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花园式村庄
署书: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国土名片网总编辑、”花园带富服务队“队员
栏头拓制:乔杨(燕桥小学)
插播荐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张杨、李浩
浙江山地型村庄景观风貌优化策略*
蒯 惠 董 丽 舒心怡 沈 倩 袁领兄 郝培尧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 北京 100083
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的速度虽快,但论其发展程度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完整的乡村建设体系:村落建设忽略其本身区域差异,缺乏针对性的规划研究及理论支撑,不能有效平衡发展与保护、衔接传统与现实资源等问题导致当前村庄特色逐渐消失[1-2],这些问题在当前山地型村庄的景观规划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浙江省作为乡村建设的先进城市,结合自身多山多水的自然区域特征及人文经济特征,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适合自己乡村绿地的建设模式,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规划和总目标制定了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DB83/T912-2014),《村庄绿化技术规程》(DB33T842-2011)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将村庄进行分类 (表1),并进一步明确其乡村建设的标准与发展方向,各类精品村层出不穷,对全国村庄的景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
结合以上背景,本文以浙江山地型乡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浙江山地型乡村景观的营造策略,并以下山头村的实践应用探索山地型乡村景观优化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我国山地型乡村景观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表1 浙江省乡村分类及指标体系
2 山地型村庄景观风貌
2.1 山地型村庄景观特征
山地形村庄由于其特殊的地貌因而具有与其他类型村庄截然不同的景观特征,体现在空间形态、生态环境、社会人文多个方面[4]。与平原村相比,山地型村庄具有更复杂的空间关系,其立面结构层次较丰富,显现出与平原乡村景观截然不同的三维景观,同样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在平面形态上也呈现出复杂、斑块状的空间几何形态,呈现出较高的异质性[5-6];其次,山地型乡村发展限制因素较多,所接受的人类活动干扰较小,呈现出的自然属性较高,生态环境良好,地域特质强烈,同时也反映出其村落闭塞、景观封闭内向的特点。
2.2 不同类型山地村的景观格局
根据村落与山体空间分布的关系,可将山地型村庄分为临山式、环山式、山顶式3类 (表2)。临山式村庄充分凸显农田景观资源优势,背山面田而建,村落间形成山体向农田自然过渡的生态廊道,使自然景观渗透入乡村之中。环山式、山顶式村庄空间排布具层次感和丰富的纵深感,形成山林村田相互环绕的景观格局,将村庄有机地融入生态环境之中。
表2 不同类型山地型村庄景观格局
2.3 浙江山地型村庄景观风貌
1)浙江山地型村庄景观风貌特点。浙江省丰富的山地、植被资源与密集的水网系统造就了其村庄山青水秀的大环境。其村庄通常坐落于背山面水之地,呈组团式分布,村内 “山绕田,田环村,河道穿城,水路并行”,房屋与村内道路的建造多选用当地资材,整体村落特色鲜明。以典型临山式山地村下山头村为例,其村域内自然山水资源丰富,村庄北、东、西三面被硐岭头、岩山头、炮台山和白岗岭等群山环抱,上下两条河道自西向东蜿蜒环绕整个村庄,沿河道建有西岙、下山头、高宅3个自然村,集中在村内地势平缓区域;村内山水田园风光秀美。
2)浙江山地型村庄景观营造方法。结合下山头村特征,本文选取浙江地区已建成的、与下山头村村貌相似的临山式山地村进行景观研究。根据对比分析,在安吉县高家堂村、大岚镇柿林村、桐庐阳山畈村的村庄景观构建中,比较注重乡村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同时在自然景观中融入村落乡土文化及产业特色,从而打造独具标识性的景观场景;此外,还注重配套设施环境的改造提升 (表 3)。
表3 浙江山地型乡村景观建设方法
3 浙江山地型村庄景观优化策略构建
结合上述对浙江地区山地型村庄的研究分析,本文从完善功能空间、维持自然地域风貌、融入特色乡土文化3方面构建山地型村庄景观策略。
1)乡村功能空间的完善与优化。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村庄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村庄人居生活良好质量的重要体现,包括道路系统优化、村庄公共空间功能完善等内容[7]。对于道路系统的优化应考虑与二维平面村落设施构建之间的差异;对于村落公共场所的塑造,则应考虑结合村民行为习惯进行空间的布置与功能的塑造,强调将生产、生活、自然串连起来的整体格局之上拓展各自的功能,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价值之间的融合与互补,打造复合型空间[8]。
2)乡土地域景观特征的维持与保护。山地型村庄景观通常具有更高的地域性特征,对山地型乡村进行规划时避免过度的人工化手段以及村庄盲目规模化、整齐化的发展。应保护山地型乡村优秀的生态本底,尊重山地形乡村复杂多样的景观斑块,强化利用乡土特色景观资源。
3)乡土文化元素的物化与嫁接。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土地表面文化现象综合体,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也记录了乡村人类活动的历史[9],山地型乡村封闭内向的发展导致其保留着更为完整的文化体系,可通过提炼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景观空间,营造具有 “乡愁”的文化景观。
4 浙江下山头村景观优化实践与探索
4.1 村落发展概况
