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王倩雯:前朝旧事随流水,唯有杯中日月长 ——六朝时期鸡首壶酒器的艺术特色赏析

2023-05-12 17:33 收藏与投资杂志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国土典院 > 国土典库 > 典藏 >

打印 放大 缩小

    点睛:典藏    署书: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



前朝旧事随流水,唯有杯中日月长
——六朝时期鸡首壶酒器的艺术特色赏析

 
收藏与投资杂志 2023年2期 

 

王倩雯(南京市博物馆,江苏 南京 210000)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酒”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剂品,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美酒与美器相得益彰,造型独特、独具风韵的酒器也是一种酒文化。历朝历代的酒文化不同,酒器造型也在不断变化,甚至不同的场所、身份,也有不同的饮酒文化和使用酒器的讲究。六朝时期(222—589年,几乎囊括了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一带远离战乱,社会环境相对平静。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纷纷南移,人们开始逃避现实,百姓生活态度消极,常年饮酒作乐。开放的思想状态影响着酒文化的发展走向,同时也推动了酒器的发展。清淡的饮酒风格使得人们不会过于苛求酒器的华丽,酒器以瓷器居多,也有少量玉器,器型有壶、尊、杯子、注子、温碗等,造型相对简单,风格偏向生活化。本文研究的鸡首壶,是这一时期的酒器代表,做工精美、造型简洁、技艺精湛,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酒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大众心理和社会审美品位。

一、鸡首壶酒器的外观与造型

鸡首壶最早由西晋时期江浙一带的越窑烧制,因头部像鸡而得名。自诞生以来,鸡首壶便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发展至六朝时期,鸡首壶的实用性更强,成为人们饮酒的主要器具。

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美好。由此,鸡首独特的造型,充满生活气息,在六朝时期颇受欢迎。随着鸡首壶的出现,很多学者认为其与我国自古崇拜鸡的文化相关。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家禽,驯化较早。

西晋时期刚刚出现的鸡首壶,以小件为主,容量较小,鸡首无颈,与鸡首对应的一面贴有鸡尾。鸡首造型朴拙、装饰简单,鸡嘴造型是实心的,不具有实用功能。到了东晋时期,鸡嘴壶的器型较西晋更高大,壶颈部也高于西晋时期器型,鸡首的鸡冠高挺,下有鸡颈,双目炯炯有神,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鸡尾部分被设计成弧形柄造型,与盘口连接,鸡首处,鸡嘴与壶身相通,让鸡嘴造型有了实际作用,具有更好的实用性。这一时期的鸡嘴酒器造型在寓意美好、具有装饰性之外开始追求实用性。有学者认为,鸡首壶的发展历经了从明器到实用器的过程。比如,涂师平在《从祭祀文化到吉祥文化的演变—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鉴赏》中写道:“从鸡首壶的演变历史来看,它最初是一种在盘口壶上加上鸡首、鸡尾形的装饰,鸡首实心不通,是一种殉葬的明器,而不是实用之物,这时的鸡首壶应该具有一种祭祀意义,后来演变成鸡头可通水。”

南朝时期出现的青瓷鸡首壶主要有单鸡首单龙形把手式、双鸡首双龙形把手式这两种。这一时期的酒器造型线条流畅、造型挺拔秀丽,装饰也有了更多细节,壶体通体青釉,釉质青翠结晶,壶身自上而下微收。作为酒器代表,鸡首壶在六朝时期广泛流行,从当前出土的鸡首壶样品来看,其外观造型比较简单,主要由壶身、壶颈、壶嘴和壶柄构成,其中鸡首形态短小,且为实心,以装饰为主,壶颈较短,位置明显低于壶口,壶柄形状单一,壶身较粗。

鸡首壶发展至东晋时期,功能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器型的容量变大,外观变得更加粗壮,壶颈部明显变细变长,壶嘴也由原来的实心变为空心,直通壶腹,且鸡首部位的鸡冠更加高耸,就像公鸡打鸣的形态,壶柄也更像鸡尾,整个壶的外观造型更加突出鸡的特征。同时盘口底部增高,使得壶身更加稳定,鸡首壶真正意义上成为盛酒器具。这一变化,与当时酒文化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1.图1 西晋 清德窑鸡首壶

2.图2 南朝 单鸡首单龙形把手式鸡首壶

3.图3 东晋 黑釉鸡首壶

二、鸡首壶酒器的色彩色调

在整个六朝时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鸡首壶在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东吴中期到西晋晚期的鸡首壶造型相对单一,颜色也以简单的青绿色为主;东晋时期的鸡首壶造型有了更多变化,釉色仍以青绿色为主,偶有黑釉器,盘口、鸡头、柄与系部常见褐色点彩装饰,这也是这一时期鸡首壶色彩上的独特之处;南朝宋、南朝齐时期的鸡首壶线条流畅、更显大气,色彩上仍延续以往的青绿色、黑褐釉。总的来说,六朝时期鸡首壶在色彩色调上的变化空间比较小,以低沉的色调为主,追求实用。大部分器物采用比较贴近日常生活的色彩色调来作装饰,使酒器体现更多的生活气息。

