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领头雁|湘江周刊·艺风丨十八洞故事的力量(作者:伍益中

2024-07-14 18:55 湖南日报  主页 > 村志 > 大国名村谱 >

打印 放大 缩小








湘江周刊·艺风丨十八洞故事的力量

伍益中
1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十八洞村脱贫攻坚一线,感受体验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借助文学、艺术、传媒等多重手段,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给我们这个时代注入了一股出圈破阵的清新活力,聚起了一束走进时代高光处的文艺强光。
报告文学《乡村国是》《人间正是艳阳天: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花鼓戏《桃花烟雨》、歌舞剧《大地颂歌》、舞蹈《十八洞村的新苗歌》、美术作品《春暖十八洞》《精准扶贫地——十八洞村》、广播剧《锦绣十八洞》、电影《十八洞村》、电视专题片《从十八洞村出发》、组歌《苗寨的故事》和“苗寨欢歌”系列音乐作品、纪实散文《我的十八洞村》、社会考察专著《大国小村》……十八洞村题材系列文艺作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为新时代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人间奇迹画像、立传、明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十八洞村故事本身是有力量的,其力量就源于内容本身的客观实在性。十八洞村题材系列文艺作品系列创作,大多坚持“实事求是”的讲故事原则,不仅其人真实,仿佛奋斗中的你我,而且其事也真实,仿佛发生在你我身边。十八洞题材作品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都是从人民群众关心期待的问题出发,还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形象。此外,十八洞村题材系列创作植根湖湘沃土,立足现实生产生活,不仅多角度展示了乡村巨变和人的奋斗历程,而且富含人的情感表达和流露。同时,在故事讲述中坚持文以载道,突出展示了脱贫攻坚的中国方案。
纵观近年来的十八洞村题材系列文艺创作,具有一些创新特征。
一是全景式呈现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十八洞村题材系列文艺创作以“精准扶贫”首倡地为原型,以湘西之事讲湖南、以湖南之事讲全国,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乡村国是》以双向行走中对中国扶贫事业史的情感体认节奏作为主线,将大题材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的平民叙事角度结合起来,全景式、纪实性呈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进程和成效。《扶贫志》运用复调结构,描写了十八洞村普通人的命运,探析了“精准扶贫”的田野个案,揭示了亿万国人参与、发生在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战贫壮举。这些作品展示了精准扶贫的十八洞村方案、经验和智慧,也史诗般呈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提供了民族地区村落的生态样本。
二是传递着精准扶贫的红色精神。《大地颂歌》中以十八洞村龙书记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深入贫困群众,并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帮扶贫困群众制定精准脱贫措施。花鼓戏《桃花烟雨》中扶贫队长隆富平舍小家为大家,与当地百姓结对子、认亲戚,同甘共苦。这些作品虽只是宏大“叙事”中一个村落的小“叙事”,但反映了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治理智慧和治理能力,是传递精准扶贫精神的“红色”标识。
三是凸显地域特色,将乡村叙事上升到新的高度。十八洞村主题系列文艺创作巧妙利用湖湘特色文化符号,同时将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精神主线贯穿到乡村振兴的故事架构里,为农村题材作品开启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十八洞》中展示了苗族最古老的祭典——椎牛祭和饮鸡血酒等湘西民俗。《桃花烟雨》不回避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深层城乡矛盾,对新农民的身份焦虑进行深刻揭示。
四是拓展乡村题材艺术表现的深度与广度。十八洞村主题文艺作品中,有的以轻松、明快的轻喜剧风格来讲述扶贫故事,这样不仅使作品更接“地气”,笑中有情、喜中有泪,实现了与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对接。电影《十八洞村》中乡村风景唯美与现实贫困的反差、山村人单纯朴实与时代元素的碰撞,贫困户游手好闲与埋头苦干的对比,令人泪中带笑。有的创新性地进行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以生活话语、图文叙事结合的方式讲述扶贫故事。《立此存照: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档案实录》以档案实录的方式,独特而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十八洞村实施精准扶贫的细致过程。这些作品,建构起了一种具有新时代“大雅正声”品格的审美境界,而且多维度展现了农村的时代变迁,极大地拓展了乡村题材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
十八洞村文艺创作以新的题材视角、思想意蕴和审美表达,用情用力地讲述脱贫攻坚故事,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和忠诚,让脱贫攻坚故事在乡村振兴中闪耀新的光芒。讲好十八洞故事,其意义不仅在于“讲好”本身的经验,而是一次用审美方式为时代传神写貌的使命担当,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更好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带来重要启示。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