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智:平面媒体与智库应深度融合

2019-04-01 20:14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网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国土经济观察 > 学者经纶 >

打印 放大 缩小

周湘智:平面媒体与智库应深度融合
转自:湖南省社科院网 作者:周湘智  2016-08-19 字号

  
   乔惠民点赞和推荐此文。

   媒体与智库是天然的伙伴关系。一方面,智库要履行好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与公共外交五大使命,就必须倚仗媒体平台来传播主张、发挥功能、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媒体要增强自身的公信力、服务力与发展力,也必须通过智库的专业观点来发挥作用。“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

  相互融合的6种模式

  从实践来看,平面媒体与智库的深度融合也是世界智库强国的通行做法与重要经验,“媒体智库化”与“智库媒体化”已成为当代智库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平面媒体融入智库建设主要有以下六种模式。

  模式一:设立专版,发挥智库成果的呈现功能。平面媒体通过开辟一定版面,能有效展示智库研究成果,塑造智库专业形象,集聚智库专家学者,使智库成果更顺畅地进决策、进社会、进实践,同时也为扩大媒体自身影响力提供了契机。《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一些地方党报党刊如《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创办“智库版”,《学习时报》创办“科研智库”栏目,发布智库研究成果、发表智库建设研究文章、报道智库重要活动、介绍智库专家权威观点、推介智库研究新书等,丰富了智库与社会对话的平台,对提高智库地位、营造浓厚氛围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模式二:自建实体,发挥智库产品生产功能。平面媒体尤其是具有优势资源的平面媒体,完全有条件整合作者资源走智库化办报办刊之路,这既能丰富媒体融入智库建设的形式,也能大力拓展媒体自身的发展空间,从而完成从智库传播者向“智库传播者+智库生产者”的超越。其人员可采取“自有+外援”模式,通过组建权威高端、覆盖面广的学术委员会与社外专家库,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系统、各省市区智库及智库管理部门建立起紧密联系;还可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智库研究,邀请和组织专家团队共同开展调研、举办活动、推出成果、开办智库内参等。

  模式三:融媒传播,发挥智库信息放大功能。平面媒体与新媒体相比,在传播的时效性与可到达性方面相对具有劣势。因此,在平面媒体推送智库成果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实现跨界整合,实现由单一平面纸媒向立体化传播融媒的超越,最大程度地强化推送效果。根据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等进行的成功探索,当前可配套开展五种放大传播形式:一是可将纸质版内容以电子周刊形式通过电子邮箱进行推送;二是可设立公众号,将版面内容等精心编排,第一时间推送,进一步扩大影响;三是版面编辑通过自有微信朋友圈将重要内容进行二次传播,拓展覆盖范围;四是通过网络电视直播的方式,就重要话题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讨论;五是在机构网的电子报刊及网站进行推送,这些措施都能对推进智库成果的深度传播起到显著作用。 copyright hnass.cn

  模式四:开展评价,发挥智库体检导向功能。智库评价不等于智库排名,它应该是多视角、多主体对智库的考核、体检与导向行动。平面媒体在智库评价中可以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对智库建设开展综述性评价,对智库成果开展价值性评价,对智库主体开展认证性评价,形成独立范式,发挥独特作用。如《光明日报》通过组织编写智库发展年度报告、智库建设大事记等,成功开展了综述性评价;组织专家评选年度重要智库成果是开展智库成果价值性评价的重要形式;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智库名录、智库索引等,则可以对智库主体实施认证性评价等。有条件的平面媒体还可开展排名性评价。

  模式五:设置议题,发挥智库发展纠偏功能。对事关智库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有质量的讨论是平面媒体的重要责任与增长点,能在智库发展建设中较好地发挥预警、纠偏与促进功能。如平面媒体可与党政部门、科研院所、智库机构等合作举办智库高端论坛,就智库建设急需破局的问题展开讨论,深入解剖“病灶”,开出“处方”。还可在媒体上组织专家以会诊讨论的形式,就某一话题进行专门研讨,展示各种观点、平衡各方分歧,形成专业性意见与建议,引导智库成功克服发展的困惑、成长的烦恼,推动智库良性健康发展。

  模式六:解疑释惑,发挥智库公益辅助功能。平面媒体通过邀请智库专家,就党委政府出台的重要政策和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读,能有力廓清思想迷雾,促进“最大公约数”的达成。如安排专门版面,组织权威人士、名家大家,通过撰写文章、深度访谈等形式,寓道理于学理,解读国家的最新政策、最新理念与重大部署,起到传播政策、正本清源、团结鼓劲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介绍智库的先进思想与科学观念,把“大众化”与“化大众”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理论引导、启迪民智、树立新风的独特作用。

  平面媒体与智库的关系调适

  平面媒体与智库的良性互动是我国智库避免平庸的必由之路。目前,两者关系在总体上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应加紧进行调适,为我国智库建设增添新动力。

  其一:平面媒体要改善供给能力。平面媒体要始终恪守内容为王法则,打造优质内容供给平台。一要坚持“刊好文”。要守住质量底线,多刊发有营养、够分量、富启发的智库研究成果与研究智库成果,当好高端智库思想的“摆渡人”,高度警惕“平淡稿”、“过气稿”、“人情稿”对媒体形象的折损。二要善于“抓亮点”。要进一步提高对智库会议、论坛等智库活动的报道水准,善于精准抓住新观点与兴奋点,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采写记者要努力成为智库研究的专家。三要组织“深讨论”。要经常组织行业内一流专家针对一些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开展严肃、务实、专业的讨论,及时提供前沿、解渴、管用的智识。四要注重“广发动”。要用好互联网思维,把智库既作为一种机构,也作为一种机制,利用媒体接地气的优势,架设扁平化的沟通渠道,广泛吸纳民间智慧,共同做好智库报道文章。

  其二:智库机构要提升媒介素养。智库机构,尤其是体制内智库,智库专家,尤其是高水平专家,要特别注重提升媒介素养。既要避免与媒体的关系“过冷”,也要避免与媒体的关系“过热”。比如,不少智库和智库专家平时不愿意与媒体打交道,嫌麻烦,怕浪费时间,对采访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致使一些优质观点缺乏社会化渠道,智库自身的能见度也不高。一些智库和智库专家则存在过度传播的倾向,过于热衷抛头露面,造成华而不实的负面观感。解决“过冷”的问题,要注重从内部管理文化上着力。智库要切实树立传播红利意识,加强与媒体的常态化联系与联动合作。对接受采访的专家要设立专项补贴,鼓励他们主动走近媒体、走近记者。解决“过热”的问题,一方面要靠智库对传播规律保持清醒认知,避免过犹不及;另一方面则要靠媒体的调控把握,遵循“一个专家开一把锁”,避免人题错配。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