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振兴 特色小寨
栏头署书: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国土名片网总编辑乔惠民
点睛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浩、张杨、李新宇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贵州路径
徐元芳
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贵州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
贵州农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从“十一五”末的全国第22位跃升到第17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7元,增速继续在全国保持前列;全年粮食总产1180万吨,油菜籽产量89.1万吨,均创历史新高……
农业强起来
贵州多山,土地零碎、耕地质量差,发展传统种植业投入大、收成少。然而,贵州的探索让人振奋:依托山地特色,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
山地的立体气候,多样的生物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曾经的发展劣势却变成了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最大的优势:2015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641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继续在全国保持前列。
遵循山地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贵州农业发展的思路在实践中更加明晰。
贵州省农委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689万亩,比2010年增长109%,跃居全国第一位;蔬菜、水果面积增长64.5%、85%,辣椒、火龙果、薏仁等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比从2010年的6:4调整到4:6,实现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全省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加速、草食畜牧业持续发展:2015年牛、羊出栏同比分别增长13.6%、11.7%,牛羊禽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特色渔业快速发展,冷水鱼养殖量占全国10%以上,“十二五”年均增幅20%,居全国第二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推进,“多彩贵州·绿色农业”的品牌形象逐步深入人心、赢得市场。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仅突破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还打开了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大门。
贵州以打造农业园区为抓手,着力搭建“开放助农”的新平台。从2013年起,全省启动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截至2015年,省级农业园区已经达到385个,形成星罗棋布、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有了产业,有了平台,农业“接二连三”便有了基础。目前,贵州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有543家,2015年总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分别比2010年增长2.5倍和4.4倍,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深入推进。过去五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69倍,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展了增值空间。农业多种功能不断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农旅一体化深度融合。
“实践证明,山地条件也可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后发地区也可以实现后发赶超。做强‘长板,补齐‘短板,贵州在山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大有可为。”正如贵州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袁家榆所说,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在探索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
农村美起来
走进安顺市西秀区浪塘村,清澈蜿蜒的河流绕村而过、灰墙红窗的民居错落有致,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让人惊喜。2015年,浪塘村成功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过去,浪塘村因交通不便,产业单一,一直是国家二类贫困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开展后,浪塘村被列入示范建设点,进行了村容村貌的改造,才有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浪塘村委会主任陈平荣说。仅用一年时间,浪塘就改变了“守着好山好水,吃着粗茶淡饭”的穷模样。
浪塘之变,只是贵州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自2013年贵州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以来,共完成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109.7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完成投资1096.6亿元。目前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有19360个创建点,覆盖10890个村、2.6万个自然村寨,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0.5%,受益群众达1800多万人。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乡风民风得以改善,人居环境持续整治。在此基础上,贵州省农委牵头开展了美丽乡村“百村大战”,在全省重点打造100个六项行动计划省级综合示范村。截至2015年底,全省100个美丽乡村“百村大战”示范村已投入资金38.78亿元,建设项目2902个,平均每个示范村投入达3800万元以上,个别示范村2015年投入已达上亿元。
村寨美、乡风正,贵州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改革,则为农村发展增添了内生动力。
六盘水普古乡舍烹村的变化颇具代表性。从2012年起,当地村民在农民企业家陶正学的带领下,开始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一方面,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了村里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将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大规模发展高效农业,把穷山村变成了高原湿地农业示范园,每亩耕地产值从过去的300元提高到5万余元。
“三变”改革将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促使农村各种资源要素流动,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制度创新的激活效应得以显现。2015年,通过推广“三变”改革模式,六盘水共消除390个“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累积达2.4亿元,比2014年增长43.64%。
今年,贵州已在全省范围内试点推广“三变”改革,除六盘水市整市推进外,其余8个市(州)和贵安新区共有17个县(市、区)、55个乡镇、151个村开展试点工作。“三变”已经成为贵州农业农村改革的独特品牌。
农民富起来
对于湄潭县红坪村的农民来说,今年的收入又增加了不少:村里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招拍挂”入市,村集体将土地拍卖所得收益入股工业园区的企业,按照企业的测算分红,村民每亩地能拿到3000元。
2015年8月27日,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在湄潭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一样,同权同价、同等入市,沉睡的土地变成了活的资产,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同时,农民也收获了改革红利,增加了收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工作中,农民增收是关键,贵州坚持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千方百计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走进遵义县枫香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工人们正在大棚中细心照料西红柿苗,干劲十足。
55岁的村民雷文碧已经进入园区工作一年多,对果蔬的护理、采摘、搬运,样样在行。“每天8小时,工资65元,一个月要干满28天,还能拿到300元的奖金。”雷文碧算了算,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还能在家门口就业,“何乐而不为?”
花茂村自2014年引进九丰公司建设枫香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后,已有170多位村民进入园区就业,成为按月拿工资的新型农民。
在贵州,全省385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有从业农民480.8万,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40%,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园区搭建了平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为关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化解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例如,铜仁市松桃自治县长兴村就成立了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大部分村民积极性不高:“自己种茶挺好的,合作社还能有啥不同?”一年之后,加入合作社的姚元六发现,自己的收入翻了好几倍。以前仅靠采茶卖茶青,年收入不足万元;现在既有在茶叶合作社务工的收入,又有茶园入股分红,去年总收入有5万多元。
如今,贵州的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优势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经营性收入;农业“接二连三”带来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升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各项惠民政策带来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提高。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年均14.4%的增长速度,连续六年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7元,增长10.7%,增速在全国保持前列。(责任编辑/顾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