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利奥波德的土地美学思想及其启示
原载:《南方农业》杂志 2016年08期
摘 要 通过对利奥波德土地美学的回顾和阐释,指出了土地美学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利奥波德的土地美学思想启示人们,在土地利用中不仅要追求经济,还要兼顾生态和美学价值。文章从美学视角指出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我国土地利用中构建土地美学的原则。
关键词 利奥波德;土地美学;土地伦理;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3.033
1 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土地伦理和土地美学
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中心,掀起了规模空前的环境保护运动。人们逐渐意识到若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从哲学和伦理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兴起了环境伦理学的研究[1],其中一项重要的理论就是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A Sand County Almanac》的《The Land ethic》一文中指出,环境保护应尊重生物的多样性,强调保护土地这一“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美观和稳定性,提出了基于整体观的土地伦理学。利奥波德认为,人类需要重塑一种对于土地的健康的感情和关系,在伦理上要爱护土地,尊重土地;在人地关系上,二者休戚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属于一个“共同体”下的子民。唯有如此,人类从土地中获取的就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有土地慷慨奉献给人类的超越于使用价值的各种内在价值,其中也包含有审美价值。
2 利奥波德土地美学的意义
土地,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自然遗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支持系统[2]。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历史是伴随着人类的定居和农业的兴起而开启的。自古以来,土地就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古代典籍《易经》曾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表明了土地是人类与万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全面而和谐的。但是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驱动下,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与环境效益,人地关系被忽略并异化了。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一系列土地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森林衰竭、草原退化、土地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土地沙漠化等已严重地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活,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人地关系不断恶化[3]。土地,在技术理性的僭越之下,在被盲目过度地开发之中,已经远离了人地和谐的美丽画面。
3 美學视角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利奥波德的土地美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土地利用问题的新视角。中国土地利用中存在诸多的美学问题,这既有基本理念错误的原因,也有发展条件制约以及社会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具体而言,土地利用的美学问题表现如下。
3.1 土地生态和谐严重受损
3.1.1 自然、半自然景观退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乡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由此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不断出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地、园地、林地和池塘等自然、半自然的土地景观退化乃至消失,代之以硬质界面的人工景观,如柏油路、建筑物等,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过渡生硬,缺乏连续性。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人们盲目地追求短期利益,乱砍滥伐、毁草开荒、过度放牧等掠夺式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草地资源退化、土地荒漠化和森林覆盖率锐减等土地退化问题,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1.2 农田污染严重,农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资源、能源的耗用致使工业“三废”的排放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和承载能力,造成了土地污染,并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根据我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全国土壤总超标率高达16.1%,土壤污染以无机型为主。有些地方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进行农田灌溉,造成土壤中汞、镉、铅、砷等重金属和毒素污染。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和农药较多的国家,化肥和农药一方面是农业取得高产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对化肥的过度施用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和退化,最终导致作物减产。
3.1.3 垃圾围城污染生态环境
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使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连年增加。目前,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t城市垃圾,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由于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起步比较晚,基础设施差,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处理方式单一,许多城市都采用在郊区直接裸露堆放,从而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垃圾围城,不仅侵占大量土地,还对土壤、大气和水体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许多城市郊区垃圾遍布、臭气熏人、污水横流、蚊蝇孳生,严重影响城市人群的生活质量。因此,突围垃圾围城,对城市垃圾进行综合利用已迫在眉睫[4]。
3.1.4 矿山开采占用并破坏土地
矿山开采是我国生产活动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80%以上的工业原料、95%以上的能源都来自于矿产资源[5]。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开采缺乏严格的规划,管理上也不够完善,对矿山环境治理的投入不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许多矿山在开采前多为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所覆盖,但一经开采森林就被砍伐,土地就被压覆和破坏,垃圾与废石随处堆置,地表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形成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外观。矿山开采的废弃物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地面沉陷、山体崩塌、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以及生态平衡失调。
3.2 土地景观美学价值降低
3.2.1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混乱
当前,中国许多地区城镇建设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城镇基础设施较差,空间布局混乱,城镇内部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分区不够明确。城镇建设片面追求“高、大、全、新”,道路体系不够完善,既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也不利于交通运输,景观美感更是乏善可陈。
3.2.2 城市建设千城一面
城市特色本应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但随著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的规划缺乏城市特有的文化标识。有些原来挺有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城市,却充斥着模样一致的新建筑。旧城和历史街区遭到破坏,新的特色建筑难见踪影,千城一面,严重雷同。行走在各个城市,人们总有“南方北方无差别,大城小城都相似”的感觉。中国城市的同质化极为严重,“高楼大厦加广场”成为其共同特征。
3.2.3 “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
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都存在“摊大饼”式外延扩张的趋势。城市发展多以大范围的旧城拆建为主导,从里向外建设环线、城市同心同轴蔓延,新区包围旧城、畸形生长,这种现象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摊大饼”。“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虽然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城市集聚力和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但也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城市规模过大容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管理难度加大、治安环境日趋恶化等“城市病”,而“摊大饼”则是城市规模失控的主因。
3.2.4 乡土特色景观逐渐丧失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居风格和地方风物,这是我们应该保护起来并发扬光大的民族文化。然而各地为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年代久远的建筑给拆除掉,或者在古建筑旁边盖起高楼大厦,更有甚者盲目地追求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给人不伦不类之感,与地方特色风貌极不协调。乡土特色景观的逐渐丧失,也使人家园的归属感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日益缺失。
4 启示
受利奥波德土地美学思想的启示,结合我国土地利用的现实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基本的美学原则。
4.1 持续最佳的原则
当代土地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因此土地美学思想也需要关注土地的经济价值。但土地审美观念更强调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诸要素的有机统一,既有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有社会公平和生态保护的诉求,只有各种价值体系有机协调,才能够达到土地审美的目标。
4.2 符合土地伦理原则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反映了对土地生态系统协调性和完整性的追求,这种生态协调和完整又表明人们在土地利用中注重美学应用的责任感。土地伦理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时必须倾向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美丽与和谐。人类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尊重自然爱护土地的道德观,努力创造人类与动植物各得其所、和平共处、均等享受自然资源的环境。只有符合土地伦理原则的土地利用,才能实现对土地“善”的利用和“美”的利用。
4.3 体现乡土特色原则
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土地自然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化影响下,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具有不同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从而形成了各地的乡土特色。深入研究和挖掘土地景观的乡土特色,既能继承传统文化,又能创造舒适宜人、富有魅力的土地之美。通过营造土地景观来传达更多的文化信息,适应人们日渐提高的文化和情感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使人们领略到土地蕴含的人文情感,并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吴次芳,叶艳妹.土地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2]吴次芳,徐根宝.土地生态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3]杨晓涛.农膜污染的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1):28-29,49.
[4]欧阳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处理方式比较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7(4):33-36.
[5]彭建,蒋一军,吴健生,等.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垦典型技术[J].地理科学进展,2005(2):38-48.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