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山东省生态博物馆建设实践与思考 ——从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谈起(作者:兰玉富 肖贵田 王勇军 阮浩

2023-08-30 23:34 人文天下杂志  主页 > 云金榜 > 网博园 >

打印 放大 缩小





山东省生态博物馆建设实践与思考
——从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谈起

 
人文天下杂志 2022年4期 

 

■ 兰玉富 肖贵田 王勇军 阮浩

一、概念及缘起

(一)生态博物馆的概念

生态博物馆(ecomuseum)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人雨果·戴瓦兰和乔治·亨利·里维埃在1971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九届大会举办期间提出。该概念自提出后,一直受到国际文化遗产和博物馆领域关注,学者们不断对其进行阐释,至今仍在讨论中。1978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自然史委员会将生态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以科学、教育和文化方式对特定社区的整体遗产(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进行管理、研究和开发的机构”,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生态博物馆的理念经《中国博物馆》杂志翻译传入我国。1997 年,我国和挪威政府合作,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建立生态博物馆,建成了以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4 座“第一代”中国生态博物馆。2003 年,广西建成了10 座民族村寨型生态博物馆,云南、新疆等地也相继建成生态博物馆,被视为“第二代”中国生态博物馆。2011 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的通知》,明确界定生态(社区)博物馆是“一种通过村落、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和展示,整体再现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全国各地经过30余年的实践探索,先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的古村古镇、工业遗址和城市传统社区等,建成50 座生态博物馆或社区博物馆,可视为中国生态博物馆的“第三代”。

目前,创建生态博物馆已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普遍流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我国在生态博物馆建设中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情况的经验来进行相应的文化和专业技术评估。尽管各地生态博物馆的呈现形式差异较大,但以社区或村落为中心是其核心理念。通过摸索实践,已由试验期转向发展期,改变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思路,相继出现了许多类似生态博物馆的旅游景点。

(二)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缘起

2014 年,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文物局等9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探索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的指导思想及原则、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并陆续出台了《山东“乡村记忆”工程技术导则(试行)》《山东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等配套技术规范。“乡村记忆工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在文化的原生地有效保护文化遗产,整体展示、宣传、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

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位于菏泽市定陶区,该区现代蔬菜种植技术较为发达。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定陶蔬菜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规划出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区,涌现出大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和生态园,建成鲁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蔬菜交易市场。蔬菜生态园是观光农业的一种典型经营方式,是集生产、培训、采摘、消费、观光、餐饮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综合体。定陶成功打造了尚谷庄园、狮克生态园、旺天下生态园等特色鲜明的生态园。

上述成果皆为定陶区建立蔬菜生态博物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传统蔬菜种植正被现代科技蔬菜种植所取代,承载农耕文化的乡土遗产需要保护传承。因此,建设融蔬菜种植历史文化展览、种植技术知识普及和乡村旅游活动于一体的生态博物馆,既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也符合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三点两线”模式的规划与运作

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与当地经济生活密切相连,同时还与休闲观光旅游建立连接。不同于传统博物馆,融合设置蔬菜种植技术传播和蔬菜采摘体验等环节,确定“三点两线”式的开放运行网络架构,凸显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

“三点”指“中心馆”“蔬菜种植企业”“蔬菜设施(即蔬菜大棚)”。中心馆是整个博物馆的中枢部分,着重对当地传统蔬菜种植历史进行收集、保存和展示,对现代蔬菜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静态展示。当地蔬菜种植企业(包括生态园、蔬菜种植合作社等)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纳入“活态”展示范围,对蔬菜的种植、生产、收获流程进行实景展示。生态园中特色各异的蔬菜设施则打造成兼具参观和采摘的双重功能体验区。

“两线”是指实际参观“路线”、网络虚拟参观“路线”,即线上、线下两种参观模式。线上参观指运用互联网将“三点”互联互通,实现蔬菜种植场景的数字化,通过展厅内的网络设备能够实时观看周边大棚内蔬菜育苗、生产的场景,对于不便进入现场的大棚进行视频展示。线下参观毋庸多言,就是实地参与。

