会福利五大机制,并拿出振兴集团所属企业60%的利润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其中20%用于村民的社会福利和大病补助。


 

绿色振兴。

“福村宝”是振兴村推出的村级医疗救助平台,这些天正是村民集中进行医疗费用再报销的日子。前来报销的村民络绎不绝,平台上的工作人员也忙得不可开交。为切实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振兴村在振兴新区党委的指导下,建立村民医疗互助会,对村民就医所产生的费用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报销,并推出“福村宝”救助平台,实现了村民就医“零费用”。

为民实事办在群众心里,桩桩件件记在百姓心头。近年来,振兴村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20余万元对街巷道路全部硬化和绿化;持续举办重阳节孝老敬亲、春节嘉年华等惠民活动,将温暖送给群众。十年来,振兴村依靠振兴集团先后解决辖区内及周边村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村民人均收入翻了近六倍,达到36900元。

如今,充分融合党建与发展,使以企带村、以工带农、以商带户“三带并举”抓产业,义务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三育融合”强基础,转民风、治家风、养村风“三风共育”促文明,融入生产、便利生活、注重生态“三生同步”建新村,党委抓大事、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三级齐抓”固党建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振兴村奋斗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独特方式。办好民生实事、建强基层组织、带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成为“振兴”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

十年之变,日月新天。村庄环境生态化、基层治理常态化、社区生活保障化、公共服务功能化、村民就业均等化……这些振兴人曾经的梦想,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照进了现实。

十年奋进,再启新程。朝着集智慧农业、加工制造、康养服务、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五大产业于一体的农文旅体康综合体发展,振兴村本着共同富裕目标,依靠独特的“振兴密码”,迸发出澎湃活力。(记者 冯波)

来源:长治日报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