下山头村位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市大荆镇,村域面积约2.1km2,自然山水资源丰富,临近大荆镇中心城区及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 (图1,图2)。
图1 村域现状用地
图2 村庄景观规划范围
村庄产业经济发展迅速,2013年该村成立了聚优品现代农业科技园,主打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石斛产业。根据对村落的实际调研,尽管近年来下山头村经济发展迅速,整个村子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村落内部建设依然落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现状多废弃闲置空间,空间资源利用率低,整体村域景观管理粗放,缺少定位与特色。
4.2 乡村景观优化策略规划应用
4.2.1 “便民社区”目标下配套设施的完善提升
1)完善村庄内外道路系统。下山头村内仅一条7~9m的东西向村干道对外连接,村内支路及小路存在断头路,整体道路体系不完善,在进行景观更新前首先需要优化道路交通系统,完善下山头村道路时顺应下山头村地形走势与建筑排布确定路径走势,分级规划村庄道路。一级主路系统实现村落通行及与外界区域的联通,规划形成围绕村庄3个自然村区域的环状线路;二级村内道路与主路相连,实现村内重要活动空间的相互连接,形成便利的社区交通系统;三级道路系统结合原有建筑排布形式增加村户入户道路。
2)完善村庄公共空间。分析村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及需求,将村口、村民聚集中心、桥头、河道周边、宗庙、特色老建筑作为潜力地块营造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10],配备相应公共设施,满足全年龄段村民的基本需求。
4.2.2 “山水田居”愿景下乡土景观的延续提升
根据下山头村的自然人文资源,规划定位该村为以石斛产业为主导,以农耕文化为基质,以田园休闲为亮点,发展农业体验、文旅休闲一体化的魅力斛乡;以维持区域田园生态风貌为原则,挖掘不同自然村的发展优势,根据自然村现状不同的建设风貌及目标定位,打造 “一村一品”的景观风貌 (图3),以建筑院落、街巷、公共空间为载体,规划可持续、绿色化、田园式、花园式的村庄景观。
图3 下山头村 “一村一品”风貌规划
1)建筑院落。对已建现代民居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融入浙东传统民居建筑元素。美化院内景观,建设经济型、美化型微田园,由村民自主安排种植果木、蔬菜、瓜果、具地方特色和观赏价值的花木,如茶梅、桂花、石斛等,形成具地方特色的庭院景观;院墙建设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特色垒石砌筑,色彩上保留延续灰、黑的传统民居色彩[11],同时结合盆景摆设、垂直绿化等多种方式进行美化。
2)街巷界面。将建筑与道路间的隙地整合作为道路绿带,结合3个自然村 “耕乐田居” “颐养花园” “文旅创意园”的主题特色,通过乡村果蔬、乡土植物、花卉等不同的组合配植打造生产与观赏功能兼具的特色道路景观。
3)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以乡村田园景观为范本,利用香樟、桂花、茶花、石斛等具地域特色的植物搭配打造具有寓意的植物景观;灌木地被植物搭配油菜花、茶、八仙花等打造自然朴野的“花田”“菜田”景观,延续乡村农田肌理,注重乡村农业景观的融入与发展[12],营造乡村自然田园特色。
4.2.3 “乡情乡愁”内涵下地域景观的精神表达
下山头村景观构建时注重人文元素的融入,强调人文、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展现下山头村石斛产业特色及农耕文化魅力,通过自然元素、文化元素、符号元素、农耕及邻里行为元素等表达乡愁情境[13-14]。
1)乡土材料元素提炼。提取下山头村特色材料元素,以兰、竹、石、木、瓦体现村庄精神底蕴与地域特色。通过这些乡土材质构建村落景墙、景观小品、座凳设施等,设计富有观赏性与适用性的地域特色景观,同时将提炼的元素图形化,融入村落铺装,打造村落特色文化铺装。
2)故事性节点景观的打造。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 “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15-16]。景观营造时融合下山头农耕文化,设计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故事序列绿廊,构想从农家院落生活场景到田间农作生产场景的系列乡村景观,通过石磨、石质水牛、竹编农耕小品等趣味景观构筑的组合打造农耕故事场景。
3)农耕体验项目的融入。融入采摘、种植、捕捞等农事活动达到娱乐休闲科普的目的,让游客切身地领悟乡村文明及乡村各部分之间的驱动关系,体会乡村的质朴与真实,设计富有趣味性与体验性的 “农耕菜圃” “一米蔬园”等园艺景观。
4.3 乡村景观优化思路
以上3大策略是在当前山地型乡村问题大同小异及已建成山地村庄规划方法的背景下总结的宏观策略,因此具备一定的普适性。根据下山头村景观优化的实践应用,梳理总结其规划流程图(图 4)。
图4 下山头村庄景观优化思路
总体而言,针对下山头村提出的景观优化方法能够达到改善村民人居环境、延续乡村田园风光、体现乡村特色文化等景观目标,不仅引导村民重视乡村地域底蕴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也增强了村民对家乡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其规划思路在现阶段山地村发展中基本可行,期望其能对当前山地型乡村的景观风貌优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置身于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政策及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背景下,把握山地型乡村的独有特征不被流失成为构建山地型乡村新景观策略营造强调的重点;而如何使山地乡村生产与人居生活协同发展、山地乡村生态与人居环境融合平衡、山地乡村文化与人居景观融合延续成为山地型乡村景观建设的关键。
尽管当前已有一些建成且实际发展较好的山地乡村案例,但随着时间的推进,难以保证是否会有衍生的问题产生,山地型乡村的景观规划研究还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为了更好地实现山地乡村的发展与繁荣,在未来还需继续加强山地型乡村景观构建的量化对比分析,细分不同类型山地村的景观构建方法,增强山地型村庄景观规划的实用性,提出更加符合当下形势的景观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