“三点两线”的设计是开放式的,需多方支持和参与。首先,需要周边蔬菜企业参与。由于蔬菜生态博物馆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园区消费,因此有条件与蔬菜企业建立起良性合作。例如,由山东尚谷有限发展公司打造的尚谷生态园,除了设置蔬菜采摘园,还配备了小型展厅、培训室以及线上“爱村购”等与蔬菜主题相关的餐饮、休闲和购物设施。其次,需要政府扶持。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当地政府通过设立专项产业扶贫资金在当地兴建了高科技现代化的蔬菜育苗加工基地,将其纳入生态博物馆运行网络架构中,将其视为一个重要“展馆”。最后,需要村庄集体和村民的参与。随着消费需求的扩大,村镇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也会逐步纳入参观和体验的范畴,参观点位会不断增多,最终由多点参观融合为社区观光。这必然需要村庄集体和居民的参与,他们一方面要投入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另一方面也会成为本地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见证者和展示者。

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创建的第一步是完成中心馆的建设,第二步是利用周边蔬菜企业布局好“三点两线”的运行模式,第三步是实现社区生态博物馆的构想。可见,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分步骤、分阶段去完成,将与之关联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传统习俗、文化遗产等都纳入博物馆建设体系当中。这是一个长期的文化工程,需要慢慢沉淀、逐步积累。

三、创新设计与展览特色

(一)设计风格新颖

在选址及空间布局上,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充分考虑展陈内容特点、空间的局限性和地缘优势。博物馆为两层建筑,展览面积273 平方米,在确保建筑本体风格、外立面和整体构架不变的基础上,改造内部空间并加以有效利用。在博物馆入口处增建阳光房式的前厅,将馆舍面积增至300 平方米。其设计造型来自田间的拱形蔬菜大棚,取其形,用其意,采用镶嵌钢化玻璃的钢架结构搭建而成。第一层、第二层之间的楼梯也进行精心设计,用钢丝网点焊成窑洞形状,表面涂抹仿黄土颜色的彩色水泥,做出了鲁西南地区传统地窖的效果,并在壁面贴挂有关蔬菜种植、丰收、存储和销售的老照片。有效衔接第一层、第二层的展陈内容,起到过渡作用。

经过前期调研、专家论证,确定该馆的展示内容是蔬菜种植历史、种植技术及其变革历程。根据蔬菜的特殊性及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展览主题为“文化蔬菜+生态定陶”,并将“自然生态+现代科技”理念融入其中,既有历史感,也有现代感,陈列风格统一采用清新、绿色的田园风格。

(二)展陈内容独特

展览内容包括“蔬菜史话”“定陶蔬菜”“蔬菜科技”“蔬菜基地”四个专题。

“蔬菜史话”专题作为展览的开篇,位于前厅。内容放眼全国、涉及古今,从起源、传播、科技等方面简要介绍蔬菜的种植文化。

“定陶蔬菜”专题位于一楼展厅。细分“传统种植”“专业种植”“生态种植”三个板块,系统介绍定陶的蔬菜种植历史、发展概况和当地的蔬菜种植特色。还在展厅中心位置对陈集山药和南王店西瓜两个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蔬菜予以重点展示。其中,“生态种植”板块特别展示了部分蔬菜害虫标本,制作并播放害虫生长过程视频短片等,以增加展览的趣味性。

“蔬菜科技”专题位于展厅二楼。以互联网、多媒体、虚拟仿真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现代蔬菜智能化生产管理、无土栽培技术、观光蔬菜等新技术和新模式。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演示蔬菜生长过程,利用视频短片展示现代蔬菜种植的科技知识、种植成果和发展前景。因该博物馆建设是地方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故在展厅专门设立了“蔬菜种植与扶贫攻坚”板块,通过扶贫小故事视频短片和蔬菜产业发展图片,展现当地政府创新实施蔬菜“扶贫大棚”的模式和工作成效。

“蔬菜基地”专题位于前厅出口。主要介绍当地蔬菜产业中有代表性的蔬菜种植专业村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态园等,作为展览的结尾部分。

四、生态博物馆的开放成效

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中心馆于2019 年1 月4 日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当地新地标,日益显现其重要的社会效益。一是成为地方种植业发展的亮丽名片。既展示了蔬菜种植业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彰显了博物馆作为文化设施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宣传作用。二是成为蔬菜专业科研机构和当地蔬菜种植专业户技术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借助于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这个平台,山东广播电视台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别与定陶区政府、黄店镇政府签订蔬菜产业战略帮扶框架协议,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产品推介方面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合作。三是成为当地乡土遗产保护传承的科普基地。该博物馆被公布为菏泽第一批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当地学生有了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当地有关部门策划举办了“触摸家乡历史,感受文化魅力”研学教育活动,分批组织当地中小学生参观蔬菜生态博物馆,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四是成为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和文化扶贫的实践平台。“文化产业”被视为农村地区扶贫的有效手段,该博物馆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扶贫项目,蕴含乡村旅游消费价值和作用。“三点两线”式的参观路线能让消费者在了解蔬菜产业发展历史和种植技术知识的同时,进行采摘和观光,既有体验感又有获得感。博物馆运行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民的家庭收入,可被视为国家脱贫攻坚成果的记录和见证。

