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特色小寨课题参考|邢瑞娟王文东: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2023-02-14 11:04 参考网-贵州民族研究杂志  主页 > 趣旨 > 我的国土 > 百县千村 > 特色小寨 >

打印 放大 缩小

     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振兴 特色小寨
     栏头署书: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国土名片网总编辑乔惠民
     点睛导读:国土名片网芬儿、李新宇、张杨、李浩




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2021-11-30 06:25邢瑞娟王文东
贵州民族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少数民族贵州

 

邢瑞娟 王文东

(1.遵义医科大学,贵州·遵义 563003;2.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乡村振兴高度重视并多次提出明确要求。贵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把实现贵州乡村振兴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重点作出安排部署。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是贵州省的资源优势。贵州作为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区,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资源优势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率先实现少数民族工艺这一产业振兴,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中作出应有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3日来黔西县化屋村考察调研时就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2]当下,要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充分审视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这一资源优势,摸清其发展状况,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对有效化解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瓶颈,促进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全面推进贵州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承与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贵州乡村产业振兴,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

产业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产业兴,百业兴。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下功夫。贵州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少数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例如,苗绣、刺绣、马尾绣、蜡染、雕刻、古法酿酒等都是少数民族的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调研时也强调:“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今后要充分利用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这一特色优势,做大做强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特色产业,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保持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推动贵州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物质基础。

(二)有利于促进贵州乡村文化振兴,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精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3]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兴盛、永续发展意义重大。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精神文化财富的重要标志和贵州文化的靓丽名片,如安顺的蜡染、蜡画,雷山、剑河、台江、凯里、黔西等县的苗绣,三都水族的马尾绣,麻江的苗族织锦技艺,黔西南的布依族、苗族服饰,黔东南的苗族侗族服饰,花溪的苗族挑花等等。今后要充分发挥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资源优势,传承和发展好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使少数民族群众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促进贵州乡村的文化振兴,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精神基础。

(三)有利于推动贵州乡村人才振兴,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贵州民间工艺不论是工艺技巧、表现手法,还是文化形式,都呈现浓烈的文化气息和少数民族气息。其造型质朴、生动,色彩运用奔放,想象大胆夸张,加上熟练的手工技巧,成为完美的艺术作品。贵州少数民族工艺品不仅表现了形式上的美感,而且体现了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崇尚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是历史和现实的记录。”[4]实现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支固定的产业队伍。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举办了不同层级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传承人对话设计师活动、“银绣染‘美丽生活’——多彩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对话”“社会办学与非遗传承对话活动”等[5]。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会集起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有力地推动了贵州乡村的人才振兴,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撑。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少数民族工艺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壮大培训机构、打造多种平台,为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

1.多措并举,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贵州省先后出台《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贵州省‘十三五’民族民间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贵州省支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职业技能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联动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作为省政府‘1+7’民生工程民生实事,并列入政府的年度考核工作。”[5]这些政策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职业技能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刺绣、蜡染、民族服装服饰等民族手工艺品相关工种纳入职业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范围;特别要求各级人社部门积极将农村妇女手工技艺培训纳入重点培训范围,大力开展刺绣、蜡染、民族服装、银饰加工等技能培训;做好传统手工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将特色手工拔尖技能人才列入评审范围。”[6]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壮大培训机构,带动更多人创业就业,着力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遵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律,按照‘秉承传统、不失其本、改良制作、提高品质、致富百姓’总体要求,分级分类分层开展大规模传承人群培训,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以提升传统手工艺人的文化修养、审美和创意设计能力,有效扩大传承人群体。”[7]“据初步统计,贵州省研培学员创业达200多家,就黔东南州而言,2018年内预计年销售收入71360万元,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的学员并带动就业人数8992人,每家企业平均带动就业人数约47人,实现带动就业人员年人均收入2.18万元。回访过程中优秀案例涌现,松桃梵净山公司直接带动3800多人就业,年产值6000多万元;布谷鸟公司有员工200余人,带动移民搬迁户1200余人进行纺织土布;苗妹银饰公司有员工217人,带动856户1600余人就业。”[5]3年来,贵州在落实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提出的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时,大力组织联动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共举办了蜡染、染织、手工纸制作、土陶、木雕、刺绣、都匀毛尖茶制作等优势传统手工艺培训班,有力推动了上万人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就业和创业,开创了贵州依托传统工艺培训促进创业就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新征程。

