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特色小寨课题参考|西南山地民族村寨公共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廖江华 张晓瑾 郑超文

2023-02-14 22:36 藏天下  主页 > 趣旨 > 我的国土 > 百县千村 > 特色小寨 >

打印 放大 缩小

      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山地国际
      栏头署书:乔惠民
      点睛导读:国土名片网芬儿、李浩、张杨、李新宇



西南山地民族村寨公共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2019-03-02 03:07廖江华张晓瑾郑超文
藏天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西南村寨山地

 

文/廖江华 张晓瑾 郑超文

◎施秉县牛大场镇铜鼓村龙灯

◎施秉县牛大场镇铜鼓村龙灯现场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造福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战略,是促进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亟待拯兴的西南山地村寨公共艺术

19世纪末,中国乡村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在近代史上,以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为导向的历史发展,大多是以牺牲乡村的发展造就城市的发展,农村破产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普遍性问题,中国西南地区也未能幸免,抑制西南山地民族乡村发展的客观原因一是生产方式的落后,二是贫困面貌的历史遗留。生产方式是因为地理环境所决定,西南地区的乡村地貌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西南地区的农村生态脆弱,深度贫困,一直是西南经济发展史上不灭的烙印。因为地貌的原因,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西南农民的农业收入,经济的落后导致教育的落后,也导致文化的落后,山地民族地区的乡村传统公共艺术滞后,让粗制滥造的劣质审美、钢筋水泥取代或消亡。第一种是传统公共艺术因为大量人口的流动现象,导致传统的公共艺术的年久失修,或传统工艺匠人的逐渐减少,而在传统公共艺术的打造上出现技艺的消失与审美的滞后。第二种则是,山地民族地区在旅游的浪潮中,力图通过旅游创收,而又存在资金、技术与审美的缺失,简单的模仿与制作,导致粗制滥造的效仿比比皆是。第三种则是,钢筋水泥的简单粗暴取代,导致公共艺术的直接消亡,既不见传统的传承,也不见创新与发展。而这几种现象的出现,还有社会原因的存在,是山地民族日常生活仪式感的缺失。而公共艺术空间作为重要的场所,因为功能性的缺失,存在于山地民族的必要性在逐渐降低,所以就逐渐被荒废、被省略、被取代、消亡。

充分挖掘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是强力抓手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的进程中,公共艺术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山地民族成熟发展的标志。它增加了民族的精神财富,更是西南山地民族村寨的当地身份特征的展示与文化价值观的凸显;毋庸置疑,村寨的公共艺术体现着族人们对自己村寨的认同感,增进了民族自豪感,更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公众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对村寨的认知;公共艺术在不断的交流中更会成为山地民族的身份标识,对塑造山地民族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的公共艺术,涵盖了公共空间、建筑、装饰、仪式、歌舞、音乐、唱诗等等。

西南山地民族村寨公共艺术在当今的发展中,受到了工业文明发展价值理念的影响,而工业的发展模式影响下的公共艺术更是很难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不适合在工业主导的城市的土壤中生长,一味的把现代文明中的现代化思想在乡村中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乡村发展中与自然相处的多样性的抹杀,对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在工业思维下的同化,我们只有深入调查,从西南山地民族村寨的地域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中去寻找新的智慧,去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通过公共艺术去唤醒沉睡的文化艺术传统,去激活公共艺术活力,所以传承与创新发展西南山地民族村寨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充分挖掘地域、民族文化资源。

对于传承与创新发展西南山地民族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方向思考,有如下几点:

◎施秉县牛大场镇铜鼓村龙灯现场

1、山地民族聚居地域名;

2、山地民族代表性人或神名;

3、山地民族的历史或红色历史;

4、山地民族的地文景观;

5、山地民族的水文景观;

6、山地民族的气象景观。

对以上六点的提出应当根据特定的地域、民族资源优势去开发,去挖掘最具发展优势的点,去达到传承与创新的目的。充分挖掘的前提应当建立在艺术人类学、美术学、民族学、社会学、建筑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领域等。在此庞杂的学科参与的基础上,在地方政府、村寨、村民与艺术家等的合力作用下去探索传承与发展西南山地民族村寨的新方式,去寻求一种可持续性的新发展态势。比如,以丹寨县为例,在丹寨县长青镇扬颂村,有祭祀蚩尤的传统。目前有公共艺术村口大门、表演场两个、蚩尤庙一座、蚩尤祭祀活动等,该村的蚩尤文化旅游体验是多元的,其公共艺术除了让游客可以体验苗族山山水水、村寨乡情,更可以在传统的苗族蚩尤祭祀活动、村民歌舞、敬酒共舞中体会蚩尤文化与苗乡风情等。

◎黎平肇兴侗寨水车

传承与创新的目的是“活”态发展

西南山地民族村寨地域资源“返本开新”的当代转换,应当赋予传统公共艺术“活力”。“活”的概念是生存,有生命的,能生长,与“死”相对,更是生动,不呆板,机灵,有生气,有活力。对西南山地民族村寨公共艺术的构建,旨在传承与创新发展山地民族传统公共艺术,让公共艺术活起来,利用文化艺术的内驱力不断让民族文化进行进化、蜕变与发展。

在生态人文的构建中,要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要达到物质与精神成果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形态。公共艺术改造村寨生态人文环境,艺术家必须考虑将生活习俗、道德伦理等融入公共艺术的真实情景,形成村民易于接受的真实哲理。通过公共艺术将真实哲理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在山地民族传统公共艺术中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集合山地民族村寨文化发展的精神性公共艺术。这是基于对西南山地民族村寨公共艺术优质基因的再创造。比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牛大场镇铜鼓村的公共艺术,对仁义院子、仁义巷、丰收巷等的打造,就是用公共艺术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

◎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施秉县牛大场镇铜鼓村公共艺术

实用参与创意的设计,首要是要实用,能给山地民族带来生活与精神层面上的实惠的同时,在设计上要有创意,也希望公共艺术在山地民族或进入到此公共艺术的人们,能激发出创意。乡村的公共艺术有别于城市的公共艺术,城市的重形式,是市场化的结果呈现,乡村的公共艺术更注重实用性,关注点在内在。公共艺术更多应当考虑村民以居为业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以村民实用需求偏离的纯艺术设计,这样一些不切实际、花里胡哨的创意设计,往往都是艺术家走后人走茶凉。而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牛大场镇铜鼓村的公共艺术,用原木堆砌的小院子,用石头与草地拼凑的图案,这都无不体现了创意与实用。

艺术品牌的特色打造,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的一些建筑,如鼓楼、吊脚楼、石板房等,一些乡村活动,如刺绣、蜡染、舞龙、节庆活动等,是民俗文化,也是艺术,是各个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在西南山地民族的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中产生的艺术样式,也如同古玩市场上的旧物被人们收藏,被人们所怀念,这就是各个不同的朴实艺术,是纯粹、真实而打动人的。这也符合乡村振兴战略抓重点的号召。比如施秉县2016年、2017年两年组织的春节舞龙灯,对该县周边的民族村寨民俗活动有极大的促进,周边村寨自发的公共艺术对节日氛围营造,乡民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乡村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乡邻和睦。经过两年的时间,施秉县的春节舞龙成为该县的旅游品牌活动之一,对施秉县周边乡村旅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