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天下口碑首席署书员乔惠民书:我的国土好镜头 (天下口碑数据库翰墨推特-点睛导读)
百年城像 | 上海:激荡的腔调
来源:中国摄影报 发布时间:2021-05-10
http://dz.cppfoto.com/news/detail.aspx?id=3315
一个适合影像艺术的城市
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一栋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石库门式小楼,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独具意义的一座建筑,更是在新天地的现代繁华里,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让我们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艰巨历程的初心和起点。
在上海,这样的建筑有很多,这座城也会因为建筑、文化、生活等的不同寻常而特色明显:精致、优雅、浪漫,甚至市场化程度更高,更为洋气,更有实力,更加艺术。
如今,人们对上海的印象早已不是历史留下的“万国建筑博览会”,更不是曾经“东方第一城”的神秘感与诱惑力,而是伴随着百年中国历史的风云激荡而保有的那种独特精神气质,是以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而闻名于世的大国名城,是让每一个光临此地的人们不由自主地生出的敬意爱意……正如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夕,美籍华人摄影家刘香成与夫人凯伦·史密斯所编著的那本上海形象画册中称谓的那样:“一座伟大城市。”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开天辟地,到革命运动在沪上此起彼伏,从持续引领经济发展的龙头,到对外开放交流的桥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平稳接管和过渡到改革开放年代的一马当先,从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到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落地,从2010世界博览会的盛大举办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创新亮相……这座伟大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让世界为之瞩目,让国人为之骄傲。
上海也是中国最早迎来摄影术扎根发展并向内地浸透的地域之一,大量仁人志士云集的智慧与创造,图像复制印刷技术的引领与带动,以图像为主的画报等大众传媒的兴起,让这座城市留下足够丰富影像遗存的历史更久远,吸引中外艺术家和摄影师争相关注和记录的风头更兴盛。
可以说,上海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最受中外摄影师关注的城市之一,是影像传播中国城市形象的重要样本之一,更是当地摄影师高度集中关注本土文化和题材的城市之一,从美术画意摄影的兴起变迁,到时代风云的精细记录,许多中国摄影史上的经典佳作都出自这片沃土,而城市不断成长与变化的发展节奏,更造就了诸多被人们久久关注的摄影打卡点。
当眼光聚焦于这座城市里的两千多万居民,当他们的喜怒哀乐形诸影像,我们会发现,每一帧画面,每一次定格,都会与历史风云紧密相关,都有着时代变迁的直接折射,都深刻地打着百年中国的不凡烙印。我们可以从平民化视角和普通人生活中,观照一座城市的精神,体味一种地域的文化,展望新时代的欣欣向荣与朝气蓬勃:弄堂生活的家长里短与高楼大厦里的白领奋斗,日常交流的吴侬软语与谈判场上的严谨周密,历久不变的腔调与与日俱新的时尚感,在这座城市里交织得丝毫没有违和感。
摄影视角下的上海,足以显现其独特的样貌,众生背景下的上海,更会隐藏着丰富的信息,时代与生活的互动,成为每一位上海人、每一位上海关注者将记忆视觉化的基石。让我们用一组展示跨越时光的上海城市生活画面,来描绘这座伟大城市的肖像,来祝愿这座伟大城市的美好明天。
美国纽约国际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人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曾说,上海是一个适合影像艺术的城市——从作为时代记录的影像样本角度来看,此言亦然。
1927年春,上海沪江大学运动会场景。 王溪 提供
1937年8月28日,上海黄浦区废墟中的男孩。王小亭 摄
1959年,上海交通大学合唱团。尹福康 摄
1973年春,上海北站挤满即将下乡的年轻人。数百万高中毕业生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薛宝其 摄
1979年春,上海卢湾区服务公司请行业中的名师示范。根据不同的顾客年龄、脸型达到发型美观大方有个性,体现新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薛宝其 摄
1981年11月6日下午5时,我们全家提前吃晚饭后,就守在十二英寸黑白电视机前,观看中国女排与日本女排争夺世界冠军。薛宝其 摄
1990年,上海市贵州路,72家房客。龚建华 摄
1991年,上海市“南京路上好八连”官兵在闹市区开展便民服务。李前光 摄
1991年12月, 上海证券交易所门外的马路上,一名股民用望远镜了解股票交割行情。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正式营业。随即,全国社会出现了狂热的炒股大潮。于文国 摄
1992年12月,香港著名美容师郑明明女士在上海华联商厦的柜台推销增白化妆品“奇妙换肤霜”。于文国 摄
2010年5月4日,上海世博会英国馆,中国台湾老兵王之民,祖籍常州,他这次特地赴上海看世博会。雍和 摄