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点睛:千万工程 头雁村
署书推介: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千万工程“花园”带富服务队队员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张杨、李浩
国土名片网钤印:王子廬
央视新闻 7月22日,央视新闻频道聚焦浙江东阳花园村,播出《千万工程二十年 百亿花园村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报道如下:
这里是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的花园村。如果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很难不发出连连惊叹——商业中心、高层楼盘、连片别墅、五星级酒店、大型剧场、综合医院……甚至还有一架高耸的摩天轮。而比村容村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里的收入水平——去年,花园全村营业收入达到了65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更达到16.5万元,是同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的4倍多,是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8倍。
如今,只有在村里的博物馆里,你还能够看到它早年的一些痕迹,这些水桶、风箱,代表着花园村过去的生活,和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农村没有区别;这些粮票、肉票,花园村现在还有,只不过情形已完全不同。
这是花园村的一项村民福利,除了这袋25斤重的大米,村民每月还能再免费领取2斤猪肉、2斤鸡蛋、2斤食用油。
每个月为这项福利买单的,是花园村的集体经济账户。除了免费的粮油肉蛋,村民还享有几十种福利,包括建房补贴、免费公交、免费数字电视、奖学金制度等。
在居民最关心的教育、医疗问题上,村里也有保障。村民子女上学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16年免费教育制。此外,还有村里最大的私企花园集团和浙江师范大学共建的这所外国语学校提供国际化教育,这所幼儿园今年刚被浙江省教委评为省一级幼儿园。
王建珍是“珍珍超市”的老板,超市就开在自家一层,家人则住在楼上。珍珍爽朗热情,邀请我们跟她上楼到家里看看。
今天的花园村让人惊叹,可多年前,的这里并不是这个模样。1978年,花园村只是一个面积0.99平方公里的小村庄,人均年收入是87元,只有同年全国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
1978年之后,这个期待改变家乡穷困面貌的年轻人迎来了第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他被选为花园村的村支书、大队长,也正赶上了国家对于农业农村政策大刀阔斧改革的契机。从1981年开始,他作为带头人在村里先后办起了蜡烛厂、服装厂,到1984年,他的工厂已经能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不仅可以帮助本村村民获得远高于务农的收入,也能惠及周边的村庄。后来,邵钦祥又把8家村办企业和46家村里的个体、私营企业联合起来组建了花园集团,用企业利润对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投入。
在邵钦祥的带领下,2004年,花园村的人均收入已经突破了3.6万元。
2003年,浙江全省推进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让花园村又一次新生。2004年,东阳市进行行政区域调整,决定将花园村与周边9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成新的花园村,带动周边共同发展。2017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并村,又有9个村子被并入花园村,使花园村面积从最初的0.99平方公里,达到了12平方公里,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花园村。
并村受到了周围村民的欢迎,但刚开始,却遭到不少老花园村村民的反对。
但是,邵钦祥不这么认为。作为花园村的带头人,他认为并村也会让花园村长远受益,因为当时他已经感到,花园村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遭遇了瓶颈。
如今回头看,不少学者都认为,今天的花园村能发展到现在的程度,并村是很重要的一步。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原副主任顾益康,几十年来一直关注着花园村的发展。
顾益康:那不是说他就一家富,而是把一家富的经验转化为一个村富的经验,一片农村富的经验,其实就是把乡村建设,同乡村发展,同乡村经营,很好地把它结合起来的典型,实际上产生了一个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强村带弱村,弱村比强村的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从今天的成果看,并村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份成功来得并不容易。2004年并村前,花园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38000元,合并后和九个村一平均,掉到了12000元。18年后的今天,花园村1.4万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又上升到16.5万元。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究竟是怎么实现的呢?
