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均论英雄 南京探索以工业化思维锻造8条农业产业链
3月下旬,南京市高淳区禾田越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油菜花进入盛花期。合作社理事长魏清利用1000多亩冬闲田种植油菜,油菜籽加工成菜籽油销售,亩均效益比简单卖油菜籽翻一倍。“我们种的是菜油两用品种,开花之前的菜薹能卖10元一斤,一季油菜能有两重收入!”魏清说。
魏清对一棵油菜“吃干榨尽”,是南京以产业链布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注脚。三年前,南京打破传统农业思维,以工业化思维、市场化导向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从追求亩产到以亩均效益论“英雄”。如今,南京农业将一整套工业运行体系初步建立起来,走出一条特色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市场为先,土里“长”出产业链
700多亩鱼塘里养着龙虾、鲈鱼,农园里迎来一拨拨摘菜、钓龙虾的孩子们……南京简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思洋最近又“不安分”起来,他谋划着把400多亩樱花园再扩种60亩,既能吸引游客,又能当作苗木销售。
张思洋不是一个固守一亩三分地的传统农民,他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大家都养小龙虾那会,他引进全自动深加工流水线,提高商品附加值;做蔬菜基地,打造都市农园,吸引孩子来乡间研学;南京发展特色鱼产业,他又热情高涨地养殖鲈鱼、做起鲈鱼预制菜……做农业一产“不过瘾”,从地里、水塘里延伸出二产、三产,打破季节局限,“一年忙到头”,去年年产值超3000万元。
传统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体系,只关注生产环节。如果说种业、化肥、农药、机械等工业元素在生产端改造了传统农业,那么“张思洋们”开始用产业化思维改造整个农业。他们既做生产又做加工、销售,发展农旅融合,还打造品牌、开发需求,实现效益层层叠加。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经营思路不断在变。
“农业要‘改头换面’,要以市场化导向、产业化思维来发展。”南京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屹分析,“南京城镇化率超过87%,具备典型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特征。延伸产业链,农民进入到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能获得更多附加值、提高收入。农民要从卖原料走向卖产品,从种得好转向卖得好,开始追求质效转变。”
2021年起,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链,南京筛选确定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现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蟹虾、特色鱼、南京鸭8大产业链。如今,8条产业链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去年农业主导产业三产融合总产值达398亿元,较2020年增长62%,农业发展从倾向生产向布局农业产业体系转变。
科技“生根”,撑起产业“金钟罩”
江宁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座座现代化大棚里蔬菜长势正好。这里是南京近郊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保供基地,蔬菜复种面积达5.94万亩,年产近14万吨。
与工业标准化生产不同,传统农业生产容易受天气、环境、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但在这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初显成效。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有3500亩标准化菜地、33万平方米钢架大棚、4万亩玻璃温室,不仅从硬件上改变蔬菜产业怕涝怕旱、“靠天吃饭”的命运,而且为孵化主体提供全产业链“一条龙”服务。这里有全省首家“蔬菜机械化生产服务队”,不仅可推荐本地最适宜品种,还提供全程生产技术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目前园区绿色蔬菜比重超90%,市场价格比同类产品更高,以矮脚黄、韭菜为主的叶菜类蔬菜效益位居全市前列。
受制于高风险,农业获得科技创新的支撑有限。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实现集成应用,才能锻造农业抗风险能力、提升竞争力。张屹分析,南京科教资源多、消费力强、市场需求大,通过科技赋能,提高单元面积的农业投入,增加亩均效益,可以用事实来改变做农业就是低投入、低产出的刻板印象。
去年,南京围绕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支持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创新和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70多个。“种地”“养鱼”向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7%,获评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政府牵头,汇聚要素“聚宝盆”
“发展空间受限,有什么新的农业用地政策?”“人工太贵,能不能引进替代人工采茶的农业机械?”“企业要发展,能不能扩大农业贷款优惠力度?”
南京市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举办的“科金兴农”服务日对接会上,十多家受邀农业主体代表,向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抛出求助信息。这些问题带着泥、冒热气,有些在现场得到解答,现场解答不了的后续有关业务处站分头负责跟进解决。不少主体代表告诉记者,“明显感觉到我们受到政府重视,不是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
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各类资源与链条有效对接。这样的“科金兴农”会议,南京3年举办了41场,协调帮助农业主体解决困难和诉求近500个,成为推动农业资源高效对接的平台。
张屹介绍,南京市农业农村部门拿出政策“大礼包”强化对经营主体钱、地、人等要素保障。金融方面,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和“金陵惠农贷”政策,累计为主体节省利息支出超1.05亿元,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2%;用地政策上,会同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立产业融合用地协作机制,建立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项目库清单,目前入库项目276个,面积约2200亩,这将有效缓解经营主体用地难问题;针对农业人才,实施“智汇三农”人才工程,培育300名农业农村“头雁种苗”,300多名大学生“新农人”享受全额学费补助,1217个主体享受创业创新补助。
“让农业实现从抓产品向抓产业、重一产生产向重三产融合等一系列转变,建立健全全产业链产业体系,这正是南京农业走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市的关键。”张屹说。(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