三、鸡首壶酒器的纹饰装饰

根据目前各地出土的鸡首壶情况来看,东吴中期到西晋晚期的数量相对较少。在纹饰方面,这一时期的鸡首壶可见双泥条竖系装饰,壶肩部装饰有弦纹、方格纹或连珠纹,也有些会装饰独特的蕉叶纹。东晋时期的鸡首壶出土数量明显增多,但装饰相较以往更加简约,一般是在肩部或颈部装饰弦纹,以往的方格纹、连珠纹变得比较少见,部分鸡首壶的盘口、鸡头、柄、系部饰有褐色点彩。这一时期的鸡首壶纹饰特征非常鲜明。比如,江西九江黄土岭色织厂东晋墓曾出土的青瓷钵口沿上有规律地装饰着酱褐色斑点。这种纹饰在东晋时期的鸡首壶中非常常见;到了南朝宋、南朝齐,鸡首壶的装饰纹样功能从上一阶段的强调简约、实用性再度演变为单纯的装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鸡首壶多以随葬品的形式出现,实用性大大减弱。此外,南朝时期出现的龙柄和腹部莲瓣装饰,给鸡首壶增加了宗教气息。这种装饰说明鸡首壶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四、鸡首壶酒器的制作工艺

鸡首壶以青瓷和黑瓷为主,东晋时期,窑工们就开始尝试用不同的原料来配制青瓷胎与黑瓷胎。前者铁质量分数在2.5%以内,后者则在2.5%以上。为改善黑釉呈色,有时会在胎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紫金土,从而让颜色呈紫色或猪肝色,以衬托黑釉颜色。六朝时期的酒器色彩比较浑厚、简朴,黑釉鸡首壶色黑似漆,较薄的位置隐约透出棕红色,釉面有光泽。这说明当时的釉料配制工艺已非常成熟。当时的鸡首壶采用的是轮制成型、模印成型、捏塑成型以及刻画相结合的混合成型工艺。首先利用简单的机械工具轱辘拉坯成型,要求器型规整、胎体厚薄均匀,内底至腹壁的螺旋纹精细工整,外底有线割痕迹。早期的底均为平底,到了后期,有了圈足,说明窑工开始运用修坯技术对器型进行精细化处理。成型后对鸡首、鸡尾、双系等部位进行制作和黏结,鸡首一般是以模印与捏塑的形式批量生产,而壶肩部粘贴的双系也从前期的圆形系慢慢演化为后期的方形桥系,这说明后期制作用到了磨具,也就是说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有较高的成熟度。待坯体稍干就要开始雕刻鸡首了。最常用的操作就是在眼周画纹路,鸡首瞬间有了神采飞扬的精气神。壶身的纹样制作比较简单,通常仅以竹刀等尖锐工具在壶颈、壶肩部旋转,即形成简单的纹路,比如弦等。壶体的烧制是瓷器制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最终的品质好坏在烧制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炉的结构、装烧方式、烧成气氛以及温度变化等。两晋时期人们发明了分段烧成技术,又在窑顶部增设了投柴孔。南晋时期的瓷器烧制技术更进一步,烧成技术有大幅提高,烧成温度可达到1 120 ℃和1 310 ℃之间。

4.图4 南朝 越窑青瓷鸡首壶

五、鸡首壶的演变与发展

鸡首壶从东吴中期创烧开始,经历了东晋时期在南方地区的第一次繁荣、北朝时期在黄河流域的第二次繁荣后,自隋的大一统开始,逐渐走向衰败,最终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鸡首壶发展和演变路径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等因素分不开。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大融合时期。鸡首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鸡在我国古代是吉祥鸟,有着吉祥、生殖、禳灾除凶、御死避邪等众多寓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劳动人民将鸡的形象寓于日常生活器具之中,创造了鸡首壶。可见在小小的一把酒壶中寄托了战乱时期的人民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唐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的昌盛,鸡首壶逐渐走出历史舞台。

六、结语

六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南北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特殊时期,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也孕育了独特的酒文化,随着当时酒文化发展起来的还有造型独特的各式酒器。六朝时期酒器以鸡首壶、扁壶为代表,其中鸡首壶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独特产物,其出现于三国末期,消失于隋朝之后,历经三百余年,最终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场。鸡首壶寄托了当时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向往,也见证了那个饮酒之风盛行的年代,深刻揭示了当时随性、自然的酒文化。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逐渐安定,借酒消愁、逃避现实的风气不再盛行,粗犷、朴拙的饮酒方式也不再流行,鸡首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曾辉煌一时的鸡首壶以及当时的扁壶酒器都能够作为历史的见证,向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