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网 “国土典库”
栏目合作:北京典院(用典读书院筹备组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19号大院)
主持人:陈宗泰
栏头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浅谈宋代诗词中的用典
周爽
【摘要】宋代的诗词中很多“用典”,诗人借助典故来创设意境,抒发自身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诗词含蓄但立意深刻。本文就宋代诗词中的用典进行列举分析。
【关键词】宋代;诗词;用典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使用很多艺术手法,用典就是其中之一。用典,也称用事,是指在作品中引用典故来发表个人意见、抒发自身情感的一种修辞方式。典故的内容既包括前人的事迹、言论,也包括古书上的文句,因此用典可以分为引事、引言和引文三类。典故的运用由来已久,而在诗歌中技巧逐渐成熟,后来随着词的产生又慢慢渗透到了词的创作当中。宋代的文人很重理智,诗文追求思想的深度,所以更多地援引典故来议论抒情。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我对宋代诗词中用典的看法。
首先,先来大体了解一下宋代诗词的用典情况。使用典故是宋代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用典的文人不少,用典的作品也很多。北宋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南宋的姜夔、辛弃疾等都善于用典,而且各具特色。王安石诗歌用典常从典故中求取新意。例如他的诗句“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用了“求田问舍”的典故却没有取其原意,而是表达了一种新的正面的意思。苏轼用典范围很广,包括经史子集各方面,且在数量和技巧上都达到了一种极致。而在词中大量用典也始于苏轼。东坡把典故描述得委曲详尽,给诗词带来了一种典雅、含蓄、委婉、朦胧的美。黄庭坚用事的特色主要体现了他“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论主张,即继承、点化前人的诗句语言,另立新意,使诗境因旧生新。例如《送王郎》中“江山千里俱白头,骨肉十年终眼青”就是化用了杜甫的“别来头并白,相对眼终青”一句。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的還有姜夔,他著名的《扬州慢》中就有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白石用典较为轻灵,典故主要起点缀修饰作用。辛弃疾也是一个用典高手,但与姜、黄的锻字炼句不同,辛弃疾用典是托古喻今,抒发己怀,富有慷慨豪迈之气。而且手法多样,有明有暗,有正有反,结合议论。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举了孙权、刘裕、廉颇等人的事迹来表明自己渴望报国却无人重用的悲愤,典故虽多,却一气贯穿,没有堆砌繁杂之感。
其次,就要讨论一下为何宋代文人如此喜欢用典。原因有很多,我个人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这是中国文化内在特性的要求。中国人讲究含蓄内敛,所以中国的文学也就逐渐形成了曲折委婉的特点。同时,诗词有形式上的规定,字数有限,不允许长篇大论,所以要尽可能地用简练的话表达丰富的内容。而使用典故正好符合了这些艺术传统。第二,是典故自身具有的优势。为什么用典能达到上述要求呢?就在于典故本身的替代性和浓缩性。典故是对前人事迹进行高度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原本很复杂的故事只用短短几个字就能概括,比如“杜鹃啼血”“南柯一梦”等,言简意赅,中肯精练。此外,典故是有独特含义的,历代流传下来被人们理解运用。当文人的经历、情感和观念与前人重合时,就可以借用典故来抒情议论。这样既深婉含蓄,又表意清晰,就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第三,是用典的效果。使用典故不仅简约凝练,而且还能起到审美和修辞的作用。一方面,读者如果熟悉典故的特定意义,那么看到用典的诗词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有些文人对典故进行创新,借其表达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意义,例如王安石对“求田问舍”的使用,也能起到很好的修辞效果。第四,与文人喜欢炫耀才学有关。
最后,再来说一说用典的利弊。好处当然不言而喻。用典能使诗词表达简洁、内容丰富,增添了艺术色彩。但是不可否认,不适当的用典也会给作品带来严重的损害。选择生僻的典故,会使诗词晦涩难懂。所引典故与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不符,会影响表达。为了显示学识而堆砌典故,则会大大削弱诗词的文学美感。
以上就是我对宋代诗词中用典的看法。总之,用典是宋代文学一个很重要的创作特征。虽然它存在一些弊端,但终究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艺术手段。
参考文献
[1]熊刚.从辛弃疾词看诗词中典故的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万秀凤.略论古典诗歌用典的文化内因[J].上海金融学报,1998(4).
[3]高宽.稼轩词的用典艺术[J].社会科学辑刊,1982(2).
[4]朱安义.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
[5]曾小月.中国古代诗歌用典的符号学分析[J].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梁拂根.义山诗的用典心理动因与中国传统诗歌用典的文化内因浅说[J].河池师专学报》,1994(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