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兄弟情|引黄入冀三省团结治水开启新征程(河南省水文水资源中心书记 秦鸿飞

2024-09-01 20:47 《河北水利》杂志  主页 > 趣旨 > 美学国土 > 水美新时代 >

打印 放大 缩小








引黄入冀三省团结治水开启新征程



 
河北水利》杂志 2024年1期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中心书记 秦鸿飞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引黄事业,在水利部、黄委、海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设了人民胜利渠、大功、渠村、赵口、三义寨等引黄灌区,近年来又开工了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输水及灌区工程,其中小浪底北岸灌区于今年12月26日通水,西霞院输水及灌区工程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通水。长期以来,引黄工程为河南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豫鲁冀三省团结治水的典型成果。

1.工程建设情况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十二五”期间国家172 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保障雄安新区生态水源的战略工程。工程输水线路全长482 km(河南段84 km,河北段398 km)。概算总投资42.4 亿元,由国家和河北省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国家投资55%,河北省投资45%),其中河南段投资22.7 亿元,河北段投资19.7 亿元。年设计引水量7.4 亿m3,其中河南引水量1.2 亿m3,受益面积194 万亩(占河南濮阳市耕地面积近二分之一),河北引水量6.2 亿m3。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单位和项目法人为河北省水利厅下属的河北水务集团,濮阳市负责征地拆迁安置和施工环境协调工作。工程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2017年10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进行试通水,2022年12月竣工验收。

2.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自2017年11月试通水至2023年11月20日,渠首累计引水36.1 亿m3,其中河北引水29.5 亿m3,河南省效益区用水6.6 亿m3。工程建成投用以来,有效缓解了河北中南部水资源短缺状况,为区域内农业灌溉用水保障、改善地下水超采状况、遏制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扩大和维护区域水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有效水资源支撑,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按照初步设计批复和职责分工,在水利部领导下,黄委负责渠首引黄水量调配,海委负责供水协议和供水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濮阳黄河河务局负责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渠首闸及引渠管理,濮阳市水利局负责河南段输水工程管理(河南段基本处于濮阳市境内),河北省水务中心负责河北段输水工程管理。

2.1 水价管理

为做好跨省引水,黄委、海委、山东省水利厅、河南省水利厅、河北省水利厅定期签订引黄入冀供水协议(有效期3年,协议到期后如无异议,按照3年一个周期自动延续),目前执行的2020年11月签订的协议中明确了引黄入冀共有4 条线路,分别为河南渠村线路和山东的位山、潘庄、李家岸线路,协议中对供水时间(原则上,每年冬四月11月到翌年2月)向河北省供水。因区域干旱等特殊情况需应急调水时,在不影响向河南省、山东省正常供水的前提下,视黄河水情及河南省、山东省用水及河北省需水等情况,按黄河水量调度管理有关规定相机外延)、规模、输水率、供水价格等进行了明确。河南境内渠村线路水价按照穿卫出口闸监测站计量0.2 元/m3(含泥沙处理费0.08 元/m3),山东省境内位山线路水价按照穿卫出口闸监测站计量0.23 元/m3(工程为山东省投资建设,山东省境内输水线路105 km)。同时明确,当年输沙量、供水规模和时间、价格水平等影响水费因素变化较大时,供用水双方参照指导价协商调整。

自2017年试通水以来至2023年11月20日,已累计向河北输水24.4 亿m3,应收水费4.88 亿元,已收水费4.53 亿元,尚有0.35 亿元未支付。

2.2 用水管理

一是严格执行用水调度计划。濮阳市水利局成立调水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市引水调水工作,濮阳市引黄工程管理处负责执行上级下达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调水计划和用水指标。二是及时进行上下游的沟通联系,统筹协调河北及河南省效益区用水,做好渠道控制闸站及分水口门的运行管理,严厉打击偷水、霸水、强行取水及破坏水工程设施的违法行为,维护输水运行秩序。三是输水期间,充分利用河南濮阳市投资自建的轨道自动测流设备,每日8时、16 时对流量数据统筹分析,实时掌握河南段全程输水情况,实现上下游流量数据互通,适时调整和优化用水调度,合理分配水量。四是积极与黄委、海委、河北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断面、水位、流量、含沙量、水质等水文监测工作,有效保证河北、河南两地用水需求,保障输水效率。

3.河南段工程标准化建设情况

为保障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运行安全与效益充分发挥,濮阳市水利局按照河南省水利厅《关于做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实际,先期选择1#闸枢纽、沉沙池进水闸、退水闸等5 座水闸开展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按照河南省大中型水闸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要求,对标河南省一级标准化管理工程水平,对闸站管理设施、管理环境等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编制了标准化管理手册,目前创建工作已基本完成,计划近期报河南省水利厅进行验收。下步将以点带面,分期推进工程标准化创建,力争2025年前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濮阳全段达到省一级标准化管理水平,争创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