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展览题材虽然针对菏泽市定陶区,实际上也是山东地区蔬菜种植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博物馆展览主题展示出蔬菜种植,尤其是设施蔬菜生产在改变人类饮食结构和改善人类体质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体现了蔬菜种植产业在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保障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改善乡镇村民生活等方面发挥出的积极作用。同时,该博物馆的建立,有助于增强当地民众保护居住地生态环境的自主意识,激发当地民众的乡土文化情怀,并自觉参与家乡建设。

五、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启示

目前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模式是“政府支持,专家指导,居民主导”,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当然,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能否持续运行发展,被赋予的功能能否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取决于当地政府是否足够重视、是否不断提供创新举措,以激励当地民众自觉地参与运营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是鲁西南地区展示以蔬菜产业为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符合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理念。

(一)静态、动态双结合的实景展示

定陶区黄店镇既是蔬菜生产大镇,也是地方蔬菜生产销售的核心区域。在材料物资供应、种苗培育生产、蔬菜设施建设、蔬菜种植销售等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稳定的产业链。蔬菜生态博物馆处在整个蔬菜产业发展空间当中,并成为地方产业发展链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已经融入当地居民生产生活。该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既有对当地过去“静态”传统蔬菜种植技术和蔬菜文化的如实记录,又有对“活态”的现代大棚蔬菜种植活动的实景展示,甚至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和节点都成为可观览的内容。这与生态博物馆保护和传承文化,记录、指导文化发展变迁,并尽可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宗旨是一致的。

(二)政府部门需科学引导

在国外,生态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主体多为当地民众尤其是社区居民,而我国生态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主体结构则相对复杂,基本上是由当地政府主导、多个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和当地民众自主参与。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属于定陶区文物主管部门与定陶区黄店镇共建的乡村博物馆,受定陶博物馆业务指导,实际运营管理属于政府。鉴于该博物馆又属于农业范畴的专题博物馆,当地农业部门从业务角度又对该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参与权。同时,“三点两线”运行模式把当地蔬菜种植大户、生态园、农庄等蔬菜企业和专业团体紧密联结在一起,因此,当地的菜农、农业公司也实际承担或者参与了博物馆的部分运营管理职责。

由此可见,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有利的一面是,能通过融合多个行业和个体资源实现各行业和个体的自主性;不利的一面是,在遭遇困难时,可能出现多头管理、各管一摊,甚至无人负责的现象。因此,现阶段当地政府要起到主导和引导的作用,与田园综合体项目和美丽乡村项目结合起来,协调各有关单位和个体的良性参与。

(三)“三点两线”开放运行模式

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中心馆+蔬菜种植企业+蔬菜设施”的构建模式与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中心馆+专题馆+展示点(馆)”的构建模式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通过“三点两线”的规划建设和开放运行模式,将中心馆的展览内容顺次拓展贯穿到田间、专业村镇和生态园直至蔬菜大棚内,客观真实地展现了定陶蔬菜发展历程、生产现状。展览空间已经不再局限于蔬菜博物馆本身,而是实现了从“馆舍天地”到“大千世界”的跨越,将蔬菜种植技术展示与生产经营有机联系在一起;将蔬菜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将蔬菜的生产与观赏、采摘、餐饮等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增强了真实体验感、参与感和互动性。可见,生态博物馆的运行模式有助于提升当地蔬菜产业品牌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来可将黄店镇及周海村、牛楼村等周围村庄的人文设施和自然环境整体纳入蔬菜生态博物馆建设当中,真正实现无房顶博物馆和社区参与博物馆的愿景。

结语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标准不应被模式化和固定化,应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和创新尝试。定陶蔬菜生态博物馆既是生态博物馆理论的拓展,还丰富了我国生态博物馆类型,符合国家鼓励积极探索、创新生态博物馆发展途径的要求,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保护和利用乡土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和可持续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