共同富裕之路
影视拍摄基地横店就在花园村隔壁,现在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来到这里参观,还有不少人扮作银幕中的形象,过把演戏瘾,圆个明星梦。
但如果把时钟拨回十几年前,对于生活在这一带的许多村民来说,最大的梦想不过是能过上不愁水电的生活。
当年,郭宇刚家的情况在花园周边各村是普遍现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郭鸣鹿在并村后担任了六年花园村的村主任,他告诉我们,并村前几乎所有村的集体经济都入不敷出。
如果基建落后、道路不通,村里的土地价值就不高;靠出租土地和房子维系的集体经济收入上不去,又无法推进基建,就这样形成恶性循环。2004年,并村后的花园村党委决定,所有村的财务资产统一管理,所有的土地、资产全部合并,基建统一规划;另外有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可以由花园集团先行垫资。
有了资金支持和齐心向前的干劲,被并进来的村子面貌也迅速焕然一新。
走在今天的花园村,一整条街的红木长廊格外引人注目。花园红木家具市场是目前全国最大红木家具专业市场之一,它也是并村后发展起来的。
如今,邵清君经营的“鸿丰”已经成了花园村十大红木家具品牌之一。回忆起当年的创业,他告诉我们,做家具是东阳的传统手艺,红木家具生意则兴起在2006年前后。但花园村并不是红木产地,地理位置也并不优越,因此刚开始优势并不突出。
转变发生在2010年。当年,花园集团决定出资,建立5万平方米的花园红木家具城,邵清君和同行们都搬了进来。
现在,花园村的红木企业已经超过了2300家,红木家具城也已经扩建到六期,占地面积达到了50万平方米。这些年,随着红木家具生意的兴隆,一整条围绕红木的全产业链也建立了起来。
如今回想,邵清君很庆幸十九个村能合并发展,也意识到当年自己反对并村,还是眼光局限在了眼前的小账,没看到长远的大账。
现在,这一产业也为花园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徐敬做的是物流生意,每天,各红木厂商将售出的家具送到这里,再由他运往全国各地。
其实,徐敬并不是本地人,他的家在离花园村两百公里的衢州莲花镇。2010年退伍后,他听说花园村发展快,就试着来先这里寻找机会。
在花园村,像徐敬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目前花园的常住人口超过6.5万,其中五万多人都来自外地。
并村后,花园村的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徐敬租下的物流仓库就是村里的产业。
这每年二十多万的租金属于村集体。随着花园村的快速发展,像这样的属于村集体资产的物流园、仓库、厂房、商铺等的面积超过一百万平方米,每年能为花园村带来好几亿的村集体收入。
这些年,随着花园村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许多地方都前来学习取经,也有人认为,花园的经验太过特殊、无法复制,但顾益康并不这么看。
在顾益康看来,许多地方感觉无法复制花园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把分田到户的“分”和集体经济的“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能激发巨大生产力的良性体制机制。
花园村作为浙江省第一个经历两次并村的村子,具有先行示范的性质,这些年它的高速发展,背后也离不开东阳市全方位的支持。
未来:花园如何实现第三次腾飞
晚饭后,花园国际影城热闹了起来,许多村民带着孩子来看电影。看排片表,今晚的片子都很新,一些北上广的影迷还没来得及去看的电影,花园村的居民已经能在村里看上了。
郭宇刚是这两年才回到花园村的。并村前他家里连自来水都没通,所以大学毕业后他没有考虑过回家,留在杭州工作了七八年。
郭宇刚的朋友圈里经常会晒出自己和家人孩子的休闲生活。从一线城市回到农村的他,一点也不担心在原来的朋友中会显得落伍。
而让郭宇刚和爱人决定回来的更重要因素,是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机遇。
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突出。那么眼下,如何反向增加农村吸引力、提升竞争力、留住外来者,也是花园村正着力探索的问题。
浙江花园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花园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是全球维生素D3行业里销量最大的生产企业。张彩菊所在的技术部,这几年也招到了不少高级人才。
这天过来,徐敬在十来分钟里就办完了事儿。作为外地人,他在花园村办各种业务,几乎没遇到过任何障碍。
我们在这里看到,村里能办的还有港澳通行证签注、驾照申领等许多业务。
花园村是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培育试点,政府也在通过权力下放等方式,支持花园村的村域治理。
几十年里,邵钦祥通过花园集团,陆续向村里投入了几十个亿;而最近这些年,当花园村荣誉越来越多、成就越来越高,他还想要继续探索一个村庄所能抵达的新的可能性。
对于花园村为什么能够成功,普通村民也有着他们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珍珍是二十多年前从外省嫁过来的。如今看着花园村的一切,她也经常想起家乡。
花园生物高科的董事长邵徐君曾在英国留学,回到家乡担任高管后,他也一直在思考人才招募的问题,但有时也会遇到一些瓶颈。
邵徐君希望,随着农村的振兴,政策措施也能不断针对新现象新形势,为发展扫除障碍、提供助力,以让农村在未来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
顾益康:那个时候农民自己都要逃离乡村,空心化、老龄化,谁会想到这是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呢?但是我们今天二十年以后我们看,乡村可以让城市更向往,乡村可以跟城市一样文明的,乡村可以同城市是美美与共的,城乡统筹相得益彰。这个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只有让乡村真正能够进入到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个轨道,我们中国的现代化一定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