4.沉沙池运行情况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沉沙池自2018年11月投入使用以来,截至2023年11月20日,经过沉沙池共引水36.1 亿m3,其中河北引水29.5 亿m3,河南省效益区用水6.6 亿m3。累计淤积泥沙约870 万m3,目前已完成东、西条渠清淤各一次,完成清淤土方量630 万m3,较好地保障了工程的供水安全。

4.1 西条渠清淤及运行情况

沉沙池西条渠于2018年11月正式启用,2020年4月淤满停止使用,共引水11.8 亿m3。2021年1月,濮阳市政府统筹清淤和高速公路建设,组织协调将泥沙运往阳新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于2021年5月底完成清淤任务,清淤泥沙305 万m3,投资约4000 万元。西条渠于2022年4月再次启用,于今年11月13日停止使用,累计输水9.2 亿m3,其中河北引水7.9 亿m3,河南省效益区用水1.3 亿m3,淤积泥沙约240 万m3。

4.2 东条渠清淤及运行情况

东条渠于2020年4月开始使用,至2022年4月淤满停止使用,累计引水14.2 亿m3,其中河北引水11.9 亿m3,河南省效益区用水2.3 亿m3。淤积泥沙325 万m3。东条渠清淤采取公开招标方式,于2023年1月正式启动,6月上旬完成清淤任务,投资约9000 万元。目前,已于2023年11月13日重新启用。

5.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5.1 工程设计时未明确划定泥沙堆放区域,沉沙池清淤实施难度大

原工程初步设计中对于沉沙池泥沙处理未做深入分析研究,未明确划定沉沙池弃土区域,也未明确沉沙池泥沙处理长效措施。加之沉沙池淤积泥沙量大,沉沙池周边基本全是永久基本农田,河南省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政治责任,对耕地保护极其严格,沉沙池清淤土方面临无处堆放的困难境地,以致沉沙池清淤工程实施难度极大。为保证工程正常运行,河南省已组织对沉沙池淤积泥沙进行两次应急清淤,两次清淤采用的都是非常规模式进行的,短时间内有效,但模式不可复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今年清淤施工单位使用的临时堆放场已占用基本农田达85 亩、耕地达200 亩。今年7月份,新华社记者在政务内参上发表了《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淤积泥沙激增侵占基本农田》(国内动态清样第2810期),对沉沙池泥沙堆积侵占耕地、资源化利用难、清淤成本不断攀升等问题进行了反映,引起了国家高层领导、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安排调研组现场专题调研,河南省主要领导做出批示,要求未落实弃土区的情况下,不得再次开展清淤工作,并研究形成系统彻底的解决方案,构建管长远、重根本的长效机制。

从以上情况来看,解决清淤泥沙堆放处理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如不及时研究确定处理方案,特别是如不解决急需的清淤占地问题,清淤将无法实施,势必影响该工程正常运行。并且清淤泥沙如果处置不当,不但要占压大面积耕地,还可能造成周边农田沙化,引发生态灾害。

5.2 沉沙池清淤扬尘治理环保压力巨大

工程运行6年来,河南濮阳市分别于2021年、2023年对沉沙池实施了2 次清淤,每次清淤4 个月左右。每次清淤时,虽然我们按照相关要求采取了洒水、苫盖、围挡等相关降尘措施,尽力消除扬尘污染对环境和周边百姓的影响。但沉沙池清淤是单纯的土方作业,工程施工工程中装车、卸车、运输等必然还会产生扬尘,再加上短时间大量泥沙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造成清淤期间周边PM2.5、PM10等数值居高不下,对大气、村庄造成严重污染,对堆放场及运输道路周边约3.6 万亩农田造成尘土覆盖、农作物大幅减产,群众损失很大、社会反应强烈。

5.3 输水工程水价难以满足工程运行需要

随着工程的运行和人工、材料价格等上涨因素,沉沙池清淤成本不断攀升、管护成本逐年增加,清淤带来的运输线道路损毁、农作物减产等损失日益加重,目前执行水价标准难以支撑工程运行需要。

6.相关建议

一是建议对《引黄入冀供水协议》修订完善。主要对供水时间、供水价格、泥沙处理等方面进行协商完善。

二是建议河北省主动参与研究解决沉沙池泥沙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该工程初步设计报告5.7.2.13 章节提出“工程建成后,建议对泥沙处理措施进行专项研究”,该工程建设项目法人为河北省水务集团,应由其为主体对泥沙处理进行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工程长期安全运行。

三是建议推进建设沉沙池弃土场项目,由河南和河北双方共同解决弃土场占地指标问题,共同承担相关建设和征地费用,永久性解决沉沙池弃土堆放难的问题。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