3.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省委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越来越来多的学者对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投入了大量精力,使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不断复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家(丹寨石桥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丹寨县宁航蜡染有限公司、台江芳佤银饰刺绣有限公司),省级58家,以及大大小小的手工技艺小微企业;通过实施“传承人群培训计划”“锦绣计划”等,形成“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模式;鼓励妇女创办特色手工企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当前制约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发展的瓶颈,善于找短板,并破解发展瓶颈,对症下药、多措并举,促进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与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所面临的问题

1.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失去了其地域独特性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约翰·施特劳斯说:“每一个文化都是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发展的,但它应当在交流中加以某种抵抗,如果没有这种抵抗,那么很快它就不再有任何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可以交流。”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不断传入我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多元文化的共时共域存在成为一种客观现象。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贵州许多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被同化的现象,尤其是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这不利于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及其产品保持本来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现在,不论是梵净山、黄果树瀑布、西江苗寨还是遵义会议会址等各旅游景点售卖的旅游商品,比如少数民族服装、背包、鞋子、梳子、纪念品等都大同小异,很难呈现出其独特性和地域性,这种现象在全国的旅游景点和风景区也比比皆是。

2.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缺乏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工艺的文化自觉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及艺术价值。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多元文化的共存,进一步加速了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虽然我国各级政府曾多次出台保护民族文化的相关政策,但是大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认识不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甚至把民族民间工艺看作过时落后、陈旧土气的东西而加以排斥。没有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工艺的文化自觉,导致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不力,处于消亡的边缘。“在实践过程中,团队访谈的从事土布纺织、古法造纸等民族手工技艺的从业者,大多数是妇女和老人,他们对政府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或者是座谈交流等,在被调查的群体中68%的人没有参加过。传统民间文化面临断代的风险。者相镇上的土布纺织、古法造纸等民间技艺,都面临没有年轻人继承的尴尬境遇。”[8]许多少数民族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逐渐脱掉了那些传统服饰,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重大节日才拿出来穿一下,记载有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符号的民族服饰被现代的流行服饰所取代。蜡染、刺绣等服饰工艺不再被作为衡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女性是否心灵手巧、是否有智慧的重要标准。这些工艺不再作为女性从小必学的技能,学与不学,完全取决于个人兴趣以及这些工艺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小。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已经失去了被赋予衡量少数民族女性标准的唯一评价准则。目前,贵州从事民族民间工艺的大部分是年近古稀的人,且有些老人身体欠佳,而许多年轻人缺乏对本民族民间工艺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文化自觉,这些老艺人一旦去世,艺术也就随着消亡了。面对制约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的瓶颈,各级政府要出台措施,在唤起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使他们认识到本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性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激发年轻人自觉传承和发展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担负起拯救民族文化的大任的同时,更要考虑从经济收入上保证传承人为此而获得的经济利益,以激发他们从事民族民间工艺传承的积极性。

