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土】环球时报社评:河南超级暴雨引发的抗灾思考

2021-07-22 10:25 环球时报 新浪新闻中心  主页 > 趣旨 > 口碑赢天下 > 品类 > 爱心好口碑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天下口碑首席署书员乔惠民书:万众一心  护佑中州   (天下口碑数据库插播)

环球时报社评:河南超级暴雨引发的抗灾思考

 

  原标题:社评:河南超级暴雨引发的抗灾思考

  河南暴雨成灾再次冲击了中国人对气象灾害的以往认识,也推动了我们该如何防范气象灾害导致悲剧性后果的再思考。

  首先,气象灾害的强度显然突破了我们以往的经验,像郑州一小时降水逾200毫米,这样的超级暴雨的确超出了想象。然而从北方出现龙卷风到这种超级暴雨的登场,都在告诉我们极端天气的发生几率和强度呈明显增加趋势,我们恐怕今后不能再用“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这种模糊概念来指导抗灾思维,我们必须准备更经常地遭遇灾害性天气,并且与之抗争甚至与之适应。

  让我们的城市、包括乡村都建设起有效应对郑州这种级别强降水的基础设施,让星期二的郑州不出现内涝,不发生局部险情,显然不现实。那样的抗灾标准将意味着高得无法承受的成本,我们的城市建设不太可能走那样极端或绝对的安全路线。

  然而增强城市的排涝功能,使那样的功能在紧急情况下给城市抗灾、避险提供宝贵的部署和应变时间,却是我们应当认真考虑并加以探索实施的。

  我们需要给极端性的抗灾做一个目标定位,那就是那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减少甚至避免人员的遇难。换句话说,我们无法给每一座城市都建设超级基础设施等着所谓“千年一遇”的洪水来洗礼,但我们必须让每一座城市、乃至每一个村镇都建立起在超级气象灾害到来时人员紧急避险的真实能力,做到每一个地方都临危不乱、脱险有方,也让普通人都具有相应的风险意识和应对知识。

  世界各地的情况反复证明,尽管人类在科技上不断进步,但最强大的还是“天”,人类根本建不成彻底安全的城市,抗灾的最根本依靠还是人类凭借越来越牢固基础设施与天斗的智慧和策略。极端气象灾害毕竟是极低概率的,很难避免有一点“没想到”,但我们平时的准备需要能够在关键时刻迅速与应急反应对接起来,共同弥补那点“没想到”造成的风险,实现减少人员遇难甚至零遇难的目标。

  为此,中国社会需要对气象灾害付出更多开展防范性准备和应急性响应的成本,这个成本摊到各地不是很大,但却可以有效降低气象灾害导致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几率,从全社会层面看是值得的。为此各地应当形成相对一致的防范性和应急性标准。

  此外,确保应急指挥的准确得当至关重要,全社会也要形成在关键时刻听从指挥统一抗洪的高度共识,哪里需要撤离,哪里需要分洪,在危急关头来不得半点犹豫和拖沓,必须做到坚决有效的执行。舆论应当支持这样的抗灾秩序。

  河南21日报此次洪水在全省造成25人死亡,7人失联。这是水灾发生后首次统计出来的全省人员损失信息。最终全省有多少人遇难,它是衡量此次抗灾效果的关键指标。

  河南这次打的是一场遭遇战,人们看到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迅速出动并部署到最危险地区,看到周边省份纷纷伸出援手,看到分洪等措施被及时使用,有效实现了一些减灾目标,但到目前最集中的人员遇难发生在郑州地铁,国家交通部已迅速发文要求汲取地铁雨水倒灌事件教训。

  河南的抗灾仍在继续,人们强烈支持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这个人口大省全力应对这次灾难,并希望第一波灾情过去后不再出现新的人员遇难。相信河南针对这次水灾的特殊应变力已在高速抗灾运转中迅速形成,不会辜负公众的期望。

  河南平安!河南加油!

点击进入专题:
河南遭大范围暴雨袭击

责任编辑:刘光博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