3.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如何有效融入现代化的问题

“贵州民族手工艺品包含传统的贵州苗绣、蜡染、枫香染、陶瓷、竹雕、木雕、银饰等,这些作品可观、可用、可戴、可娱乐,成为了各类旅游路线中丰富的旅游产品。但是随着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和贵州民族手工艺一度萎缩等问题的出现,在乡村旅游市场上出现了民族手工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度不高、民族手工艺者大量缺失、陈旧工艺和部分工艺品知名度不高等问题,导致手工艺品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完整体现,市场竞争力有限。”[9]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正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而处境有些困难。现代化的生存方式、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与改变着传统的文化形式与娱乐方式,这给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民间工艺造成强大冲击。在丰富多彩、纷纭变化的现代化文化市场上,许多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及其产品能否继续为人们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当下社会的文化需求、消费观念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而且取决于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及其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伴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也层出不穷,许多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及其产品既难以与现代生活合拍,又难以与现代化、都市化的人们需求相吻合,由此导致自身失宠甚至面临生存困难而走向消亡。因此,要想拯救少数民族民间工艺,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现代化的因素有效融入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之中,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和完美结合,从而实现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在传承创新发展中的华丽转身、凤凰涅槃。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与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对策建议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正面临着发展上的制约瓶颈,拯救、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成为当务之急。为此,要在传承中做好创新发展,既要注重做好对工艺制作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制定传承的长效机制,确保后继有人;又要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借助大数据,注重研发适销对路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特色旅游商品,实现工艺技艺及其产品的推陈出新、转型升级,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消费需求。同时,“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创新发展乡村手工业、妇女特色手工锦绣坊,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民族特色品牌。”[10]这样,才能使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得到有效保障,从而推进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一)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作为执行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公权机构,在保障促进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在政策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有利于保护推动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发展的若干相关扶持政策。作为权力机关,各级人大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立法工作,从制度上进行充分的保障。其次,在经济方面。政府及相应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给予一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如可设立少数民族工艺专项基金,对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少数民族工艺的个人、企业或团体提供一定的专项基金扶持,采用免息贷款或者适当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再次,在鼓励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发展方面。政府可以鼓励教育部门出台相应的文件,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本专科专业及硕士专业,对报考该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招生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吸引报考,确保招生计划的落实。在学习期间,理论学习上加大聘请专业艺人进行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学习和传授的力度,在实践方面要积极带领学生走进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车间,加强在实践中的交流与学习。

在宣传方面,政府要为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搭建平台。特别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资源优势,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对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年、文化月、文化周、文化日等一系列活动,展示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让那些备受冷落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焕发出昔日的光彩,重拾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的尊严,唤起人们对以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重视、认可、挖掘自身文化,才能更好地形成传承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展,成立专门的工艺品市场等,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工艺展厅、博物馆或相关的展示宣传机构,为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工艺品的展示交易提供一个专业的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示范推广模式。政府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向国外展示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及其产品,使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好地促进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为贵州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关于外宣,近两年李子柒拍摄的一系列视频风靡全球可谓成功的经典案例,李子柒制作的视频经常收获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浏览量,这个数据突破了人们的想象。据报道:李子柒海外社交媒体上Youtube的全球粉丝超745万,在这个网站上,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之一CNN也就有795万粉丝。李子柒2017年注册的油管账号,2年间总播放量达到9亿6千万次。有媒体评论说这是中国继成龙之后最成功的文化输出。李子柒的视频里面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浓厚的家国情怀,那一抹红的传统服饰,那些木制、竹制的生活用具,古法制作农产品的精湛技艺,央视新闻点赞李子柒,称外国人看懂了李子柒对生活的热爱,也触动了他们心底里的热爱。所以,我们在加强贵州工艺文化宣传方面,也应当重视用一种受众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宣介。贵州独特的少数民族民间技艺及其独特的人文山水风光,定会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也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贵州游览。这不仅增强了贵州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度,而且为贵州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助力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二)以专门研究机构为平台,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中的人才优势

“贵州民间工艺不论是工艺技巧、表现手法,还是文化形式,都呈现出浓烈的文化气息和少数民族气息。贵州少数民族工艺品不仅表现了形式上的美感,而且体现了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崇尚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是历史和现实的记录。”[4]但是,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由于种类众多且分布较广,没有形成科学的发展规划。当下,需要设立专门机构对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进行专门研究和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专门机构可以充分依托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平台,积极吸纳有兴趣、有意愿担当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复兴大任的人民群众参与,既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提供理论指导,又为传承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储备充足的后备力量,发挥机构在传承与发展中的专业优势。机构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学术交流等形式就当前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和发展策略进行专题研讨,吸收和借鉴专家们的意见,博采众长,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谋求策略。有了这些专业队伍,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热爱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进而培养起立志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样,既可以防止散落于民间的传统特色工艺遭到流失,又为学生的创业就业开辟更为广阔的舞台,也能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并推动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要逐步把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11]当前,贵州民族大学作为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研究的重要基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贵州苗族民间工艺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由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中青年学员进行专业培训。该项目以继承、发展、弘扬优秀的苗族民间工艺为宗旨,深入苗族生活地域现场考察和教学,让学员对贵州苗族民间工艺——染织、刺绣、银饰、服饰、陶瓷等传统工艺进行深入学习,旨在培养了解贵州苗族民间工艺文化,兼备创新设计能力的优秀创意设计人才,实现民族文化、艺术与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12]目前,这一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以文化挖掘为基础、以产品为载体、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促进苗族民间工艺从“遗产”到“资源”的当代应用价值转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贵州旅游业的持久竞争力,实现文化扶贫。”[13]这一举措为传承和发展苗族工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整体来说,当前贵州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门设立研究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这一急需的专门平台的还较少,即使个别院校设立了少数民族专业,但是无论研究成果产出方面还是学生培养方面,都需进一步加强与改善。只有有了充足的人才队伍后,才能为贵州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以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习基地为体验场域,发挥基地在传承与发展民族工艺中的实践特色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是贵州特色民风民俗的生动体现,通过搭建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习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在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中的实践特色。一方面通过工艺匠人对工艺技艺的精湛展示,人们通过观赏特色工艺品制作的过程,更好地体验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的精髓,激发更多的人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对民族民间工艺的兴趣,逐渐培养他们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工艺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有了传习基地这个平台,专业艺人就有了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和空间,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尊重,从而使艺人的尊严和地位得以回归,唤起他们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绝活”的文化自觉,这也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当然,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习基地既要注重质量又要把握自身定位,积极依托传习基地,带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基地在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中的实践特色。“要突破农业单一发展的思路,走促进农村产业多样性融合发展之路。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资源禀赋的发展之路,建设依靠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与集体经济相互融合发展的新型集体经济。”[14]通过这种新型集体经济,不仅可以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助力贵州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而且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上具有巨大作用。

首先,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习基地要注重质量。要组建基地少数民族精英艺人团体,能够保障基地具有深厚的技艺传承基础,使基地具有较强的示范能力,发挥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收到满意的示范效果。这样,才能使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更多人感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魅力,从而自觉加入到传承与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队伍中来,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继承人,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做出更大的贡献。其次,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习基地要把握自身定位。基地除了作为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和学习的示范基地之外,同时还可以是集展览和收藏于一体的博物馆性质,观光旅游的景点性质,甚至可以是生产基地性质的示范点,依托基地形成一条可观的经济产业链,带动工艺产业发展,为贵州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再次,依托基地积极发展旅游业。“民族地区旅游业是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沟通少数民族地区对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是一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开发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与项目开发,加强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15]“长期生活在特色村寨中的民族群众,经过一定的文化熏陶延续了特有的文化基因,如掌握一定的文化技艺、拥有一定的文化天赋,这些文化匠人是文化资本化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要深度挖掘特色村寨中的文化资源,并融入一定的文化创意,借助于大旅游的平台,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民族歌舞、民族节庆等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16]

为此,基地人员要深入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技艺,搜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优秀传统技艺,并结合当下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发独特的民族旅游精品,将传习基地打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体验场,实现少数民族工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促使基地研发出代表贵州原真性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特色旅游商品,推动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走出贵州、走出国门,从而带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餐饮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盘活文化、旅游、金融、物流等资源,在促进民族区域产业结构实现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弘扬贵州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助力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四)在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中融入现代工艺因素,实现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统与现代工艺的有效对接

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7]这为实现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因为当下在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中融入现代工艺因素,不断赋予传统工艺新的历史内涵和表现形式,实现民族民间工艺传统与现代工艺的有效对接,既为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赢得先机,又可以助力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要在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中融入现代工艺因素,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民间传统工艺技艺、工艺设计中等融入现代工艺因素。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将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产品设计、工艺技术、生产技术等流程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研发并生产出具有独特艺术性和地域性并深受大众喜爱的民族工艺精品,充分展现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文化魅力。在产品设计上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融合,在工艺技术上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重点满足人们的审美和消费观,充分借助现代科学生产技术实现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这样,既能避免因传统工艺所造成的劳动力浪费,有效减少人力成本,从而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经济价值,形成商业吸引力,又为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拓宽市场需求,为实现传统工艺现代化开辟发展之路。当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大部分已采用现代工艺生产,例如在现代服饰生产中有效融入少数民族传统刺绣工艺、蜡染工艺等,在现代建筑、家具的生产中把少数民族传统的图案、文字等灵活地运用到其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获得了创新性发展的契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力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其次,在民间传统工艺中融入现代因素,还需要组织专家对民间艺人进行现代化知识培训。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相当高,少数民族现代素质较为低下,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更是缺乏对现代知识的认知。据统计,目前从事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艺人绝大多数年龄比较大,70岁以上的居多,60岁以下居少,他们对现代化缺乏一定的了解,缺乏现代视野和现代思维,甚至对现代化持排斥态度。因此,对少数民族民间艺人进行现代知识理论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但是这种培训要始终着眼于提高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的发展意识和现代意识,服务于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繁荣。通过集中培训,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劳动者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参与市场、利用市场的能力,进而开拓艺人的现代视野、启迪艺人的现代思维,促使他们能够把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通过不断吸取和借鉴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来提高少数民族艺人的创造力,发挥其自身优势,并注重开发工艺品的文化内涵。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广大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在广阔的空间中充分施展自身的聪明才智的同时,能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独特技艺,并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民族工艺商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不断提高广大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的经济收入,实现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多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再次,在民间传统工艺中融入现代因素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8]一方面,传统只有走向现代化,才能保存、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传统,并借助于传统,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没有传统依托的现代化犹如水上的浮萍,就会漂浮不定,毫无根基,变得空洞无物,不可捉摸。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8]因此,在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中融入现代化的因素,必须在保留传统工艺本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化的技艺、现代化的形式,将传统工艺进行包装和改造,使传统工艺在新的发展中有所转换,逐步调整对现代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消化能力,使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既注入现代化的文化因素,又不失去本民族固有的文化特色。这样,才能贴近本民族人民的心,才能有原汁原味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价值,才能在不断发展中获得新的平衡与新的动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服务于当下社会,推进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实现经济创收,推进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五)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激发他们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工艺的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又称内驱力,“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是一种内部刺激,与内稳态及需求有密切关系”,“它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内隐性指内生动力这种动力是内在于人的自身的,并不能直接地表现于外部,而是通过其行动所体现的。持久性即指这种动力一旦生成就很难消退,因为它是个体自身积极认同的,且渗透着个人情感,而不是由外部作用强制而成的。”[20]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而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善,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无穷的活力。”[21]因此,传承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这一内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民族民间工艺的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鼓励他们通过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工艺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因为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的所有者是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如果当地群众不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价值,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就会因缺少内生动力而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不断增加少数人民群众的收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激发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工艺的内生动力。蜡染是贵州著名的民族手工艺品,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方法之一。贵州蜡染主要以苗族和布依族为代表,当前,这一工艺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例如安顺有些地方的蜡染工艺被机器生产所取代。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民间工艺的政策,但是如果没有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配合,没有苗族、布依族人民的自觉意识,蜡染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最终只能在博物馆中进行。因此,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绝不仅仅是政府、研究机构和旅游部门的事,还必须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激发他们传承与发展本民族民间工艺的内生动力。有了这种内生动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有希望,有了保障。

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除了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之外,还要运用经济杠杆和利益驱动来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传承与发展民族工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工艺的内生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2];“‘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3]为此,政府要牵头制定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工艺的积极性。让有意愿有担当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工艺的少数民族群众每年或每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为他们安心从事民族民间工艺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尤其是年轻人,政府给予他们的经济补贴要高于同龄人外出务工所得,才能使他们自觉扛起传承与发展民族绝活的重任。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在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资源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自觉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增强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文化自觉,不断强化少数民族自主自立、奋发图强、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才能使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付诸于实践、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实现民族文化的经济化。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经济化就是要使少数民族从事工艺活动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在利益的带动下使少数民族的工艺活动成为少数民族的自觉行为。有了这种自觉行为,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内生动力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从而助力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